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軍區:4個縱隊“拼”出來的部隊,副司令卻覺得打仗不過瘾?

從陽化石 2024-04-28 03:26:46

1947年11月,鄂豫軍區成立,司令員王樹聲,副司令員郭天民擔任。

對于該軍區的成立,是爲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站穩腳跟而成立的,劉鄧大軍轉戰鄂豫皖,這裏雖然是革命老區,並沒有根據地。大軍要想留下來,就必須發動群衆,依靠群衆。不僅如此,此前組建的10縱、12縱分別被派往桐柏地區,江漢地區發展根據地,並成立軍區。

要發展軍區需要部隊,可鄂豫軍區並沒有像桐柏軍區、江漢軍區從後方調部隊過來,而是4個縱隊分別抽調部分兵力組建軍區。

當時,跟隨劉鄧大軍南下的部隊分別是1縱、2縱、3縱、6縱。

實際上,大軍初到大別山,野戰部隊就派出大批指戰員協助地方幹部開辟地方工作。如2縱5旅在商城、固始、霍丘地區剿匪,打土圍子和幫助建立地方各級政權。縱隊直屬機關的大批幹部到立煌縣(金寨縣)幫助開辟工作,建立後方 。

地方幹部都是劉鄧大軍南下時,一起帶來的。後來,王宏坤率領10縱又從後方帶來一批南下幹部,分配到各地方工作。

爲組建鄂豫軍區,上級抽調1縱一個旅,抽調2縱一個旅,3縱和6縱各抽調三個團參加軍區、軍分區的建設。這樣一來,野戰軍兵力少了,地方武裝力量增加了。這樣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在大別山頻繁的戰鬥中,沒有可靠的後方保障,立足是非常困難的。

最急迫的問題是,糧食怎麽解決,傷員怎麽安置,衣被怎麽增加。目的盛夏抵達大別山,經過不斷轉戰,天氣越來越冷,十多萬大軍棉衣沒有著落,怎麽打仗。部隊已開始采取籌措布匹棉衣,因爲從後方調十幾萬套棉衣根本不可能,王宏坤南下時,部隊帶了不少物資,其中就是錢,就是在當地解決後勤保障問題。

可以說鄂豫軍區的武裝力量迅速加強,而且是4個縱隊力量拼起來的,論實際作戰能力,比王宏坤率領的10縱更能打。因爲10縱是地方武裝組建起來的,並沒有經過大規模最終,更多是遊擊戰,而且缺乏打大仗打經驗,因此也被留在後方開辟根據地。

上級任命王樹聲爲司令員,王樹聲是老資格,解放戰爭初期擔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縱隊司令,中原突圍後抵達鄂西北開辟新區。那裏的自然條件相當惡劣,加上國軍長期統治實行連坐,不是齊裝滿員的一個縱隊,要天天與敵人周旋作戰,在發展根據地建設上遇到很大困難,缺地方幹部,缺後勤補給等等。

鄂西北軍區成立幾個月後,上級將王樹聲調回晉冀魯豫,下轄部隊由張才千在江漢地區活動,劉昌毅在大別山地區皖西活動等。

王樹聲回到後方後,在經過短暫休養後,得知劉鄧大軍南下大別山,要求到前線,因此擔任鄂豫軍區司令。

考慮到王樹聲的身體情況,上級將野戰軍副秘書長郭天民調去擔任副司令員,指揮部隊作戰。郭天民可是不了的人物,抗戰時期長期在晉察冀擔任軍政主官,解放戰爭初期,擔任晉察冀軍區2縱司令,經曆張家口保衛戰後與領導意見不同,而調離來到劉鄧麾下,一路南下到大別山。

盡管鄂豫軍區是主力部隊組建而來,可是他們的任務並不是與敵人正面作戰,而是發展根據地,如消滅地方保安團或者駐軍,解放縣城,擴大根據地影響力。

因此部隊,主要以遊擊戰爲主,針對敵人也都是雜牌武裝,有時候配合主力作戰。對于善打硬仗的郭天民來說,多少有些束縛拳腳,王樹聲在抗戰時期、解放戰爭初期,長期在後方建設,深知建立根據地的重要性,也安慰他,服從大軍。

劉鄧在中原發起的主動打硬仗,郭天民參加不多,像宛東戰役、宛西戰役、鄭州戰役、淮海戰役等,更多是配合主力。直到1949年,部隊改編後,編入野戰兵團擔任副司令。

0 阅读: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