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嶽飛戰功更顯赫的孟珙:卓越戰功背後的軍事才華與戰略眼光探析

海澤鈞 2024-03-03 00:45:59

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號無庵居士,漢族,祖籍南宋绛州(治今山西新绛),出生于隨州棗陽(今湖北棗陽)。他是南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被譽爲民族英雄和抗金抗蒙名將。孟珙家族三代皆爲將門,其曾祖父孟安、祖父孟林均爲嶽飛部將,父親孟宗政在開禧北伐中有出色表現。

孟珙早年跟隨父親戍守邊疆,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紹定六年(1233年),他率軍擊潰金將武仙,因戰功卓著被授予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副都統制等職。隨後,孟珙在蔡州之戰中起到關鍵作用,他率先登城,協助聯宋蒙古軍攻克蔡州,導致金朝滅亡。

在抗蒙鬥爭中,孟珙擔任鄂州諸軍都統制,主持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重要職務,期間多次挫敗蒙古軍的進攻,有效地鞏固了南宋中南部的防線。他不僅在軍事上有卓越成就,還在軍隊建設、城防工事、地方治理等方面做出了顯著貢獻,尤其在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區實行“機動防禦”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

孟珙在軍事上的一大特點是擅長整合和調度各方資源,他曾獨自承擔南宋三分之一戰線的防禦重任,並積極推動了新式軍隊的建設,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和紀律性。在後勤和裝備方面,他注重改善軍隊的生活條件,提高士兵待遇,同時引進和購置了當時較爲先進的火炮、步槍等武器,增強了軍隊的火力配備。孟家三代招募唐、鄧、蔡三州壯士編練的忠順軍,人數達到了兩萬余人;孟珙延續父親的政策,一方面積極整軍備戰,另一方面率軍開墾良田、興修水利。

孟珙生前官至樞密都承旨、甯武軍節度使,並獲封漢東郡開國公,死後追贈少師,賜谥“忠襄”。他的諸多軍功和對南宋軍事現代化的貢獻,使其在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孟珙,以其輝煌的戰績和傑出的軍事才能,在抵禦蒙古鐵騎南侵、捍衛華夏文明的曆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通過對孟珙戰役經曆的深入探討,我們可以窺見其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和深邃的戰略視野。

孟珙出身將門,自幼耳濡目染軍事教育,精通兵法,實戰經驗豐富。在面對蒙古大軍壓境的危急形勢下,他臨危受命,多次成功挫敗蒙古軍隊的攻勢,展現了非凡的戰術指揮能力。如他在棗陽之戰中,巧妙利用地形,布陣嚴密,成功擊退蒙古鐵騎,保住了南宋邊防重鎮,彰顯了他的戰術智慧和膽識。

不僅如此,孟珙在軍事戰略層面的見解獨到且富有前瞻性。他深知單純防守不足以持久抵抗強敵,遂積極倡導並實施了一系列主動出擊、擾敵後方的戰略行動。如他策劃並指揮了端平入洛戰役,意圖收複中原失地,雖因各種原因未能完全達成戰略目標,但也極大地牽制了蒙古在中原的力量,爲南宋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機。

孟珙作爲南宋末期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在抵抗蒙古入侵和抗擊金朝的戰役中,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組織指揮能力。以下是他領導或參與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戰鬥和戰役:

棗陽保衛戰:

在蒙古軍隊對南宋邊境城市發起大規模攻勢時,孟珙堅守棗陽,成功挫敗了金軍20萬兵馬的進攻。他以頑強的防守和精准的反擊戰術,提振了守軍士氣,並通過靈活的運動戰和夜襲戰術,連續破敵寨18座,斬首數千,極大地削弱了敵軍實力,樹立了南宋抵抗蒙古侵略的信心。

聯宋滅金之蔡州之戰:

