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心愉:吳顯龍資金鏈起底,怎麽從拿地一直死撐到售樓?

愉見財經 2024-04-15 23:07:38

《城中之城》播到第10集,這兩天老有人問我,爲什麽吳顯龍的地産公司一缺錢,就得找謝致遠的信托?就不能找趙輝正正常常貸個款嗎?

殊不知,在各位看到的緊湊的情節展現背後,其實還有我們隱藏起來的關于吳顯龍融資的大段背景設計。今晚就通過“愉見財經”給大家還原我最初寫給駿龍集團的,玩轉資金鏈前情後續。

在進入揭秘之前,我們先來鋪墊劇中的一個經典隱喻:謝致遠陪他家娃下大富翁棋,贏在“會用杠杆”。我們都知道,大富翁棋局的基本假設,是資産價格上行,敢敢拿地敢敢蓋樓,就能賺得盆滿缽滿,因此擴大杠杆成爲必要選擇。唯一要小心的是,始終保持融資渠道通暢,管理好流動性風險。

劇中的邏輯也是同樣,“十鍋九蓋”地玩轉資金鏈,一環卡一環,直到當上“大富翁”。

吳顯龍從拿地開始的“十鍋九蓋”

我們先從單一項目來看。第一步,拿地。我所假設的吳顯龍,其實,和那個年代瘋狂擴張的民營房企一樣,從拿地開始,手上的自有資金就是不夠的。爲了大家理解方便,我來做個模型,假設土地款需要4個億,吳顯龍手上只能騰挪出2個億。

一如戴行要救的嘉祥,信貸資金不能流入資本市場,于是“表內不行走表外”;在駿龍集團,一樣,信貸資金是不能用去拿地的,同理,還是走表外。

那個年代,結構化信托的確是其中的方法之一,當然,事實上除了信托通道,也可以有別的通道模式,比如同樣經典的券商資管通道。

需要備注一句的是,在我們的劇裏,由于需要謝致遠的這個角色來圍獵趙輝,欲揚先抑,最後才能開啓反腐劇情,因此,我們不得不黑掉謝致遠,搞得他似乎無所不能還沒有底線落井下石。在真實的世界裏,其實不是這麽玩的,很多時候,主導融資的反而是銀行+企業,信托只不過是跟在銀行屁股後面分點通道費的小弟,抽屜協議一簽,風險都是銀行兜底。

在這部分的拿地款裏,如何控制風險呢?在那個年代,設計融資結構是一件很體現專業功底的事兒,比較簡易的版本,是起一個有限合夥,銀行以要麽表外資金(理財資金)、要麽類投行資金做優先級,“安全墊”是房地産商自己拿出來的錢,做劣後,有風險先蝕掉這部分。

當然,房地産商在這個階段也可以不問金融機構融資,而是問外部主體借。在某些操作中,這筆錢可能是“明股實債”,有時候還是呈現爲假的聯合拿地。“愉見財經”在過往調查中曾經發現過一塊地的“小股東的股東”發生變更(因爲不方便直接變更股東)。那個時間卡點,就是地産商拿完地搞到第一筆開發貸後,挪去還了“明股實債”部分的借款了。

我本來想把我的調查發現貼給田曉慧這個商業間諜的,讓他通過“股東的股東的變更”推測出長灘從拿地款開始就在空手套,借了大筆錢,于是想用開發貸去堵窟窿。不過最後考慮到一個大衆劇不能做都太專業晦澀,我們放棄了這個複雜設計,盡可能讓業外受衆也能大致理解劇中的融資結構。

好了說回來,假設吳顯龍自有資金2億,這裏通過信托結構,2億做劣後,撬動銀行表外2億資金進來,就能拿一塊4億的地。

第二步,拿完地要開發了,而吳顯龍手上還欠著2個億的拿地融資,怎麽還?

當然是,再借一筆來還呗。因爲拿到地意味著房企獲得國有土地使用權證,並可以此辦理建設用地規模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四證”齊全後,這次房企是可以貸款的了,正正常常從表內走的那種,即可將土地證抵押後向銀行正式進行土地開發貸款。

在劇中,長灘就是到了這一步,他們的地是抵押掉的,可見已經融資了。只是很顯然這筆開發貸被他們挪走還其它窟窿去了,于是長灘本身開發沒錢了。

回到我們的假設模型中,假設4億拿地價格,一般可向銀行貸出3億開發貸,模型裏房企即可還上上一筆融資,手上余下的資金不會超過1個億,進入後續開發。

朋友,手上沒錢了咋開發啊?這房企“空手套白狼”的樣子真是從頭搞到尾。這個時候,他們造樓蓋物業,實際靠的是:墊資!

這就是爲什麽,在過往的很多年,我們看到建築公司也是玩資金的、鋼貿商們也是玩資金的,玩資金玩到最後,都是去薅銀行貸款的。根源其實在這裏,因爲建築總包方需要墊資建設,材料供應商無論是和建築方簽合同,還是和房企直接達成意向,都需要墊資供貨。

早年我問鋼貿商,爲什麽要搞重複質押,貸出那麽多信貸。他們往往回答,自己是重資産行業,需要“三套資金”;再到後來的異化是,鋼貿商賺錢都不是靠貿易中的“下工差”了,而是靠吃墊下去的資金的利息:“月息3分”,曾經是這個行業的標准定價。

第三步,拿到産證後如何還貸?回到上文的4億模型中,開發商還欠著3億開發貸的嘛,然後還有一堆建築商材料商的“墊資”要還,對吧?怎麽還呢?

