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心理援助16年,“只要有需要,我就會去拉他們一把”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2024-05-13 10:25:22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韓金序)“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帶領自己的團隊回汶川地震災區看看,通過個性化的心理幹預策略,幫助災後群衆重建生活信心。”作爲汶川地震後首批心理援助志願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援助辦公室主任吳坎坎見證了太多災難留下的心理傷疤。16年過去,吳坎坎已經是一名資深心理援助工作者,他的工作不僅惠及衆多受災家庭,幫助他們逐步克服心理障礙,走出陰霾,還和衆多志願者同道一起爲中國心理援助體系的建設完善作出貢獻。

“當物理重建初步完成,心理修複才進入關鍵期”

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吳坎坎第一次接觸災後心理救援。十六年過去,汶川地震留下的瘡痍已漸漸被時間撫平,新的家園逐漸建立起來。可是吳坎坎知道,人們表面上的平靜並不代表心理創傷已經被修複。“當物理重建初步完成,心理修複進入關鍵期。”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全國心理援助辦公室秘書長吳坎坎。受訪者供圖

每隔一段時間,吳坎坎就會帶領自己的團隊回汶川地震災區看看。吳坎坎和他的團隊采取分層次、個性化的心理幹預策略。“我們會爲兒童設計遊戲用以緩解恐懼,爲老年人創建互助小組促進情感支持。同時爲婦女提供職業培訓和心理咨詢,幫助她們重建災後的生活信心。”

一位失去丈夫的妻子讓吳坎坎記憶尤爲深刻。“地震之後她就少言寡語,缺少一個情緒宣泄的出口。給予幾次心理支持後,她的情況好轉很多,已經能夠進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個性化的援助方案固然好,但觸及範圍卻是有限的。辦法總比困難多,吳坎坎將在汶川心理援助的經曆和實踐經驗總結成了成熟的心理輔導體系,並培養當地的老師開展心理援助工作。“我們在培訓中引入角色扮演、模擬情境討論等互動環節,增強教師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應對突發情況的敏感度。此外,也建立起一套後續跟蹤和支持系統,確保教師們在遇到難題時能夠及時獲得專業指導,幫助受災兒童持續接受心理疏導和治療。”

心理援助體系已經走向專業化、規範化

吳坎坎深有感觸,16年以來,災後重建的成果不僅僅限于拔地而起的樓房,災區民衆重燃的信心,更見證了中國心理援助體系專業化、規範化的全面飛躍。

2015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推動了全國心理援助體系的建設,彙聚了衆多經驗豐富、持續活躍在心理援助前線的專家與專業志願者,爲行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與專業力量。

吳坎坎告訴記者,中國心理援助工作現在已經具備更加完善的工作體系。“面對災難,我們的第一步是進行科學的需求評估,明確援助的需求類型、人員配置及行動地點,並迅速與地方政府、醫療機構、慈善組織等建立合作橋梁。隨後派遣經過嚴格篩選的、具有實戰經驗的志願者,執行爲期一年至五年的長期心理援助計劃,確保援助工作的持續性。”

2011年3月,吳坎坎爲受災群衆進行心理疏導。受訪者供圖

“或許我沒法幫所有人走出困境。但我堅信,只要不放棄,我總能拉他們一把,幫別人度過心理的坎。”吳坎坎分享了自己十年前的照片,那時的他,一頭烏發,眼神中閃爍著無畏與激情,那是屬于青春的烙印。時光雖然在他的外貌上留下了痕迹,卻從未改變他對心理援助事業的信念。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