在端平元年(1234年),孟珙與蒙古聯手,共同包圍了金哀宗所在的蔡州。這次聯合作戰充分展示了孟珙的戰略協調能力和外交手腕,他能夠在複雜的政治軍事環境下與敵人暫時結盟,共同對付更爲緊迫的威脅。蔡州之戰最終導致金朝滅亡,孟珙因此戰在曆史舞台上扮演了決定性角色。

京湖戰區的抵抗:

孟珙作爲京湖戰區的統帥,負責統籌指揮四川、京湖兩大戰場的抗蒙戰事,他能夠兼顧東西兩線,高效調度兵力,既穩固了南宋中西部的防線,又多次擊敗了蒙古軍隊的進犯。特別是在蕲州、江陵、黃州等地的防禦與反擊戰中,孟珙准確判斷敵情,靈活調整戰略部署,有效地遏制了蒙古軍隊的南下勢頭。

孟珙引用三國名將陸抗的話:“荊州,國之藩表,如其有虞,非但失一郡,當傾國爭之。若非增兵八萬並力備禦,雖韓、白複生,無所展巧。”他指出,長江從上遊的秭歸到中遊的壽昌(今湖北鄂州,並非宋時鄂州)防線漫長,既有渡口,又有關隘,處處防守的話令人堪憂,因此必須傾全國之力守住荊襄一帶。中遊重鎮江陵城,四周都是良田,孟珙發現這個情況後認爲這樣的平原沒有阻攔,敵人騎兵能夠很快到達城下。他親手繪制工程圖,組織軍民在江陵附近以沮、漳、漢三條河流爲依托,建起堡壘和隘口。後來襄樊的失守直接導致南宋滅亡,證明了京湖對于南宋政權的重要性。

其次,是屯田。孟珙認爲兵以衛民爲天職,民以養兵爲義務,兵與民相依爲命,“立砦柵”與“安耕種”相輔相成。從秭歸到漢口,孟珙大興屯田,調夫築堰、募農給種,共有十八萬八千頃。屯田使得軍隊的後勤供應得到了充分保障,朝廷也降诏獎谕。

鄂東防線構建與維護:

孟珙在鄂東地區的軍事行動中,除了直接指揮的戰役,他還致力于構建穩固的防線體系,通過加固城池、整頓軍紀、增強軍備,形成了一道堅實的屏障。其高效的組織能力和細致的備戰工作,使得這一區域在面對蒙古軍隊持續不斷的沖擊下依然能夠堅守陣地,保護了南宋腹地的安全。藩籬三層理論。他奏請朝廷,准備設立三層防線,第一層設在川東的涪州、萬州,第二層設在湘西北的鼎州、澧州,第三層則設在湘西南的辰、靖及廣西的桂州一帶。全稱“藩籬三層”。宋理宗對此也深表贊同,爲了能更有力地支持孟珙的工作,宋理宗還特地撤銷了四川宣撫司,將孟珙的四川宣撫使改爲夔州路制置大使兼屯田使。(宋制,宣撫使高于制置使)這樣四川制置司就只管利州、潼川府、成都府三路,四川成了三川,而剩下的一川被納入了孟珙的直接管理下。

“藩籬三層”是具有遠見卓識的,尤其是當時不被重視的第三道防線。孟珙已經指出蒙古軍從雲南、廣西迂回進攻湖南的可能性。但是他反對朝廷隨意向廣西邊境派兵的做法,認爲那裏遍布少數民族部落,只需要擇人分布數地,“使之分治生夷,險要形勢,隨宜措置,創關屯兵,積糧聚刍,即可。”就算蒙古人入侵,如果得不到當地土著的支持,必然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而一味增兵,不但空費糧饷,甚至可能會激化同當地人的矛盾。果然,在孟珙去世六年後,忽必烈、兀良合台等人過吐蕃、滅大理、入湖南,便得到了應驗。

孟珙在其軍事生涯中展現出的不僅僅是優秀的戰術指揮技巧,更包含了戰略規劃、戰場機動、協同作戰、後勤保障等一系列綜合軍事才能。他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位既能運籌帷幄之中,又能決勝千裏之外的軍事統帥。

