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模1540億美元,工信部提前布局人形機器人産業,未來要來了

3號環球眼 2024-04-27 09:54:16

最近韓國現代旗下的波士頓動力公司,整了個大活,他們把那個能跳舞、跑酷的人形機器人,液壓版Atlas退役了,轉而推出了一款全新的,電動版Atlas。視頻早已經流傳于互聯網了,說真的,看到這東西以如此詭異的姿態從地上起身,再慢慢靠近的鏡頭,看得我恐怖谷效應都犯了,San值掉了不少。

沒事,不只是我們感到詭異,“科技狂”老馬也被嚇到了,在X上發文還配了一張伽椰子的圖……當然我今天也不是專門來嚇唬大家的,而是由這個消息,想到了一些“腦洞”,跟大家分享下。

人形機器人作爲一項前沿尖端技術,我國也已經展開了布局,在去年工信部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到了人形機器人這種集合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以及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的高科技産品,有望成爲爲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産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産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産業發展格局。甚至,也有觀點認爲這種技術會成爲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載體。

並且在這份指導意見中,工信部還規劃了2025和2027這兩個關鍵時間節點,要求先後做到關鍵技術突破、核心部件安全有效供給、形成可靠的産業供應鏈體系、構建産業生態,逐步將行業水准做到世界先進水平。對于咱們這些行業外人士來說,這或許都是一些官話,但這至少體現了一點,國家對于這項技術非常重視,其實熟讀新中國曆史的都應該能看出來,我國政府一直對高新技術保持高度的重視,就算當下沒有條件,也會進行理論准備以及預研。

所以既然國家工信部都下發指導意見了,那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另外結合事實,我國的科研單位、企業已經推出了多款人形機器人,比如中國電科第21研究所研制的“電科機器人1號”,它身高1米6,體重60公斤,全身有39個自由度,能搬運重物、擰瓶蓋、拿水杯。按計劃,該機器人在今年1季度投入智慧物流生産場景中做應用驗證。

關于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目前來說,比較合適的有這麽幾個,一是參與工廠流水線上重複且強度大的機械化勞動,二是進入高危區域進行救援工作,三是進入服務産業,比如養老和家政行業。其實這些行業讓其他造型的機器人上也沒問題,但人形機器人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它們的外部輪廓與體型與人類差不太多,占用空間不會發生較明顯的變化,這樣就會方便它們進入工廠流水線或者乘上救援載具,而不需要單獨針對它們的外形重新設計生産線和載具,這大大簡化了機器人平替人類的步驟。

關于養老和家政這方面,其實是我個人的一個暴論,一方面是因爲人形機器人同樣有四肢,在服務老年人方面可能比其他造型的機器人更加方便,比如輪式或者履帶式機器人,它們的底盤就占用了比雙足大得多的面積,萬一老人摔倒,它們還得留神不要讓輪子或者履帶壓到老人,顯然同樣是雙足設計的人形機器人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無論是養老還是家政,機器人相比較于人類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它們可以毫無怨言,並且有條不紊地做大量瑣碎的事情,同時,因爲機械相較于人類擁有強大的精確操控能力,所以這些瑣碎的事情它們也能一樣樣的完美搞定。當然,如果這個機器人搭載的人工智能足夠先進,那它還能陪人聊天唠嗑解悶。

說句題外話,如果這種機器人的外形能私人訂制那就太好了,各位“沒有後人我享福”的小夥伴們那可真有福了!形象私人訂制,眼中只有你一人,聲音可鹽可甜,不要幾百萬!只要一兩萬!初音未來泰斯塔羅莎神裏绫華芙莉蓮直接抱回家!

好了,幻想結束!該接著講正事了。關于人形機器人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其實我個人是不太看好的,因爲這種機器人的關節處結構會相對複雜,放在情況瞬息萬變且地形複雜的野外戰場環境中,關節處一旦損壞會難以修複更換,不利于其持續性發揮戰鬥力。若是采用模塊化設計,那麽就意味著作戰部隊還得帶上爲它准備的備用胳膊腿。

所以未來的野外戰場上,最合適的還是各種無人機、履帶式以及輪式無人戰鬥車輛,或者機器狗,終結者那種機器人還是不用想了。不過這種人形機器人,也不是在軍事化這條路上完全走不通,讓它進行要地保衛這項工作還是很合適的,這也寫入了工信部下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畢竟它們是機器人,只要能源不斷,可以24小時不間斷站崗巡邏,而且這種機器人的受彈面積也會比其他同體積的軍用機器人小,可在偵測到敵情後迅速行動。