老規矩啊朋友們:新貸還舊賬,時間換空間。

這個時候,最好的假設是,“十鍋九蓋”的遊戲已經撐到了物業封頂。那麽感謝上帝,物業驗收完畢後就可以領到産證。如果這樓蓋著是用來賣的,那就靠銷售回籠資金,假設是商業地産自己經營的,則可向銀行申請經營性物業貸款。

回到我的假設模型,這樣一幢商業地産約可評估10億,再給銀行講講故事,制造一下高租金假象,比如預計一年租金5000萬(租金回報率5%),這樣就能從銀行貸出5~10年的經營性物業貸款,加上産證抵押,希望可貸5個億。

好了,這下總算是把“十鍋九蓋”的遊戲給兜圈子兜了回來,用這5個億還上之前的3億開發貸,1~2億的造樓墊資。

不過真實世界常常沒法這麽兜回來。

首先,如你們一路讀過來都會捏把汗的,這中間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掉鏈子,資金鏈隨時可能崩斷,這個時候,可能真的需要拉攏極個別金融機構的人,才能度過難關。(求生欲注:極個別,別泛化,銀行人的主流,是政治性人民性服務實體經濟。)

第二,上文說了,這是放在單一項目裏看的。真實的運作是,地産商手上很多個項目一起來,這也是我們在駿龍故事裏隱射的,是A項目斷了、B項目救;B項目斷了、再找C項目救。如此往複,永無甯日,恐怕“十鍋九蓋”都是一句表揚了,大概率,十個鍋有5個蓋就算資金鏈很健康的了。

第三,上述模型裏,根本沒算對地産商而言真正吃錢的兩樣東西:資金成本、“公關”成本。後者我就不展開了,大家看劇也能感受一二,而前者,在所有資産價格不再高速上漲的周期裏,高企杠杆帶來的資金成本,都是致命的。對,致命的!

吳顯龍爲什麽很難從銀行表內拿到貸款?

即便像上文中這樣運轉,那也只能解釋,吳顯龍在拿地的那一步需要找謝致遠走信托通道。那爲什麽開發貸也沒能從銀行拿到呢?

我在劇裏其實埋了一些梗,盡可能說明。

首先,我埋了一個“不在百強名單之類”的梗,其實我建議編劇的,是200開外。再加上,我還埋了趙輝收到了總行下發的“地産類融資風險預警”。這些情節的背景大致是2017年,地産融資大收縮。總行風險預警,意味著銀行“名單制管理”,一家百強開外、甚至是200強開外的小公司,盛茂銀行根本就是不願意合作的。

也正是因爲表內風險預警,對地産融資的大收縮,催生了2016年、2017年,一大堆地産融資借通道出表的故事,直到,2018年資管新規,又給這條路捆綁上了手腳。我們的監管,還是火眼金睛的。

其實呢,我本來寫給了趙輝或蘇見仁一些用來“搗糨糊”的推脫之詞,比如,“啊呀沒有額度了呀”哈哈哈哈哈。直到圍獵方用錢、用兄弟情、用女人圍獵到位,這個“沒有額度了”的推辭才會停止。我甚至想讓趙輝去收貸另一家房企,騰額度給吳顯龍。

另一處我埋的梗,是吳顯龍用來融資的這個主體已經壞掉了,逾期掉了,其他銀行都已經進入清收法拍流程了。解決方案是“換一個幹淨的主體”來融資,表面上看不出是吳家的、甚至非地産類的。這句話編劇用了,在吳顯龍找謝致遠做一筆委外的時候用的。

嗯,換個幹淨的融資主體,符合銀行信貸政策的那種,也是那些年的辦法之一。

結語

大富翁棋的隱喻

呼應開篇的“大富翁棋局隱喻”,會用杠杆之所以能贏,必須發生在兩個大前提之下:

一是資産價格只能上不能下;

二是貨幣周期只能寬不能緊。

那麽反過來呢?當地産商的運作模式幾乎家家都是“一堆資産拉久期,一堆負債在生息”,那麽這個時候,以上兩個前提動一個,曾經招財的杠杆,就會立馬變身誘火的杠杆。

哪一次覆滅周期,地産商,不是杠杆最高的哪幾家最爲危險呢?

不過呢,從一個更深層的思考來看,吳顯龍的宿命,或許也是那個年代發展模式下的必然。畢竟相對大央企國企,民營房企的資金成本天然就更高,資金成本往往決定了擴張模式,必須是高周轉、高翻台率,以及資金利用過程的一環套一環,前後騰挪。如果不這樣做,民營房企很難在市場中生存,但如果這樣做,也一樣會覆滅在資金收緊的周期。

這部分和《城中之城》已經無關了,我就不往深裏寫了,如果大家還有興趣擴展閱讀,可以點擊跳轉“愉見財經”往期專欄文章《從起高樓到樓傾圮:地産商爲什麽不能見好就收?》。這篇文章很深,專業人士請入。

所以,在吳顯龍式運作模式之下,兩件事情幾乎是必然。一是,緊緊握住資金方,腐化對方成爲自己人(當然更高階的玩法是自己參控一張金融牌照去,但吳家房企顯然不到這個實力);二是,一旦外部資金收緊,這樣的中小房企,逃不過破産。

趙輝不是不懂。今晚第十集播出以後,趙輝的白襯衫已然就要不保。他的未來,濕手沾上了這樣一坨甩不掉的面粉以後,何去何從?

0 阅读:23

愉見財經

簡介:深度觀察金融業:有人、有故事、有細節、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