雍正王朝:看懂李绂送的雞血石,才明白雍正帝最大的敵人究竟是誰

楊角風發作 2024-02-21 08:35:18

雍正帝即位之後,爲了彌補國庫空虛、吏治腐敗,以及朝中無人可用的局面,開始推行新政。爲此,他也是火力全開,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將多名阻礙自己的“敵人”踩在了腳下。

這其中就包括被自己親賜“天下第一巡撫”的諾敏,心腹大臣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府邸奴才出身,並被傳爲君臣佳話的年羹堯,以及一直以來的死對頭老八胤禩等。

但是,這些“敵人”中,最讓雍正帝難堪,處理的阻力最大,讓人顧慮最多的,卻不是看似最強大的八爺黨。而是一心只讀聖賢書,貌似一身正氣,以滿身學問著稱的清流派。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雍正帝爲什麽甯可得罪全天下的讀書人,也要嚴厲打擊清流?

一、

清流派首次進入到雍正帝的視線,並有所忌憚,倒不是李绂帶的頭,而是孫嘉誠!

孫嘉誠是個诤臣,情商不高,他屬于那種只要看不慣對方,一言不合就要上折子的那種。之前因爲當衆指出了新朝鑄幣的弊端,才被雍正帝挖掘並賞識,一下子連升幾級,成了實際上的清流領袖。

在年羹堯打了勝仗進京之後,因爲看不慣年羹堯的所作所爲,孫嘉誠一怒之下又上了一份折子,並引發了朝廷震動。

孫嘉誠上折子,雍正帝並不擔憂,這本就是其職責所在,但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上折子,還是讓雍正帝多想了。所以,才有了劉墨林半夜找到雍正帝,向其彙報孫嘉誠此舉並不是老八胤禩指使的:

“回皇上,孫嘉誠上這個折子,純粹是看不慣年羹堯的所作所爲,都察院、翰林院、國子監和六部的文官們,對年羹堯都不滿,和八爺他們沒有關系!”

雖然此時孫嘉誠所代表的清流,尚未跟老八胤禩攪合在一起,但是這股力量卻讓雍正帝忌憚萬分。尤其是孫嘉誠太陽下求雨的那段,當時可是有一群清流不顧皇上的臉面,都跑過去一起下跪了。

關鍵是什麽?

關鍵是孫嘉誠這小子有如天助,真就把雨求成了,這可要了親命了。要知道,在封建社會,皇上就是天子,是代表上天行使自己的帝王權力。孫嘉誠借助天象說事,就是拿上天來壓這個上天之子,一旦被他抓到理,後患無窮。

二、

自古天象這種東西,只能皇上說的算,一旦解釋權落到了臣子手上,那這位臣子也就離死不遠了。

在《大明王朝1566》中其實也有類似的劇情,開篇就拿京城久旱的天象抨擊嚴黨,諷刺皇上的周雲逸,連半集都沒活過去。等到嘉靖帝求下雪來,他反而又力挺周雲逸了,用天象反過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和權威。

所以,雍正帝才會怒斥孫嘉誠,你好大的膽子,竟敢用天象來壓朕:

“天道茫茫,聖人難知,你這分明是在假借天象,攻擊朝廷的功臣。”

本想呵斥孫嘉誠一頓,讓其知難而退,沒想到孫嘉誠真就順著雍正帝的話去求雨了。關鍵是,他還真就求下了雨,這下子可讓雍正帝慌了手腳,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麽下台了。

在一旁看熱鬧的老十四胤禵,倒說話了,他說老四(雍正帝)想利用年羹堯來壓八王黨。可是,他能堵住我們的口,卻堵不住成千上萬官員和天下人的口。現在好了,我們沒說話,倒是有文官跳出來說話了,看他怎麽收拾這個殘局?

老八胤禩也很贊同老十四胤禵說的話,補上一句:

“好雨知時節啊,下一步,我倒要看看他該怎麽辦呢?”

那麽,雍正帝面對如此難堪的境地,又該如何破局呢?

不難!

因爲他啓用了寶親王弘曆,弘曆這小子我們以前也分析過,別看他一臉真誠,童叟無欺的樣子,但是狠起來比他老爹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

淋了雨後的雍正帝,腦子卻很清晰,躺在病床上就把後面的事安排好了!

