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祖宗“顧頭不顧腚”?只想著“治人”爽歪歪,沒想到拉仇恨慘兮兮

曆史中的科學原理 2024-03-25 11:57:11

若從倉颉造字的上古時期開始計時,至封建王朝最後一抹余晖的清王朝壽終正寢的1912年爲止,中華文明曆經4600多年的曆史,在世界曆史上實屬罕見。中華文明獨特的悠久、堅韌曆史,爲其贏得了衆多掌聲,也爲國人植入了衆多自豪感。

那麽中華文明如何曆經數千年、屹立不倒的呢?這源于兩字——治人。

中華老祖宗“治人”很是興奮: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由于中華文明起源極早,早在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新石器時期,黃河流域就繁衍出了中華始祖。在面對龐大的哺乳動物,渺小的中華始祖們除了團結一心、開動大腦,別無它法。

故而後續登場的中華老祖宗們在總結這段曆史時,無不爲“群體力量、精誠團結”而舉雙手贊成,這導致中華文明朝著高度統一的群體性大踏步邁進。這也就是爲何至今很多學者,將中華民族歸爲“群體動物”的原因。

既然定下了“群體動物”這一大基調,那麽接下來就是如何治理的問題了。聰明的中華老祖宗們通過觀察羊群、狼群等自然界中群體動物生存習性,“頗得心法”:首先得樹立一個首領,聽其統一號令。他再進行分工,各司其職,如此團體的能量就能最大限度發揮出來了。

若要發揮團體協作能量,站在首領角度,顯然這個群體的每個人都不能有思想,只能有服從。思想只能他一人擁有,他說怎麽做就怎麽做,他說誰有罪誰就有罪,如此方能保證“整齊劃一”的最佳狀態;如若不然,各抒己見、亂哄哄的,必然就是人人厭惡的“一盤散沙”。在這個過程中,誕生出了君主和君主原則。

當然,隨著首領的貪欲越來越強,胃口越來越大,以及被衆星捧月逐漸飄了起來,便認定自己天生高人一等,自己的基因與衆不同,于是便想著“父傳子”,走家天下的傳承模式,便想著追求極端刺激——當皇帝俯瞰九州大地。

所以站在群體首領的角度,中華文明出現的集權、專制便非常“合理”,而且每一任皇帝上台之後,首要考慮的不是盡可能發揮出集體的最大作用,而是維持自己的“絕對權威”,故而一個讓曆代王朝中華老祖宗頗爲興奮的話題——治人出現了。

在今人看來,“治人”二字頗不得民心,帶有約束、修理的意思,更有滿滿的不平等的壓迫感。但在古代,“治人”二字卻是讓人趨之若鹜的目標理想,春秋時期誕生的諸子百家,無不是站在統治者角度意淫了一把:假如國君讓我來當,我將這麽“治人”,保證政通人和、上下一心。

如宣稱“民貴君輕”的儒家,在他的經典著作《禮記·冠義》中,就撕掉了“愛民如子”的僞面具,表示在“治人”方面毫不含糊:“故孝悌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爲人;可以爲人,而後可以治人。”

也就是說:儒家制定的聽起來很有“德”的“孝悌忠順”禮儀,無不是爲君主“治人”服務的。

儒家第二位大佬孟子更是對治人一點不含糊,總結出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定律,導致看不起一線幹活的勞力,認爲那是沒有出息的表現。時至今日也是如此,在車間裏幹活的比不上坐辦公桌的,就是“治人”文化影響下的惡果。

中華老祖宗顧頭不顧尾:只想著治人爽歪歪,沒想到拉仇恨慘兮兮

通過以上梳理可知:之所以“治人”文化在中華曆史上地位這麽高,主要原因還是中華老祖宗站在統治者角度提出的治國理念——原本是爲了方便統治者號令天下,而後是爲了維護統治者權威,最後是爲了給統治者造神,制造森嚴的等級制度。

只是讓中華老祖宗“顧頭不顧腚”的是:他們以爲只要通過文化上的宣教,就能讓老百姓安于現狀、形如蝼蟻,接受統治者貪欲導致的“治人”枷鎖。但正所謂“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治人”,終究是拉仇恨的手段,仇恨攢多了,就要火山噴發。

曆代王朝開國皇帝無不在“治人”上面下足了功夫,比如推崇聖人的禮儀規範,大樹特樹等級制度、天命思想;將自己的兒子兒孫分封全國,以備非常時期拱衛京師;對昔日的大將大開殺戒,以防“功高震主”威脅自己的權威;制造“文字獄”,大搞名諱制度,將讀書人的思想扼殺在搖籃裏……

可是這有用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商朝的教訓,中華老祖宗們是一點沒有汲取,還在爲自己腦海中獨到的“治人”絕技沾沾自喜。曆代王朝統治者也在爲自己跳出王朝更叠率而翹首期盼,結果不過都是南柯一夢:當初“治人”有多爽,仇恨拉得就有多高,王朝滅亡的時候就有多慘。

不論哪一任王朝,建國時期無不大興土木、金銮殿無不金碧輝煌;將自己祖宗牌位統統擡入太廟,讓祖宗盡享榮光;皇陵無不修得高大恢宏,專人看守,陪葬品無不豐富昂貴……

結果怎麽樣呢?王朝滅亡時養尊處優的皇子皇孫無不落魄淒慘,“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列祖列宗墳墓無不被盜被挖,陪葬品無不洗劫一空,祖宗屍體無不被虐……

這就是“治人”的惡果,也是中華老祖宗“顧頭不顧腚”導致的必然:當初只想著“治人”爽歪歪,沒想到今日拉仇恨“慘兮兮”。

1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