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後半場:勤以養財,書以養氣,動以養身,靜以養心!

玄門論道 2024-05-05 08:18:23

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到了人生後半場,最要緊的不是取悅他人,而是富養自己。

富養,不是不愁吃穿,而是精神上的飽滿充實。

一、勤以養財

古人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勤勞肯幹的人,哪怕眼下的生活拮據,也一定能走出困境。慵懶拖沓的人,即便家庭條件優越,也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春若不種,秋則無收;少若不勤,老則無依。或許你可以靠著透支身體、耍小聰明和運氣取巧的活著,但到了某個年齡之後,真正給你支撐的,只會是自律,積極和勤奮。

一個人的勤奮裏,藏著的不僅僅是錢財,更是生活的底氣、自己的退路和對未來人生的自主選擇權。

清代書法家何紹基,在爲女兒准備嫁妝時,從京城寄回了一個輕飄飄的箱子。大婚當日,他的女兒春梅和丈夫將箱子打開,看到箱子裏空空如也,裏面什麽也沒有。

只在箱子底部,寫著一個大大的“勤”字,這對新婚夫婦看後,一番沉思,領悟到了父親的深遠用意。此後,一字嫁妝“勤”成了夫妻倆的持家之道、興家之方。

人生路漫漫,人世間所有的幸福和富足,無一不是腳踏實地、身勤力行的結果。

就像《自祭文》中有言:“勤靡余勞,心有常閑。” 辛勤忙碌,身體固然疲倦,但內心坦蕩悠閑。

二、書以養氣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平日裏多讀書,一時半會也許看不出什麽變化,但恰如蘇轼所言:“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日積月累,你的氣質談吐、胸襟格局,一定會有所不同。

讀書養才氣,去迂氣;養雅氣,去俗氣;養朝氣,去暮氣;養靜氣,去躁氣;養正氣,去邪氣;養銳氣,去惰氣。

歐陽修說:“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

一個人讀的書裏,藏著他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以及形成的思考和判斷。只有站得越高,才能看得越遠;學得越多,見識才越廣。

腹有詩書的人,不會將自己囿于生活的雞毛蒜皮,也不會困于一時的人生低谷。因爲書讀多了,眼界自然打開,內心自然通透豐盈。

三、動以養身

《呂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活水常流所以不發臭,門軸常轉所以不被蟲蛀。人亦如此,常運動,才有旺盛的活力和強健的體魄。

白岩松曾分享過他一次生病的經曆:有一段時間,他經常頭暈,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血壓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醫生叮囑他要開始吃藥了。

白岩松考慮了一下,說:“您給我幾個月的時間,我先自己調整調整。如若到時候不行,我再來找您開藥。”白岩松說的調整,其實就是運動。

他每天晚上快走一個小時,後來逐漸發展成跑步,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的身體指標也逐漸恢複了正常。

作家周嶺說:“時常運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則更像是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

運動或是不運動,身體狀態大不一樣,過的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運動,是調理身體最好的方式。

四、靜以養心

《菜根譚》有雲:“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太心浮氣躁的人,遇到難題就會內心惶恐不知所措。只有靜下心來,保持從容鎮定,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沒有人生來就懂得遇事要冷靜,必須要經受得住世事的磨煉,根基才更穩固,才能在有事時心能定,無事時心亦靜。

俗話說:“將軍趕路,不追小兔。”

將軍率領三軍去打仗,兵貴神速,分秒必爭。如果此時路邊出現一只小兔擾亂軍心,即使再喜歡狩獵的將軍,也會爲了大局保持沉靜,繼續趕路。

人這一生,有一馬平川的暢快,也有溝壑萬千的曲折。

遇到失意之事能處之以忍,遇到快意之事能視之以淡,學會按心兵于不動,就能如靜水般從容。

沉得住氣,靜得下心來,是向下紮根,後續發力,也是厚積薄發的沉澱。在看似逆境的日子裏,養得深根,來日才能枝繁葉茂。

生活起起伏伏,那些穩住了心的人,才能走穩余生的路。人生不過匆匆百年,沒有誰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卻能選擇完善自己的活法。

那些你流過的汗、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終都會以更好的方式回到自己的身上。

2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