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上秀才就去寫“網文”,明朝士子爲什麽會選擇“躺平”呢?

赫薰看事 2024-05-09 05:35:58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十一

編輯|十一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在古代社會中,考中科舉也是很多底層老百姓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但現實情況往往是機會少人多,所以有很多人終極一生甚至都無法實現自己的科舉夢。

那些考不上科舉的人,他們甯願選擇躺平或者去寫“網文”,都不願意委屈自己從事底層的工作,因而古代社會湧現出來不少不思進取的人。

那麽爲何古代的讀書人對科舉有著如此深的執念呢?他們又爲何甯願躺平都不願意努力一把呢?

科舉制度對我國古代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

作爲我國古代社會當中一項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科舉制度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很多底層的老百姓都渴望通過讀書考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和現代社會不同的是,古代社會非常講究等級和社會的尊卑,如果一個家族當中,有一個人能夠考上科舉,獲得入朝當官的機會,那麽整個家族人的社會地位都會隨之而提升,因此大家都擠破了腦袋也要考上科舉。

可是這樣選拔人才的制度需要的人數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就會出現很多人考不上的局面,爲了能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很多人三番五次地考,因爲對于他們來說,這是唯一的機會,我國的古代社會是一個非常講究社會地位尊卑概念的國家。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想要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只能通過考試這一條路,因此很多人考不上就一直考,直到考上爲止,這樣一項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作用,但是也因此侵蝕了很多讀書人的思想。

像我們熟知的“範進中舉”的故事,就體現了科舉制度對人們思想的産生的負面影響,在社會等級分明的社會中,尤其是底層的人們非常想要通過科舉制度實現階級的跨越,他們拼了命地學習,可是等到最後考上了,卻因爲太高興而瘋了。

範進中舉的故事雖然只是一個個例,但是他反映地卻是一個這個制度對社會的毒害,每一個人一輩子的時間很長,可就是因爲這一場考試,而荒廢了自己整個人生,人生有很多種可能,並不是只有考科舉這一條路可以走。

然而事實卻是,一旦背上讀書人的命運,開啓了科舉考試之路後,就再也無法走回頭路,如果能考上自然是皆大歡喜,但如果考不上,那麽這個人的一輩子都毀了,所以說科舉制度對社會産生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有很多讀書人,他們整日都在坐在書房裏面讀書寫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甚至連人最基本溫飽問題都不顧,滿腦子都是讀書。

那麽爲何會出現這樣的社會現象呢?其實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高人一等的讀書人

古代社會等級性和階級性十分明顯,像人們的社會地位可以分爲“士農工商”,其中“士”是最高等級的,他們的社會地位最高,因此讀書人在古代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即便沒有考上秀才或者謀得一官半職,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依然很高。

這也就是爲什麽那麽多人就算是擠破了腦袋也要考個秀才,因爲這樣的話,不管社會中哪個階層的人見到他們都要禮讓三分,可這樣的情況也導致社會中出現了很多所謂的“孔乙己”,他們放不下讀書人身上的長衫,同時又考不上個一官半職。

還因此被人們冠以“窮醋大”的稱號,其實說白了就是,自己很窮,但是又自命不凡覺得自己是讀書人,喜歡諷刺挖苦別人,走起路來趾高氣昂,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裏,高傲自大。

那麽到底爲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爲什麽自己就是一副窮酸樣,還要過去嘲笑別人呢?

如果了解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就會明白,古代的人們非常在意社會階級,如果尤其是讀書人,自認爲自己和其他農民商人都不是一個等級的人,正是因爲國家會給予他們一些優待政策,社會中的其他階層也會十分尊重那些讀書人,所以他們也從心裏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可實際上,那些讀書人除了讀書什麽都不會,他們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會,衣食住行都由家裏人負責,如果有幸考上秀才,那麽自然可以帶著全家族的人一起過上好的生活。

但如果沒有考中秀才的話,那麽其實有就是一個普通人,可是這些讀書人一旦被戴上“文化人”的帽子,從心裏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明明連秀才考不中,但就是不願意放下身段去從事其他的行業。

在當時的社會中有很多這樣的讀書人,畢竟如果真的考中了秀才就可以實現一步登天,可那些被科舉制度淘汰下來的人,終究還是要繼續生活下去的,他們當中的很多便開始選擇另謀出路。

社會風氣被讀書人帶偏

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朝時,國家鼓勵全民讀書,所以當時社會人們的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越來越多人希望可以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可是國家需要的人才數量有限,因此那些讀書人的科舉之路競爭壓力就變得非常大。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不少人幹脆直接選擇躺平,他們不再執著于非要在朝廷當中謀職,因此有很多人選擇到官府去當授課老師,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下一代,這種職位就相當于今天我們社會中的教師編。

不過這樣的崗位需要的人數也是有限的,所以依然有不少讀書人成了無業遊民,因爲讀過書,所以他們根本不願意去從事社會底層的工作,甚至甯願餓著肚子也出去工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些讀書人逐漸衍生出來一種新的職業,就是在家裏寫“網文”。

他們也不用出門,整日坐在家裏的書房中寫一些大衆喜聞樂見的文章,爲了方便民衆的閱讀,這些文章基本上都寫的通俗易懂,便于人們理解,這些網文傳到民衆中後,非常受歡迎,因此也使得這個行業的競爭壓力非常大。

爲了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創作者只能想方設法地在自己的文章中增加一些新奇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讀者來閱讀,因此在明朝中後期,寫網文也變得十分內卷,常常出現寫出來的文章沒人看。

因此網文的風氣也逐漸開始發生了變化,故事的內容也便得越來越離譜,動不動就是窮酸書生和管家大小姐的狗血愛情故事,這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因此國家命令禁止這樣的文章在社會中流傳。

那些文人書生的職業生涯再一次遇上了瓶頸期,可是即便這樣他們也還是不願意轉變思想,放下身段去從事社會底層的工作,這就是導致這些讀書人變得越來越窮酸,他們甚至連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得到保障,但依然把面子看得比什麽都重要。

其實這些都是科舉制度對社會産生的負面影響,人們把社會等級看得太重,以至于讀書人竟然會淪落到連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這實在是社會和國家發展的悲哀。

寫在最後

國家鼓勵和提倡全民讀書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值得反思的,古人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讀書並不一定只能考中秀才,才是唯一的出路,還可以從事其他任何行業,這樣社會才能實現全面發展。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

0 阅读:1

赫薰看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