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傻了,你的孩子不是學不好,而是缺乏學習內驅力,沒有成長思維

棠媽育兒成長 2024-04-25 16:50:27

流傳在學生圈有一句很火的話叫:“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雖然是孩子們的調侃,但其實他們是在說:“學習這件事,我是被迫的。”

學習好的孩子普遍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自覺,自覺寫作業,自主預習,自主探索。

學習不好的孩子也有共性,基本都得靠父母“催促”,父母不看著,孩子永遠不會主動學習。結果往往是父母累得身心俱疲,孩子還討厭學習,討厭父母。

要知道“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知識是浩瀚的海洋,家長負責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就行,當人自願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再大的困難也是有意思的挑戰,是享受的,而不是礙人的阻礙,是讓人煩躁的。

好的家庭教育不應該只盯孩子的成績,給孩子買很多輔導資料,報很多輔導班,更要強調孩子的努力,學習不是爲了應付家長和老師,而是獲得知識,培養自己的能力。

學習內驅力大概分2種:

第一種是外在動機:爲了尋求獎勵或者避免懲罰産生的動機;

第二種是內在動機:主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想要做的更好的內在需求。

爲了激勵孩子學習,家長們可謂大顯神通,有些人說:“罵一頓,打一頓”就聽話老實了,立馬就去學習,效果立竿見影,但就是有點費媽,不罵不學習。

有些家長覺得打罵孩子不好,那我們就哄著學,你考了100分,我就獎勵你100塊,孩子越來越會討價還價,不獎勵不學習。

這些方法見效快,但是保質期短,且副作用大。

過多的監管或獎勵機制反而破壞孩子內在動機的生成,孩子可能只是怕被打罵或者單純是對獎勵感興趣,並不能激發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一旦外力失效,或者孩子長大開始叛逆,打罵不再奏效,魔法就失效了,孩子和父母之間還會發生很大的沖突。

幫助孩子激發內在動機,才是長遠有效的,越小引導效果越好,基礎打牢了,大了基本就不需要父母操心了,很多學霸家長說:“我家孩子基本不用操心”,真的不是在凡爾賽,而是他們在孩子小時候就已經用力了。

愛人如養花,育兒如種樹,土壤和養護同樣重要, 樹長得直,長得快,要成材,小樹時就要修剪旁枝末節。

《終身成長》一書中將人的思維方式分爲成長型和固定型。

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爲,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得到發展,他們更樂于接受挑戰,並且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而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爲,後天的努力無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更無法改變自己的天賦,一旦遇到需要通過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難,他們就會馬上放棄。因爲一旦失敗,就意味著自我否定。

激發內在動機第一步就是從改變思維開始,3個方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方法一:調整自己的思維,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你的思維和觀點對孩子至關重要。

小米的孩子上二年級,有一次數學只考了59分,而班裏大多數人的成績都在90分以上。看到這個成績她特別生氣,她覺得孩子一定是沒有用心,忍不住對孩子發泄一通:“我給你花那麽多錢上輔導班,錢都花到狗肚子裏去了,一點進步都沒有,別人考90分,你考60分,真不知道你腦子裏都裝的啥,蠢的我都沒臉見人。”

小米媽媽的話十分有代表性,這是我們在面對事與願違的情況下,經常脫口而出的話語,一頓抱怨,給孩子貼標簽。但這樣的話對孩子而言卻是極大的傷害:

孩子會認爲:“我是不是真的笨,怎麽都不會學好;”、“媽媽只喜歡學習成績好的我”……

如果我們調整自己的思維,不要只盯著孩子的成績,這樣和孩子去溝通問題:

第一句:我看到……

客觀的描述孩子最近的學習狀態和細節,只是描述事實,而不帶評價,就事論事。

第二句:對于這個成績你有什麽想法?你覺得是哪方面的失誤?

關注孩子的心裏,並且引導孩子思考?是哪裏出了問題,哪些地方需要加強?下次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

第三句:有什麽需要爸爸媽媽幫助的嗎?

讓孩子感受到,遇到問題不要怕,如果他需要幫助,爸媽一直都在。

當我們調整我們的思維,不再只盯著結果分數,而是對過程有更多的思考,孩子也會去主動思考自己的失誤點。

方法二:強調努力,而不是聰明

卡羅爾·德威克有一個長達10年的“成長性思維實驗”,追蹤紐約20所學校裏400名學生,只是簡單一句不同的誇獎方式(一組表揚智商、一組鼓勵努力)。

研究得出:“被稱贊智力的孩子,爲了取得好成績,甚至會在測試中選擇作弊和撒謊。”

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很多家長誇孩子特別喜歡誇:“你真聰明。”如果你只誇孩子聰明,孩子就會覺得他所有的成績都歸功于聰明,爲了保持“聰明”,他們拒絕挑戰更難的事情,拒絕學習新知識,他們會認爲能力無法改變,都是天賦使然。

如果你跟孩子強調努力,能力可以提升,孩子就會盡最大的努力去解決問題。

把“你真棒,你真聰明,你太有天賦了。”改成“你通過……完成了……”,讓孩子養成成長型思維,通過努力所有困難都會得到解決。

方法三:不隨便給孩子“貼標簽”

評價一個孩子太容易了,語言傷害傷人于無形。當你張口就給孩子貼上“你真笨”、“你不聽話”、“沒辦法,他就是這個樣子,我改變不了他”等各種各樣的標簽。

孩子不願意打招呼,就是沒禮貌、內向;

孩子逢人就打招呼,就是自來熟,開朗;

孩子考試不及格,就是笨;

孩子成績好,就是聰明;

我們經常把對事情的評價上升到孩子本人,但評判應該是對事不對人的,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簽,但是對孩子行爲的評判我們可以說:“在……這件事情上,是因爲……還需要努力。”

當孩子遇到困難想放棄時,學習太累想放棄時,感覺自己沒有別人好的時候,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時候,如果我們能關注到孩子情緒的變化,關注到每一件事情本身,而不是一味指責孩子爲什麽沒做好,爲什麽不行?坦誠和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讓孩子知道,有時候問題沒有及時解決,並不是我們不行,只是沒有找到對應的解決辦法而已,而努力去嘗試,一定可以找到解決辦法的。

當孩子取得成績時,獲得成功時,我們也不要只是敷衍的誇孩子聰明,要培養成長型思維,就要告訴孩子努力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以挑戰的思維看待問題,只要舍得付出,動腦筋、想辦法,再大的困難都可以克服。

孩子的成長型思維一旦形成,就會激發內驅力,自主學習的動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未來就會擁有無限可能。

0 阅读:156

棠媽育兒成長

簡介:中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