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三川郡、函谷關與鹹陽——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與洛陽(卅)

用戶_194574 2024-04-10 01:05:47

在秦滅周之後,作爲周王朝都城的洛陽,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尊貴地位。但是,由于自西周武王遣周公旦開始營建雒邑起,洛陽就是始終作爲周王室的政治、軍事、經濟的雙中心之一,而在平王東遷之後,洛陽更是成爲了全國文化交流的中心。所以,雖然早已不複昔日都城的繁華,但仍是當時天下中最繁華和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如果要說起洛陽在秦王朝的地位的話,恐怕就要先提到一個秦國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改革:廢封建而施行郡縣制!至于這個封建和咱們後世所提到的封建是否是同一個概念,這個話題也沒有在這裏探討的必要。但郡縣制,確實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大的政治體系改革。我國也正式進入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制”。秦國所設立的第一個郡,是秦惠文王時期軍事家司馬錯滅蜀後,在現在重慶和四川省部分區域設立的“巴郡”。而在滅周之後,秦在大體現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以東,黃河以南,新鄭以西,北汝河以北的區域內,設置了秦國東進入關之後的第一個郡。由于該郡同時包含了黃河、洛水和伊水三條重要的河流,于是得名“三川郡”。

關于三川郡,在學術界也確實有些小爭議。那就是有關三川郡治所應該是現在的洛陽還是鄭州市荥陽地區的爭論。這我還專門查閱了不少的相關資料,實際上,在包括《史記·秦本紀》等史籍記載中,似乎均未出現過有關“三川郡治所”所在的記錄。而後世爲何會出現洛陽說與荥陽說的爭議?以我對于所查閱資料的理解來看,認同洛陽說的,基本是基于在建立三川郡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以現在的洛陽地區爲主要區域,而在秦滅周之後,對于洛陽城並沒有進行破壞而是保留了原有的狀態,並且把在當時看來對社稷有大功的呂不韋拜相,封爲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

十萬戶什麽概念?據記載,洛陽在成爲呂不韋封地的時候,由于連年的戰亂以及諸多周王室貴族與望族的搬遷,大概剩余50-70萬人。當然了,這應該統計的是以洛陽城爲中心的周邊地區,類似于現在市區與縣區的區別。這在當時,絕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人口大都市。要知道秦統一六國時,人口且不過1500萬左右。而且,如果研究了當時秦國的政治狀態就能明白,當時的呂不韋,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丞相,而是秦國重要最重要的政治方略的規劃者與推進者。呂不韋受封後,就真的是將居所也遷至了洛陽,並在洛陽完成了史家巨作《呂氏春秋》。所以,實際上是以洛陽爲中心建立起的三川郡,將治所設置在洛陽城,也是一個相當合理的解釋。

然而,另一個荥陽說,也頗有道理及依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三川郡郡守,秦丞相裏斯的兒子李由就始終在荥陽駐守。直至陳勝、吳廣起義,起義軍攻打三川郡,李由正是在荥陽死守,讓戰局僵持,從而導了致起義軍的內部矛盾愈演愈烈。後來楚國項氏崛起,項羽、劉邦攻陷三川郡,李由也是戰死在了荥陽以東的雍丘。至于這兩種說法,個人認爲都有道理,並沒有哪個可以有很直觀的證據能夠更加准確的證實。是不是治所,不會影響洛陽在三川郡的地位,而荥陽,在當時所被倚重的,也更多的是“鴻溝”的運河交通能力,這在當時,可是相當于國際化陸路與水路交彙港口的意義存在。

三川郡對于秦國的意義重大,前文中提到過,它是秦國東出函谷之後,在中原地區設立的第一個郡。而從軍事意義上來說,三川郡就成了秦國進攻中原各國的一個前線指揮部。滅韓、趙、魏三國,實際上就是以三川郡作爲發起點展開的,尤其是掘“鴻溝”水淹大梁,更是堪稱經典兵家經典。同時,三川郡又是最早意義上“中原”與“中國”的所在地,所以,三川郡又有著“秦三十六郡之首”美稱。

