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爲何不能統一三國?毛主席說他犯了三個錯誤:隆中對就錯了

燭下青史 2024-03-24 22:47:01

說起中國古典名著,毛主席最愛哪本?《三國演義》肯定是能占上一席之地的。毛主席從少年時代讀到人生暮年,讀了70年有余,對書中內容可謂是倒背如流。

也正是因爲這一份熟悉與了解,毛主席對諸葛亮這個人也有和別人不一樣的見解。比如,諸葛亮不算一個合格的軍事家。

毛主席:諸葛亮犯了三個錯誤

毛主席曾指出過諸葛亮犯的三個錯誤。

頭一個是在西柏坡,毛主席說:“諸葛亮選錯將帥了。”第二個是毛主席在讀《資治通鑒·卷七十一·魏紀三》時寫下的批注,他指出“關鍵時刻主帥宜親自臨陣”。第三個則是毛主席讀蘇洵在《權書·項籍》中評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爲也”時的感慨,他說諸葛亮“其始誤于《隆中對》”,所定戰略是大錯特錯。

西柏坡那會是在1948年的五月中旬,毛主席與自己的衛士組長李銀橋之間發生了一段有趣的對話。那日毛主席外出散步歸來,正好李銀橋在他屋裏給他收拾內務,毛主席難得升起了幾分“捉弄人”的促狹氣。

他悄悄靠近李銀橋,然後壓低聲音大喝:“不許動,舉起手來!”結果想捉弄人的毛主席反而被反應迅速的李銀橋一個轉身抱住了雙臂。

毛主席見此笑著道:“你這個衛士組長,我果然沒選錯。”李銀橋說:“主席什麽時候選錯過人啊。”李銀橋的誇獎毛主席卻不敢當,搖了搖頭道:“我既不是釋迦牟尼也不是諸葛亮……再說就是諸葛亮也有用錯人的時候。”

毛主席這話指的是關羽和馬谡,一個大意失荊州,一個輕敵失街亭。這兩人都十分得諸葛亮青睐,又被衆人視爲戰無不勝的“戰神”,自然而然就帶上了幾分“驕縱”。而諸葛亮雖知兩人的小毛病,可卻對他們異常“遷就”,依舊委以重任太過春風得意,以至于關羽、馬谡二人到了戰場上得意忘形,將諸葛亮的叮囑當做耳旁風,任性改了諸葛亮原定的戰略計劃。

最後的結局大家也就知道了,關羽失荊州致孫劉反目、蜀漢局勢再無可逆,馬谡失街亭致第一次北伐成果毀于一旦。所以,毛主席說諸葛亮一大錯處就是用錯了人。

至于第二個錯處是主帥關鍵時刻不臨陣指揮,這說的還是馬谡那件事兒。當年諸葛亮北伐之際魏邊關多有空虛,本來集中主力可直取長安平定關中,可諸葛亮偏偏選擇了分兵幾路,自己坐鎮祁山。

這下不僅讓本來相對強勢的蜀漢軍隊變爲了弱勢,還失去了對前線部隊的掌控。諸葛亮因此在馬谡被張合圍困時不及接應,就此失了北伐的戰機。故而毛主席提出“亮宜親自臨陣”。

從隆中對開始就錯了

毛主席說諸葛亮從《隆中對》開始就錯了,是認爲諸葛亮制定的戰略大方向從根本上說就是錯誤的,所以後面的失敗也就意料之中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一旦天下形勢有變,蜀漢軍隊就從荊州、益州兩路出擊。乍一看確實不錯,可這兩地遠隔千裏,同時出擊就意味著蜀漢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需要兵分兩路。這樣一來就會造成一個後果,蜀漢軍隊兵力上的優勢蕩然無存。

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的計劃確實有些難以落地,荊州失守關羽喪命,劉備白帝城托孤。本來說吃一塹長一智,可諸葛亮這回卻沒能長這“智”。在《隆中對》的戰略指導下,諸葛亮在北伐時又是選擇兵分三路,結果大敗而歸。

毛主席感歎: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所以毛主席說諸葛亮制定的戰略大方向從根本上就是錯的,勁兒用錯了方向,結果自然就不會太美妙了。

諸葛亮犯的三個錯誤讓蜀漢損失慘重,蜀漢自然也就對一統三國無能爲力了。不過毛主席雖然不認同諸葛亮是個偉大的軍事家,卻對他其他方面的才能十分贊賞。

比如諸葛亮推行的屯墾制,毛主席與王震討論退伍軍人安置方法時就推薦過。又比如說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毛主席從中悟出了處理民族關系的方法,在抓獲布依族女匪首程蓮珍時就充分采用了諸葛亮的策略。

參考文獻:

[1]顔濤.諸葛亮:爲什麽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J].科技智囊,2011(12):68-73.

[2]《毛主席爲何否定一代名相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東北新聞網 2009.01.24.

[3]《毛主席爲何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新華網 2009.03.28.

[4]《毛澤東評點《隆中對》:諸葛亮戰略失誤在何處?》學習時報  2017.02.14.

[5]《 文摘報 》( 2017年12月26日 06 版):《隆中對》的戰略失誤

3 阅读:2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