孟珙在治理和整訓軍隊方面亦表現出卓越才能。他主張從嚴治軍,強化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並重視後勤補給和情報收集,確保了前線軍隊始終保持高昂鬥志和良好狀態。在他的領導下,南宋邊防力量得以有效整合與提升,構築起了堅固的防禦體系。

創辦書院:宋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頂峰,讀書氛圍濃厚。孟珙身爲武將,也非常注重文教事業。在揮師抵禦蒙古入侵的同時,他不以武備費文事,于戰亂之際興建公安、南陽書院,影響深遠。該二書院是沒收官僚田莊建起來的,各建房層六十間,“在公安者即名‘公安書院’,實維寇祠舊址;在武昌者曰‘南陽書院’,取武侯躬耕之地以名。” 書院建成後,孟珙奏請宋理宗爲其題匾。

爲了辦好書院,孟珙雖然承擔著京湖地區防禦重任,但仍親自選擇有學問品行者爲山長,全面負責書院的教學及日常管理工作,建立了自上而下書院管理體制。每旬有課,每季有試,空閑時間則學習騎射,大家都在努力學習以成就事業。書院的設立和開放式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孟珙天生低調,不驕不躁,即使戰功顯赫也依然謙虛有禮,就像他被稱爲南宋擎天柱,論戰功,他的成就高于嶽飛,然而爲什麽卻不如嶽飛出名呢?

歸根結底,是因爲孟珙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經常帶兵打仗的他,沒有那麽多的時間在朝堂之上與群臣相爭,同時他也非常明白皇帝對武將的防範,所以每次戰後,孟珙都會主動上交兵權以表忠心誠心,並且從來不會對自己的戰績,誇誇其談大肆宣揚。而和嶽飛的比較中,低調處事的孟珙並沒有流傳出讓人記住的故事,同時他的故事也沒有嶽飛的一生讓人歎惜,所以即使勇猛如孟珙,依然沒有被後人所廣泛熟知。

慧眼識英:在多年的戎馬倥偬中,孟珙發現和培養了大量人才。這些人在孟珙去世後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很多都成爲了南宋各戰場上的頂梁柱。孟珙的幾位兄弟自不必說,都是一時良將。襲擾河南之戰的王堅、劉整,前者指揮了聞名世界的“釣魚城之戰”;後者主管潼川府路,可惜,被排擠後,投降蒙古,成了滅亡南宋的主謀大將(王曾瑜語)。而處決敗將梁棟的監斬官,就是日後京湖戰場大名鼎鼎的名將高達。

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孟珙收留了一位叫李庭芝的青年,對他十分器重,任命其爲主管機宜文字。果然,李庭芝于南宋末年成爲淮東的主帥,與蒙元軍展開了可歌可泣的鬥爭。嶽飛的嶽家軍湧現出張憲、嶽雲、楊再興、李寶等名將,孟家軍的人才也不遑多讓。

值得一說的還有南宋最後一位權相賈似道,也是孟珙推薦的。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時任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西安撫使的賈似道,在淮西築城,政績斐然、名聲鵲起。孟珙在了解情況後,認爲是個人才,向宋理宗建議讓賈似道接任京湖安撫制置大使的職務,並把初露頭角的李庭芝推薦給了賈似道(至于賈似道後來的變化此處不討論)。至少在孟珙最初推薦時,賈似道身上表現出的才華,絕對超過了秦桧當年在靖康之變時的一張嘴皮子。至少在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的鄂州之戰,賈似道還是充分發揮了才能的。

孟珙以其卓著的戰功、出色的戰術運用、深謀遠慮的戰略布局以及嚴謹務實的治軍之道,堪稱南宋末年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不僅揭示了個人卓越的軍事才能,更體現了在國家危難之際,堅定信念、勇于擔當、智勇兼備的崇高軍人品質。孟珙的事迹與精神,對于我們理解古代戰爭策略,以及培養當代軍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著重要的啓示意義。

0 阅读:55

海澤鈞

簡介: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