一方面西北還不能離開年羹堯,這時候要是借天象將其拿下,就等于承認孫嘉誠對了,那必將後患無窮。另一方面,孫嘉誠也沒錯,還有上天相助,自己要是處理他,那就等于不承認上天的指示,那自己這個天子豈不是也失去權威了。

但是通過弘曆這麽一攪合,通過他“很透徹”的跟清流領袖們聊天,讓他們知道不聽自己的後果有多嚴重,算是壓住了其他人。至于孫嘉誠嘛,那就讓跟他私交很深,互相幫扶過的張廷玉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以大局爲重。

這才有了雍正帝設宴,請年羹堯和孫嘉誠倆人坐一起吃火鍋,握手言和的事發生。

當然,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只是淡化了矛盾,並沒有解決矛盾。孫嘉誠雖然接受了,但心裏還是不服的,甚至在吃飯的時候還不願意改改自己的脾氣:

“軍令,孫某是不會犯的。脾氣也是不會改的!”

同理,年羹堯也不會因爲有個孫嘉誠在身邊監視,就有所收斂,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將不聽話的孫嘉誠給砍了。

對于雍正帝來講,把孫嘉誠派往西北,既可以分化清流派,也能制衡年羹堯。若是他能跟年羹堯合得來,全力推行新政,那是最好。若是合不來,自己還能當裁判,仍然能壓制全場。

四、

可是,孫嘉誠被年羹堯給殺了,多少還是有點出乎雍正帝意料的。

當然,孫嘉誠死不死,對于雍正帝來講倒不在乎,關鍵是他死後,那些清流們會作何反應,這是他所擔憂的問題。

正是因爲衆臣考慮到雍正帝的這個心思,所以朝廷重臣們,全都心領神會,並不敢去祭拜孫嘉誠。這也讓給孫嘉誠搭建靈堂的一百多位都察院和禦史台的那些清流們義憤填膺,其中一個就說了:

“到目前爲止,王公貝勒是一個人也沒來,軍機大臣一個人沒來,六部九卿堂官一個人也沒來,看起來啊,一個被降了職的年羹堯,仍然是炎威赫赫啊!”

可是,他們真的是針對年羹堯嗎?

並不是!

其實是變相的在質問雍正帝,你到底是承認自己用錯了年羹堯,還是承認自己推行錯了“火耗歸公”?

對啊,年羹堯是你的府邸奴才,孫嘉誠又代表皇上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他們倆起了沖突,導致孫嘉誠被殺,那到底是年羹堯錯了,還是火耗歸公錯了?

若是年羹堯錯了,那皇上就得拿下年羹堯,副作用就是會落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罵名,以後誰還願意替皇上賣命?

若是孫嘉誠錯了,那就等于雍正帝正在推行的新政錯了,不僅火耗歸公推不下去,那李衛和田文鏡正在推行的“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也將半途而廢。

五、

最終,見老八胤禩開始跟清流們們接觸了,這是雍正帝不願意看到的景象,迫于壓力,還是處死了年羹堯。

當然,這裏面還有張廷玉的推波助瀾,也不能怪人家,誰讓這麽多年他就交了孫嘉誠一個好友呢,自然得替他報仇。

而朝廷的其他勢力,見清流們團結一致,不間斷上書彈劾年羹堯,並獲得成功。也是大受鼓舞,八爺黨們也趁機去拉攏清流們,爲下一步抵制新政做准備。正是有了這個前提,才有了清流們向田文鏡開炮,再次將雍正帝頂到了風口浪尖上。

這一次他們向田文鏡進攻,跟上次清流領袖孫嘉誠被殺,彈劾年羹堯不同。畢竟那時頭兒沒了,新的帶頭領袖還不夠老練,勢力也不夠強大。

但是這一次不同了,有了李绂、陸生楠和謝濟世帶頭,再加上河南考生罷考的助推,以及田文鏡做官和做人得罪的人確實太多。彈劾奏折一上,瞬間便掀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朝廷震動。

就連一向堅定站在雍正帝一邊的老十三胤祥,見此場景,也是冷汗直冒,勸皇上妥協:

“這些人都是清流,其中很多人還是有名望的清官,比如李绂!皇上,我覺得是不是應該對田文鏡,略加懲處啊?”

是啊,連雍正帝自己都對寶親王弘曆說過,不管到什麽時候,都不要得罪讀書人。

可是,爲什麽這一次他甯可自己去得罪全天下的讀書人,也要跟清流們戰鬥到底呢?

