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宮崎駿新作,不代表它“爛”

桃花島浪人 2024-04-26 22:16:03

我不喜歡宮崎駿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是一種“主觀感受”,它“好不好”是一種“客觀現象”。《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票房如何,有無獲得奧斯卡獎,並不妨礙我“不喜歡”,我不喜歡,也不妨礙宮崎駿的“偉大”。

在上一篇文章,我說我不喜歡《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因爲宮崎駿任性、傲慢,創作了一部晦澀的作品,且不適合中國觀衆。這篇文章再展開說說。

任性、傲慢是一種氣質

得當,就是加分項

“任性、傲慢”是“貶義詞”嗎,我個人認爲是中性詞。如果我換一種說法,“宮崎駿新作好任性、傲慢,但我好喜歡”,是不是感受不一樣?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宮崎駿的任性之作,很私人化,他只想表達自己所思所想,並不在乎觀衆是否能“讀懂”,因此,劇情很晦澀,充滿了各種意象與符號,這些意象與符號有許多解讀的可能。

這種行爲好不好?至少我覺得沒什麽問題,創作本來就很私人化,有人選擇創作通俗易懂的內容,有人選擇創作晦澀不明的內容,這是藝術選擇。至于,觀衆接不接受,這是觀衆的選擇。

也有許多人的任性、傲慢,是他們被人喜歡的理由之一。

譬如姜文,他可以選擇站著賺錢,拍《讓子彈飛》這類門檻稍微低一點兒的作品,也可以任性、傲慢,選擇拍《太陽照常升起》這類晦澀作品。他的這種氣質,與他的電影相輔相成,構成了人們喜歡他的理由之一,同時,也是人們诟病他的理由之一。

譬如庵野秀明,他拍《EVA》,也是任性、傲慢,有人喜歡得不得了,有人不喜歡,但幾乎很少人去質疑作品“好不好”。我喜歡《EVA》,不代表我能看懂,但我就是喜歡這股任性、傲慢。

同理,創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宮崎駿,至少在這部作品裏,是任性、傲慢的,這麽私人化的表達,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再正常不過。說其“任性、傲慢”,不代表作品“不好”,只是評價這部電影的氣質。

不過,宮崎駿這份“任性”,我目前沒有感同身受,但我很欣賞一個著作等身的導演,如此放任自己、如此袒露個人。

日本年輕人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我在網上看到一種說法,片名其實更適合叫《日本年輕人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我很認同這個觀點。

我也看有些文章解讀,《你想活出怎樣的人》,有兩個解讀方向,一個是從宏觀層面,是在反思戰爭,一個是個人層面,是宮崎駿對個人創作生涯的回顧。

電影創作出來之後,就不屬于作者,至少,我看到的,是第一個解讀方向,“反思戰爭”,而且是“反思戰爭對日本人的傷害,以及,告誡日本年輕人未來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生”。

我個人認爲,這是給日本年輕人看的。其他國家的人,當然也可以看,只是,觀影體驗因人而異。這種感覺,就像——用兩個類比吧。

一是,一個猶太人觀看一部名爲《德國闊少回憶錄》的電影。電影講述了德國闊少的成長故事,戰爭對德國闊少的影響,戰爭對德國普通百姓的影響,德國發動戰爭背後的原因。

二是,一部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殺人犯的家庭,被社會輿論影響,無法過正常的生活,他們控訴,殺人犯的家人,就沒有活下去的權利了嗎?受害者家屬說,我兒子有活下去的權利嗎。作爲受害者,有沒有必要去關注施害者(及其家人)的內心世界、生活狀況?

我沒辦法准確描述這種“膈應”,只能敘述這個場景的既視感。另外,我在上一篇文章裏說,如果我沒有買票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只是在視頻平台上看,或許體驗會好很多,究其本質,大概是因爲,我花了幾十塊錢,花費了兩小時時間,看一個成功的日本導演反思戰爭對日本的影響,並給予日本年輕人告誡,我覺得很浪費,如果我在視頻平台看,我或許會覺得,宮崎駿的格局還是大。

最後,我想說,我只是不喜歡《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不代表它“爛”,如此精良的制作,至少具備了巧克力的外形與結構,懷著敬畏之心,我只能反思自己,是不是境界不夠。

我也沒說,中國人就不能看,看了就不是中國人,我只是告訴你,這部電影很大可能的目標受衆是日本年輕人,普適性沒那麽高,因爲有些人是沖著電影名去的,一個這麽偉大的導演,他的人生感悟,如果能感受一二,想必也受益終生吧(至于電影是否有宮崎駿的人生感悟,看法不一吧)。這就好像,你喜歡看《熊出沒》,但去電影院才發現,放的是《EVA》。

你當然可以質疑我的觀點,這是你的自由,你也可以反駁,求同存異。不過,陰陽怪氣和謾罵,我想,看宮崎駿電影的人,應該不會具備如此素質。

有一點,值得強調,我真金白銀去電影院支持了宮崎駿。

0 阅读:12

桃花島浪人

簡介: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