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撤單數量不斷攀升說明了什麽?

譚浩俊 2024-05-07 09:04:31

今年以來,A股首次公開募股(IPO)審核終止數量不斷攀升。據滬深北交易所網站統計數據,截至4月19日,年內累計已有117家企業上市申請終止,同比增長逾30%。其中,超110家爲主動撤單,占比逾九成。

企業爲什麽辛辛苦苦、費心費力又費錢地准備,好不容易到了就要臨門一腳的時候,卻主動撤單、收回了申請,且比例越來越高,原因何在?到底是企業的問題,還是監管的問題,或是制度方面的問題。

要知道,上市是很多企業追求的目標,特別是成長型企業,都在迫切等待上市,一方面,通過上市獲得一定數量的資金,推動企業更快更好發展;另一方面,通過上市提升企業形象,爲企業拓展市場創造良好的條件。也就是說,沒有特殊情況,企業是不會輕易撤回上市申請的。

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超過9成的上市申請終止,都是企業的主動撤單行爲。我們不禁要問,企業主動撤單的動機是什麽呢?是等不起了,還是等不及了,或者有了其他資金來源渠道,應當說,這些現象是存在的。但是,絕不是主要原因,更多的應當是申請材料中可能存在難以通過審查的內容,包括信息披露不真實、財務造假、業績大幅下滑等。如果存在這些方面的問題,就算不主動撤單,也會在審查中被要求撤回補充材料或調整數據。到時候,可能就會把企業存在的問題也給暴露了,讓企業的市場信譽面臨強大壓力和嚴峻挑戰。

也正因爲如此,就讓人禁不住想起已經上市的企業,到底有多少是經不起問、經不起查、經不起審的。要知道,此前在對上市公司提供的資料等進行審查時,不僅審查的門檻遠低于現在,審查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審查的手段更不是太多,而且是人爲因素占據很大分量,發審委的成員們,可以說每個人手中都掌握著巨大的上市公司生殺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圈子和需要關心的企業、關系戶等。于是,就會在上市審批過程中出現諸如發審委成員以關系平衡、利益平衡、價值交換等方式,將各自手中的關系戶等,通過平衡進入市場,導致許多問題企業進入股市。要知道,那時候可沒有幾家申請企業是被打回的,在上市問題上,只有時間早晚問題,而很少有退回問題。如果達到被退回的程度,這家企業真的已經到了罪大惡極、惡貫滿盈的時候了。

隨著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這種現象也在逐步改變,尤其是科創板推出後,監管機構對擬上市企業的審查力度也開始不斷加大,沒有通過審查而退回的企業數量在不斷增多。注冊制推出後,審查的威力也開始從“審”向“撤”逐步轉移,從“被迫撤單”向“主動撤單”有序轉變。擬上市企業越來越清楚,把握不好上市行爲,就有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因此,越來越多的擬上市企業開始自加壓力、自設門檻、自我審查,如果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問題,就會在微調沒有效果的情況下,主動撤單,給自己爭取更多上市的機會、更多的上市空間。否則,會因爲自身不檢點的行爲失去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信任。

這也進一步告訴我們,爲什麽在各項政策措施非常到位,經濟數據也比較樂觀,監管機構也不斷釋放利好的情況下,股市仍然處于低迷狀態,投資者也仍然信心不是很強呢?毫無疑問,與股市本身的生態是有密切關系的。特別是上市公司,沒有能夠達到投資者所期待和希望的條件。這其中,就與一些垃圾公司、財務造假公司、業績變臉公司的大量進入股市是密不可分的。正是這些並不具備上市條件的公司進入股市,才讓股市很難健康有序運行,讓投資者很容易在投資時掉入陷阱。如康美藥業、康得新等嚴重財務造假公司,都是在監管不力、審查不嚴、發審腐敗問題比較嚴重的時候上市的,上市以後的表現,也是通過財務造假等維持的。爲什麽司法機關在審理康美藥業案件時,要求獨立董事也要承擔經濟賠償責任,就是針對企業在上市過程中和上市以後各方都裝聾作啞行爲的一種懲罰和警示。

所以,IPO撤單量的增多,既反映了監管力度的加大、審查威力的增強、企業上市敬畏之心的提升,也反映了過去在上市方面的薄弱,反映了股市中不稱職公司的數量之多、危害之大。因此,必須進一步增強上市的規範性,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堅決遏制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成爲上市公司。

3 阅读:608
评论列表
  • 2024-05-08 19:03

    以後造假上市嚴了,不是那麽容易了

  • 2024-05-07 21:26

    ipo現場檢查要全部檢查,不能抽查!!!抽查不就是給機會欺詐上市嘛!!!把口堵死才是大a的希望。

  • Cxx
    2024-05-08 05:18

    中信證券說我16年來從來都是高價溢價低質量發行新股,幹嘛現在要現場督導我,我不服我耍硬鋼到底!

  • 2024-05-07 14:29

    現在沒上市的企業只怪自己出道晚了點,沒機會了,他們是多麽的羨慕前幾年如此容易忽悠上市的企業,套現走人了。

譚浩俊

簡介:著名財經評論員,媒體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