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政區速覽·秦朝·內史6:關中南部和西部

濁酒史話 2024-02-27 22:58:41

書接上文,我們來看看秦內史境內、鹹陽城以南和以西各縣的大致情況。

秦內史南部和西部

藍田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位于秦都鹹陽(今陝西省西安市秦都區)東南方、灞水南岸、秦嶺北麓。藍田縣在曆史上頗爲有名,當地以出産藍田玉而聞名于世。藍田玉和新疆和田玉、河南南陽獨山玉以及遼甯岫岩岫玉並稱爲“中國四大名玉”。其中,藍田玉是中國開發利用最早的玉種之一,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曆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被開采利用。

藍田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當地發現有212萬年前到126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遺址——上陳遺址。這是目前發現的東亞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比此前公認的中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類“雲南元謀人遺址”還要早42萬年。

藍田猿人

藍田當地還出土了生活在距今約115萬年的更新世時期的藍田猿人化石。藍田猿人是直立人的一種,被稱爲“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它們生活在灞河中下遊,處于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階段。此外,藍田還是上古傳說時代華胥氏、尊廬氏和女娲氏的居住地,這裏也被稱爲“三皇舊居”。同時,藍田也是傳說中的軒轅黃帝升天之處。

夏商時代,藍田先後是有扈氏和骊山氏的活動地域。其中,在原始社會末期,有扈氏部落曾對夏啓破壞禅讓制而直接繼承大禹首領之位,變“公天下”爲“家天下”的做法十分不滿,舉兵與夏啓對抗,最終在戰鬥中被夏啓擊敗。此戰過後,夏啓順利繼承父親大禹的首領之位,開啓了中國的奴隸制王朝時代。

藍田玉擺件

西周時,周王封弭氏于此地,故此地被稱爲“彌”。這是藍田在曆史上的最早得名。秦憲公十二年(前704年),弭氏爲西戎之一的蕩社戎所滅,此地被蕩社戎占據。不久,秦憲公滅蕩社戎,又占有該地。因此地出産美玉,而《周禮》中有“玉之美者爲藍”的話,故而當地被命名爲“藍”。秦獻公六年(前379年),秦國正式在當地設置藍田縣。秦獻公十七年(前368年),秦獻公封其子嬴向爲“藍田君”。

藍田是鹹陽和栎陽的南大門,軍事防禦價值重要。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兵鋒強盛的楚軍一度從武關(今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攻至藍田,威脅秦都鹹陽的安全。危難之時,秦將樗裏疾領兵在藍田擊退楚軍,讓秦國轉危爲安。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國在藍田修建鼎湖宮、禦羞苑。鼎湖宮遺址在今天的藍田縣焦岱鎮,是秦漢時期皇帝的離宮。而禦羞苑土地肥沃,苑內珍奇異獸衆多,是皇帝打獵之處,當地出産的珍寶異物多作爲進貢皇帝的禦用之物。

秦楚藍田之戰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朝在藍田縣修建直道。這條直道從鹹陽出發,由東南方向經過藍田、武關,最終到達南陽郡的鄧縣(今湖北省襄樊市)。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趙高派遣將領防守峣關,沛公劉邦則引兵繞過峣關,並越過藍田縣南十裏的篑山與秦軍大戰。秦兵戰敗,藍田失守。隨後,劉邦直入鹹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藍田縣東南、武關西北、丹水上遊,有商邑(今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西)。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秦國左庶長衛鞅計擒魏國公子卬,大破魏軍。衛鞅因此功受封于商邑,從此他就有了一個大名鼎鼎的稱呼——商鞅。由于衛鞅獲封于商邑,在當地極力推行新法,這裏從此成爲商鞅之法的首善地區,出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的良好治安景象。

藍田縣西、阿房宮東南是杜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這裏是中國縣制施行的開端之地。當地本爲西周所封的杜國(伯爵國)領地,秦憲公二年(前714年),秦滅杜國,始有其地。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秦國正式在當地設置杜縣。這也是史書中首次對設置縣邑的記載。

廢丘古城夯土台

阿旁宮西、鹹陽城西南、渭水北岸是廢丘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高橋街道)。廢丘之地,原爲西周時周懿王所建都城犬丘。周懿王7年(前931年),西周故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南)被犬戎(當時居于陝甘一帶的遊牧民族)侵占,周懿王被迫向西遷都犬丘。後來,隨著鎬京的收複,西周還都于此,犬丘之都被廢棄。春秋初年秦人占據此地後,改名廢丘。再後來,秦國于廢丘設縣。

秦亡後,項羽分封諸侯,將秦朝降將章邯封爲雍王,建都于廢丘。漢二年(前205年)六月,圍城半年多的漢軍用計水淹廢丘城,章邯拔劍自刎,廢丘城破。

渭水之南、廢丘縣東南、阿房宮西南、秦嶺北麓是鄠(hù)邑(今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夏朝時,鄠邑地區是有扈氏之地。商朝時,當地爲商朝屬國崇國的封地。崇國負有商王鎮守西土、監視周人的義務。然而,隨著商朝的衰弱,商王對西土的控制力下降,崇國失去了商王的保護,于周文王六年(前1051年)前後被周人所滅。小說《封神演義》中助纣爲虐的奸臣崇侯虎就是崇國國君。