其實在秦時期,有關洛陽的記載並不太多。但有一點恐怕就連洛陽人也很少有人知道,那就是被後世稱爲“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據說所留下的唯一一首詩作,寫的竟就是在洛陽發生的事件。這就是記載在南北朝時期的釋智匠所編,唐代之前對樂府詩記錄最完整的著作《古今樂錄》中的《祠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據傳,該詩作是秦始皇在洛陽祭祀洛水時所作。至于真實與否,實際上並不可考,也沒有必要再過多討論。個人認爲,沒有明確證據推翻或者證實的,就且認爲是存在的。

至于秦始皇爲什麽要在洛陽祭祀洛水,原因也很簡單。先秦古籍《易經》中“河出圖,洛出書”,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河圖洛書”。這個在本系列的文章之前已經有專門的篇幅聊到過,就不贅述。相傳伏羲在此領悟出了八卦,而周文王又從八卦中領悟出了陰陽五行,所以,洛陽也就是中華傳統易學、陰陽五行之數的發源。再者,秦國是極其信奉五行學說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記:“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爲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于是,在八卦五行的發源地洛陽祭祀洛水,對于秦始皇來說,就變得合情合理。

其實還有一個在我看來或許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洛陽在當時秦國的地位,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輿地志》一書中有記:“秦時已有南北宮。更始自洛陽而西,馬奔觸北宮鐵柱門;光武帝幸南宮卻非殿。蓋秦雖都關中,猶仿周東都之制,建宮阙于洛陽。”說的就是洛陽在秦時,實際上是處于一個和周王朝初始階段營建雒邑的相似境地。叫東都也好,陪都也罷,無論什麽叫法,實際上就像我在本系列文章的最初幾篇中所寫到的,由于政治、生産力、交通等因素的需求與限制,在古代中國實行雙中心甚至多中心的制度,都是非常正常的事。

與周王朝一樣,也是發迹于當時所謂“中原地區”的西北邊陲得秦國,在滅周亡六國一統華夏之後,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依舊是如何統治廣闊而複雜的關外中原區域。秦始皇制定了將各國舊貴族遷徙他地,收繳全國兵器歸爲國有等防止舊國複辟的手段。但根本上,還是需要在新的國土疆域的核心區域建立更加直接和高效的另一個政治中心。而在這個上面,洛陽顯然很有“經驗”。于是,建都鹹陽的秦國,仿周制就在周舊都洛陽建立了一套類似于西周時期“成周”的設置。也就是秦洛陽南北宮。秦洛陽南北宮建立在舊周成周之內,最早的營建與使用者是呂不韋,而以呂不韋來到洛陽時的政治地位與影響力來說,似乎也很像當年周成王委派周公旦營建雒邑時的場景。

還有一個史籍中記載的關于秦都鹹陽與洛陽之間關聯的事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進行了諸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而龐大的工程。而與此同時,秦始皇還做出了一項發明,就是修建“快速路”,也就是“馳道”。《漢書·賈鄒枚路傳》有記:“秦爲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秦的“馳道”共分九道,其中最早修建的,就是出函谷科大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而東方道的最重要樞紐,就是洛陽。

這個馳道,在當時可不是什麽人都能走的。基本上只有皇帝出行,或者有皇帝授意,以及緊急軍務、重要行軍時才能走馳道。有關馳道的標准,經後世考古與文獻記載,是使用特殊工藝打造路基與路面,寬度大概是50步左右。核算下來差不多就是35-40米寬,以現在的道路規格也不算窄了。而據記載,從鹹陽到洛陽的馳道寬度則是在70米左右,是當時世界上人工修建的最寬、規格最高、距離最長的“快速路”。這條路,也成爲秦始皇三次巡視天下的必經之路,都是從鹹陽出發,到洛陽休整,再前往各地。