六、

因爲雍正帝很清楚,上一次清流們彈劾年羹堯,反對新政的意願還不夠明顯,但這次卻完全是沖著新政來的:

“他們這麽做,表面上是沖著田文鏡,可是骨子裏卻是沖著新政來的,沖著朕來的!”

而且,雍正帝一向心疼老十三胤祥,他這通話說出去之後,老十三胤祥指著他說了一句“你”,就咳嗽個不停。換以往,雍正帝早就過去扶他拍背了,而這次硬是背過身去,不願意看老十三胤祥。

等靜下來後,老十三胤祥還是堅持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皇上,我不管您現在聽得進去,還是聽不進去,但是在這件事上,您還得忍下來啊!”

之所以勸他忍,倒不是說就聽清流們的話,嚴懲田文鏡,並對新政是否推行再商議。而是讓他不要急火攻心,人家清流們上了幾份奏折就怒不可赦,不僅撕毀奏折,還要治人家罪。

是啊,人家上奏折不犯法啊,你爲什麽要治人家清流的罪?

事後,雍正帝在紙上寫了一個忍字,還跟喬引娣講,自己啊雖然是皇上,但是很多事還得忍。比如對待這群上折子的清流,撕了奏折,回頭還得給粘回去,一點脾氣都沒有。比如對待老十四胤禵,處處頂撞自己,可自己呢,還不能治他罪,只能讓他去守陵。

那麽這群清流們到底有多厲害,爲什麽能讓一向沉穩的雍正帝慌了神,無可奈何?

七、

清流、清流,他們賴以生存的是嘴,這張嘴雖然沒有刀那麽鋒利,但也是有殺傷力的!

清流們聯名上折子,殺傷力很大,就算雍正帝不願意看,要撕了他。別說官員們了,連伺候他的大太監李德全都得跪下來阻止:

“咱大清的皇上是不能撕臣下的折子的,這是,這是祖訓啊!”

不能撕,那就必須得批示,所以在禦前會議上,即使清流們不問,軍機處的大臣們也得問,比如隆科多就先開口了:

“請問皇上,這百官聯名上奏的折子,什麽時候能夠禦批下來?”

馬齊也馬上補上一句,說百官們天天都在催,自己實在沒法交代,不管是准還是不准,還是請皇上早點批一下吧!

隨後,老八胤禩的一句話,更是將雍正帝逼上了牆角:

“我大清的祖訓,折子是不能留中的!”

隆科多引出話題,還算是中立,馬齊則拿百官說事,這也是他的工作職責,確實需要皇上明示。老八胤禩更是搬出了祖制,皇上再大,也沒有聖祖爺大吧,總得給個交代。

是啊,皇上怎麽批折子,那是你的自由和權力,但是不管你怎麽批,都得給朝廷一個交代,我們都聽著呢。

這下子雍正帝陷入了兩難境地,准了吧,那不光田文鏡受懲治,其他全力推行新政的大臣也會投鼠忌器,新政將會受到毀滅性打擊。不准吧,那就徹底得罪了讀書人,皇上的顔面盡失,還會在史書上留下罵名。

八、

好在雍正帝沒有慌了手腳,堅持等去河南解決“考生罷考”的寶親王回來,再對奏折做批示。

這邊的三個大臣倒是無話可說,可殿外的清流們急了,他們覺得田文鏡的所作所爲還用調查嗎,盡人皆知啊:

“不行,咱們得勸谏寶親王,讓他爲天下讀書人說話!”

這句話很毒,等于是逼著寶親王弘曆表態,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弘曆跟雍正帝的那一番對話。一個假惺惺表態,自己要跟讀書人去鬥,保皇阿瑪的新政推行。一個則大受感動,不願意讓兒子去鬥,罵名還是自己承擔吧。

當然,雍正帝還是沒放棄說服這群清流的希望,特意派出劉墨林跟李绂他們對話,試圖解決他們的疑問。

可是,謝濟世上來就一句話:

“請問河南的生員爲什麽罷考?”

這還用說嗎,當然是因爲“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妨礙到他們的利益了,才跟朝廷作對啊。但是,謝濟世就希望劉墨林親口說出來,逼著皇上承認新政妨礙到大家的利益了。

好在劉墨林聰明,並不順著他的話來,反而算開了田文鏡推行新政後,河南的賦稅啊,老百姓的生活啊,等有利于朝廷的賬來。

最後李绂急了:

“他們爲什麽反對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是因爲新政本身不好,還是因爲田文鏡試行新政有偏差?”