崇侯虎

周滅崇後,周人在當地建造豐邑,並將都城從岐山腳下遷于此。周平王東遷後,將岐豐之地賜給秦國。秦人經過浴血奮戰,終于擊敗犬戎,奪下豐邑,並改名鄠邑。關于“鄠邑”之名的由來,有學者認爲,或與夏朝方國“有扈氏”有關。

鹹陽縣和廢丘縣西北、梁山宮東南是好畤縣(今陝西省鹹陽市乾縣東)。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在此始置好畤邑。秦朝統一後,正式改爲好畤縣。漢元年(前206年),韓信率漢軍在好畤擊敗雍王章邯,迫使章邯退保廢丘。

好畤縣西南、廢丘縣西北是美陽縣(今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北)。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置美陽縣。因當地在美水(今漳河)之南而得名。美水經美陽向東南流去,在美陽東邊注入渭水的支流杜水(今漆水河)。

杜水與渭水交彙于漦(tái)縣(今陝西省鹹陽市武功縣西南)。漦縣在廢丘之西、美陽之南。漦縣是周人發源地之一,當地有紀念周祖後稷(姬棄)和後稷之母姜嫄的祠堂。漦縣在夏商時期曾是炎帝後裔有邰(tái)氏的封地,稱邰國。邰國爲姜姓,姜嫄或許就出自于邰國。商朝後期,邰國歸附周人。春秋初年,邰國舊地被秦國吞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置漦縣。

漦縣西南是武功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東南、太白縣東北、西安市周至縣西),與漦縣隔渭水相望。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置武功縣。

漦縣之西、美陽縣西南、渭水之北是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郿縣在西周初年曾爲周之郿邑,後來這裏成爲申侯的封地。爲了與後來東遷南陽地區的東申國相區別,郿邑的申國史稱“西申國”。申侯都郿邑後,改此地爲平陽。申侯爲姜姓,他們替周王鎮守西土,並世代與周王聯姻。西周末年,由于與周王的矛盾激化,申侯聯合犬戎攻陷周都鎬京,迫使周王室東遷。

春秋時期,西申國被秦國所滅。秦憲公二年(前714年),秦憲公從西犬丘(今甘肅省龍南市禮縣)遷都平陽,並營造平陽封宮。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即位後,史載其“居于平陽封宮”。後來,秦國將平陽複名郿邑。戰國時期,郿邑誕生了秦國戰神白起,當地建有白起城、白起祠和白起冢,白起後人也居于此。秦朝統一後,在此設置郿縣。

白起

郿縣之西、汧水和渭水交彙處的東側是虢縣(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虢鎮)。當地最初爲周文王弟弟、季曆第三子虢叔的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叔虢叔爲公爵,建立虢國。爲區別于武王另一個叔叔虢仲在東邊的封地,虢叔之虢史稱“西虢國”。西虢公長期擔任周王室卿士,位高權重。

在西周末年的犬戎之亂中,西虢公支持周幽王和褒姒所生的王子伯服。周幽王死後,西虢國的國君虢公忌父又擁立幽王另一子余臣爲王,史稱“周攜王”。之後,虢公忌父隨周攜王東遷至上陽(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史稱“南虢國”。而關中西部的虢國舊地後來被秦國兼並。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秦置虢縣。

陳倉之戰進軍示意圖

虢縣之西、渭水和汧水的交彙處西側是陳倉縣(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東)。西周時期,這裏也是西虢國封地。春秋時期,秦國控制此地。戰國時期,秦在此設置陳倉縣。漢元年(前206年)八月,劉邦依韓信之計,出故道行軍,抵達陳倉城下,打了章邯一個措手不及,取得回師關中的首場勝利。從此,這場戰役留下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成語。

雍縣(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在虢縣之北、美水上遊。當地本爲秦國雍邑。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從平陽遷都于雍。秦統一後,在此設置雍縣。

汧縣(今陝西省寶雞市隴縣南)在雍縣和虢縣西北、汧水中上遊的南岸、回中宮東南。秦憲公二年(前714年),秦置汧縣。

至此,秦內史下屬各縣就全部介紹完了。我們先來做個總結:秦內史下轄各縣有鹹陽縣、高陵縣、麗邑縣、芷陽縣、栎陽縣、下邽縣、鄭縣、甯秦縣、懷德縣、臨晉縣、夏陽縣、重泉縣、頻陽縣、雲陽縣、栒邑縣、漆縣、藍田縣、杜縣、廢丘縣、好畤縣、美陽縣、斄縣、武功縣、郿縣、虢縣、陳倉縣、雍縣、汧縣,共二十八縣。

下一章,我們來看看秦內史西邊的隴西郡山川地理和行政區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