接下來,我想再聊一個話題,那就是關于函谷關。據傳,《道德經》就是老子在西出函谷的時候所著。而函谷關,也並不是單指一個地方。最早的函谷關,是秦時的函谷關,大體位置在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東北15公裏處的王垛村。是周、秦時期重要的關隘,更是關中與關外最直觀的分界點。至于“關中”的四個重要關隘的,我在之前本系列的文章中有較爲詳細的介紹,有興趣可以翻閱。而近年來,在洛陽的新安縣城以東,也出現了一個“函谷關遺址”,一開始還真讓不少人感到疑惑。其實,在洛陽新安的這個函谷關,是漢時的關隘。而且這個關隘的形成,還頗具戲劇色彩。

漢武帝時期,官拜樓船將軍的楊仆,由于戰功赫赫,漢武帝論功行賞,將其封侯。但關中地區的土地都已經分封完畢,于是漢武帝就封了楊仆一個關外侯。當時的關內關外,還是以秦函谷,或者說是實際上與秦函谷地理位置非常接近且功能相同的潼關來劃分。而老家河南洛陽宜陽縣的楊仆,爲了不被上“關外侯”這個好說不好聽的稱謂,也讓自己的老家成爲更有榮光的“關內”,便上書漢武帝,要求將函谷關東移150裏。由于當時的國力強盛,位于漢王朝疆域中心部位的函谷關的戰略意義已經基本消失。也爲了獎勵功勳,漢武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公元前114年,樓船將軍楊仆帶領部下及門人,將函谷關東移至三今新安縣境,稱其爲“新關”,舊的“函谷關”因此而改置弘農縣。據說,修建新關的花費,全是楊仆自己出錢,可真是爲了面子,不惜銀子呀!

最後,我想提一個本不想聊,但又覺得不聊不合適的話題,那就是關于秦國都城的事。由于我這一系列文章的兩個主角,就是西安與洛陽兩個城市,那還是盡可能在每篇文章中都要有同時期內,兩座城市的狀況。然而,我也是查閱了不少相關的資料,但是,在秦滅周之後,似乎並沒有太多關于現在西安區域的記載。我相信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從小都認爲秦國的都城就是在西安,然而,這也只是一個錯覺罷了。秦國,尤其是統一天下的那個秦國,在任何史料記載中,其都城都是鹹陽。

公元前349年,秦孝公從栎陽,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閻良區內遷都到由商鞅督造的鹹陽作爲秦國都城,直至秦亡達144年之久。到了秦始皇時期,鹹陽城規模已經非常大了,章台宮、興樂宮、六英宮、華陽宮、長安宮、信宮、甘泉宮(南宮)、阿旁宮等都在其中。實際上,當時秦都鹹陽的範圍包括了後來長安城很多區域範圍,我想這也可能是爲什麽會有將秦都定義爲西安的原因,畢竟占的區域大。只是後來,項羽入關,殺秦帝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屠鹹陽燒宮室,火三月不滅,秦鹹陽城也就此被毀。前兩年曾經因爲工作原因,在鹹陽待過一段時間,幾乎逛遍了那裏的各個博物館,著實感受到了鹹陽作爲秦都的厚重曆史。

而爲什麽很久以來,會給人一種印象,那就是秦國的都城是在西安呢?看有人說是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褒貶不一。我個人覺得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三個:第一、作爲世界文化遺産,堪稱中國如今最神秘的所在兵馬俑,就處于西安市的轄境。而我們早就已經習慣把兵馬俑與秦聯系到一起了,所以,提到秦就想起兵馬俑,提到兵馬俑就會想到西安;第二、西安與鹹陽確實太近了,我從鹹陽市中心開車到西安北站,不堵車的情況下也就半個小時四十分鍾左右吧,說真的我在上學的時候有挺長一段時間,都以爲鹹陽是西安的一個區。而現在西安與鹹陽中間又成立了一個“西鹹新區”,就更容易讓人誤會了。

最後一個,或許就是宣傳的需要了。

0 阅读:1

用戶_194574

簡介:熱愛體育 ,喜歡曆史,看電影,聽相聲,和大家一起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