這就讓劉墨林難以回答了,不管怎麽回答都是錯,都會中了李绂的圈套。

九、

雖然雍正帝很努力想消除清流們心中的疙瘩,但並未成功,甚至陸生楠和謝濟世都說出就算被定性爲結黨,也要彈劾田文鏡的話來。

再加上八爺黨們又一直在旁邊煽風點火,並暗中聯絡這些清流,比如老九胤禟就說過:

“這可是個機會,我們可以利用他來爭取清流。”

最終,雍正帝下定了決心,痛下殺手,砍了謝濟世和陸生楠,罷了李绂。與此同時,他也算徹底得罪了讀書人,這個千古罵名終于是留下了。

那麽,我們不禁要問了,李绂他們爲什麽一定要反對田文鏡,反對新政呢?

還記得李绂送給三王爺胤祉的雞血石不?

當時他送雞血石給三王爺胤祉的時候,就被警告過,說田文鏡在河南推行新政關你什麽事,不要去彈劾他:

“小心把你打成朋黨!”

對啊,李绂爲啥不顧三王爺胤祉的警告,執意要彈劾田文鏡呢?

就是因爲,新政會妨礙到李绂的收入,而他作爲清流,雖然清廉,但並不清貧。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清流是窮死的,他們很多人其實很富裕。

當初李绂不過是三王爺胤祉的門人,負責修書的,被舉薦當副主考也不久,怎麽就出門時刻帶著七十兩銀子,還能眼睛不眨,掏出來買考題?

事實上,三王爺胤祉修書,也是一項花費巨大的工程,這其中有多少進了他的腰包,已經說不清了。

十、

三王爺胤祉接過李绂遞過來的雞血石,馬上就把玩起來,恰恰證明李绂以前也沒少送他新鮮玩意。

可是,他又是清流派暗中的大佬,自然不能白拿李绂的雞血石,況且又是這個節骨眼兒上,所以才問拿來的。

李绂回答:

“是從武昌的一個缙紳那拿來的。”

隨後,李绂解釋了這個雞血石的來曆,原本他想花500兩銀子買,但是人家缙紳不賣。後來這個缙紳找到李绂,想讓他寫個墓志銘,開價2000兩銀子。但是李绂呢,沒要銀子,特意點名要了這塊雞血石。

爲此,三王爺胤祉還覺得李绂的這篇墓志銘,賣便宜了:

“李绂的一篇墓志銘,換他這方雞血石,他也不虧呀!”

由此可知,三王爺胤祉很清楚李绂寫一篇墓志銘的市場價,不然不會給出這個結論。

可是,李绂寫的墓志銘真的值這麽多錢嗎?

李绂寫的墓志銘並不值錢,但他的官職值錢,有了他的身份加持,那個缙紳就能攀上關系,可以換取更多的利益。

說白了,這個缙紳並不僅僅是買字,更是在付保護費,保護自己的特權,保護自己的權益。而田文鏡推行的新政,恰好就打擊到了缙紳,李绂必然就得維護對方,不然以後誰還找他寫墓志銘?

所以,清流一派,往往站在道德制高點,嘴裏喊著愛國,其實不過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抗爭罷了。若不是這群人,大明朝也不至于這麽快沒了,雍正帝就因爲熟讀曆史,才做出了這個決定。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雍正王朝》,喜歡就點個關注吧,下期更精彩!

8 阅读:1280
评论列表
  • 2024-03-06 20:26

    孫嘉誠才是真清流,一心爲民不畏強權。而且孫嘉誠情商並不低,劇中他夜裏去見張廷玉幾次被阻攔,最後一咬牙拿出一塊玉佩給下人,說明此人並非不通曉人情而且做事靈活,若不是被年羹堯殺了後面的清流黨不至于會跟雍正帝決裂。

    用戶10xxx91 回覆:
    雍正厭惡的是只會誇誇其談不切實際的鍵盤俠,盡管所謂的清流跟鍵盤俠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不能完成劃上等號。
  • 2024-02-25 10:09

    你去哪邊問一下老四[吃瓜]

  • 2024-02-26 21:05

    哪有什麽清流,手段更高明更隱蔽的下流罷了

  • 2024-05-15 17:00

    無論是讀書人還是所謂的清流,在滿人眼裏,都是奴才,甚至很多都不配做奴才,怎麽可能怕得罪,你以爲是在大明啊?皇帝都怕讀書人。

  • 2024-03-16 04:10

    清流就好比大明的東林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