除了進行要地防衛之外,這種人形機器人還可用來執行後勤保障任務,如果未來能夠拿下高密度能量電池技術,那麽這種人形機器人搬運重物的效率,理論上會比穿戴了外骨骼系統的人類士兵更強,因爲就算穿戴了外骨骼,人類士兵也要適時休息,但機器人可以保證24小時不間斷工作,並且能夠搬運更重的重物,參與裝備維修時,效率也會搞出許多。

說來說去,這種人形機器人似乎只是在給人類“打雜”,將人類從繁重且重複的機械性勞動中解放出來,我也必須承認,除了這些之外我自己還確實想不到有什麽更好的了。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這種集合了人工智能、新材料和尖端制造等衆多高新科技行業的人形機器人行業,它的發展會産生明顯的帶動效應,而且高性能的人形機器人對半導體以及精密機械加工制造等領域的技術要求也會更高,這是比較典型的用需求來推動技術升級。

那麽這個市場的規模有多大呢?按照今年4月初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産業研究報告》顯示,國內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到2026年時,會達到104.71億元人民幣,到2030年時規模還會繼續增長至1192.46億元。國際市場,有公開消息顯示,到2035年,國際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會達到1540億美元,這將是一份非常大的蛋糕,但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能吃上的,只有做好了技術上的充分准備和産業布局才能參與瓜分。

那麽,關于人形機器人的話題,到這裏就結束了……嗎?其實內容延展到這裏,我最想跟大家聊的“腦洞”,才算是開始。這種人形機器人在形象上跟人類“相似”,這種外貌特征可能會讓這種機器人更容易與人類進行交互與協作,或者,我換句話說,這種形態的機械,會更容易承接獨屬于人類的行爲習慣。

我們人類花了數百萬年時間演化成了現在的形象,雙腿可以適應地球上任何複雜地形,雙手可以抓取東西,制造工具,進行多個領域的發明創造,雙眼在腦袋上,腦袋又是人體的制高點,這讓我們的視線能看得更遠。但是我們的生理構造又讓我們無法適應劇毒、缺氧、極端溫度以及極端壓力的環境,換言之我們的生理構造適應了地球表面的生活,再換一個地方,那就得事先花大力氣准備好一套完善的維持生命系統。而且人類爲了維持生命,每天需要定時定量攝入水、蛋白質、維生素和氨基酸等多種營養素,因此我們還發展出了農業以及食品工業,一旦需要轉換生存環境,這些全都需要進行大幅改造。

當然,我們也得知道現代科學已經在逐步解決這些問題,要不然空間站的航天員們咋活?但麻煩終歸是麻煩,人類發展科技並不是讓自己越來越“勤快”的,相反每個人都想在科技的加持下,生活得懶散惬意。話已至此,我就把我這個“腦洞”挑明吧,未來更加先進的人形機器人,就是在爲人類的“機械飛升”做准備。

很顯然,鋼筋鐵骨之軀,不需要呼吸,這就解決了人類生存離不開空氣的問題,也能直接進入無氧甚至有毒環境行動,更是擺脫了人類數百萬年來對食物和水的依賴,只需要保持電能供應就行。身體硬度也比碳基生物要強許多,能夠在極端壓力環境下生存。當然了,這種身體也能抵禦各種宇宙射線,宇航服可能會成爲曆史,科技發展到這一步,人類的星際移民就不需要考慮那顆星球上有沒有水、大氣層以及舒適的溫度了,就看那顆星球上有沒有我們想要的資源就行,哦對,還要看那顆星球上有沒有原住民,星際戰爭能不打就不打。

至于說,我們最終是把大腦放進去,還是上傳意識,這就是一個比今天聊的“腦洞”更大的“腦洞”了,我們現在的科技已經做到了人腦直接操控機械臂的水平,因此直接把腦子放進這種人形機器人裏面,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上傳意識對于現在的科技水平來說還是太“玄學”了。

總之,無論在經濟還是科技層面,人形機器人技術在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會給我們的社會運轉帶來極大的正面效益,慶幸的是,現在我們國家已經做出了規劃,並掌握了一些尖端技術,未來,可能真的要來了。

0 阅读:65

3號環球眼

簡介:國際時事熱點,局勢播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