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員黃志川:洪水當前,他像長城一樣保護老百姓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5-07 19:50:22

在“23·7”抗洪搶險中,哪個畫面最難忘?消防員黃志川思索片刻,“洪水過境沿河口村,我們5名隊員,帶著救出的百余號村民,擠在一個長城烽火台上,大家背靠背,度過了最艱險的時刻。”看著滔天洪水,當時心裏想的是什麽?黃志川脫口而出,“只有一個念頭,把我的隊員安排好,把老百姓照顧好。”

近日,記者采訪了剛剛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黃志川,圍繞沿河口村的那場“零傷亡”抗洪保衛戰,他講述了許多此前未透露過的救援細節。

黃志川今年31歲,加入消防救援隊伍12年,現任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消防救援站副站長。在他所處置的1800多起警情中,沿河口村的水災無疑是最驚險的一次。

沿河口村是個小村莊,窩在明長城遺址的山腳下。因爲地質災害易發點多,2023年7月28日晚,黃志川臨時受命,帶著4名消防隊員連夜趕來,提前備防。29日,暴雨傾盆而下,值守在河道旁的黃志川發現,河水變黃了,這是山洪的預兆。

暴雨中,黃志川帶領隊員和村鎮幹部一起疏散轉移村民,但有些固執的村民,特別是老人,咋勸都不願意撤離,“就是擡、就是背,我們也要把村民一個一個救出來。”30日晚11點多,河道水位突破警戒線後迅速上漲,“洪水卷著泥沙,跟猛獸一樣,呼嘯著就過來了。”

當時,把村民都疏散轉移完畢的黃志川睡著了,可剛迷糊不到一個小時,隊員把他搖醒了。“兩天沒合眼,被叫醒的那一刻太難受了。”黃志川渾身濕透,打著哆嗦,只聽見隊員緊急報告,“隊長,村裏還有人!”

果不其然,從山上望去,一片汪洋中,一束手電筒的燈光在房頂上晃動。一問,才知道是三名老人,他們重返家中取物,不料洪水迅猛,被困在了房頂。

黃志川系好安全繩,上了離自己最近的房頂。一個房頂,又一個房頂,黑夜裏,黃志川就像一名俠客,奔向三名老人。“直到近前我才發現,老人懷裏還有一個不足百日的嬰兒。”黃志川說。

黃志川和隊員搭建繩橋,將屋頂4人一一護送至高處安全地點。“我也是一名父親,看著懷裏柔軟的小生命,心中充滿保護欲。”

洪水步步緊逼,黃志川帶著百余名村民退守到了明長城遺址的一處烽火台上,“那個點位最高,周圍都是岩體,不會輕易發生滑坡,但烽火台只有六七十平方米,大家擠在一起,相互依靠。”

當時的心境如何?現在的黃志川已能坦露。“看到洪水凶險,我心裏也很害怕,但面對比我還小的隊員,面對家園盡毀的村民,我不能表現出來,我得築起他們心裏的長城防線。”

7月29日,沿河口村就已斷水斷電斷通信,在之後與世隔絕的三天裏,一到休息時,黃志川就努力活躍氣氛。“我一個一個問隊員,歸隊後想吃什麽?他們說,想吃烤串,想吃海鮮,想吃小龍蝦,我拍著胸脯保證,回去之後,我得把他們所有的美食願望都一一落實。”

之所以聊吃的,是因長城烽火台上慢慢彈盡糧絕,吃飯喝水都成了問題。到了第三天,百姓自備的食物和飲水大都已消耗完,黃志川和隊員沒有吃村民一口飯,他們自帶的礦泉水很快喝完,泡面只能幹嚼。

“還有老人和孩子生病了,急需藥物。”黃志川心急如焚,“別無他法,必須走出去,去齋堂鎮,向外界求助!”

出發前,黃志川來到附近的沿河城村,和該村書記索偉及包村副鎮長劉德明會合,摸排周邊村莊受災情況。劉德明口述,索偉執筆,記錄下這些村的受災信息。

信裏寫道:“沿河城村、向陽口、沿河口村人員平安,放心,龍門口估計問題不大。林字台、王龍口洪水較大,無法通行,人走不上去,情況不詳……盡快打通道路,搶修電力,目前吃水是大問題……救援到來之前,我們互相自救。”

這封“孤島”書信如同戰時的軍情,需緊急送出。8月1日上午10點多,黃志川和一名隊員組成突擊小分隊,帶著書信,開始突圍,向鎮政府進發。怕弄濕書信,黃志川用塑料袋包了好幾層,又塞到自己胸口的衣服兜裏。黃志川和隊員跨過斷路,蹚過泥潭,渡過湍急的河流,冒著可能遭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險,徒步了25公裏。

沿途每到一個村,黃志川就找到村幹部,了解受災情況。“休息時,一個老奶奶看到我和隊員被泡爛磨破的雙腳,立馬從自家商店拿來兩雙新襪子,她特意選了紅色的,告訴我們,穿上肯定能平平安安。”

當天下午5點多,黃志川和隊員到達齋堂鎮政府,把書信和沿途了解到的6個村莊的災情彙報給了鎮黨委書記,這成爲沿河口村等受災最嚴重區域向外界發出的第一份受災信息,爲政府統一協調部署防汛搶險工作提供了第一手依據。

8月2日淩晨2點多,黃志川和隊員背著物資,帶著鎮政府工作人員和解放軍回到沿河口村。整個抗洪搶險中,黃志川帶領隊員疏散營救群衆200余人,他們所守護的沿河口村更是無一人傷亡,打了一場出色的抗洪保衛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