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漫成一首》杜甫筆下的江夜詩情

古典文學部阿虛 2024-04-14 08:13:53

漫成一首

【唐 ·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鹭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注釋譯文

(1)漫成:即詩人一時應手之作。

(2)去人:距離人。

(3)風燈:船中桅杆上挂著照夜的燈,有紙罩避風。

(4)聯拳:蜷曲著身子。“拳”通“蜷”,蜷身。

(5)撥剌:象聲詞,魚在水裏跳動所發出的聲音。

水中的月影離我只有數尺之遠,船中桅杆上的風燈照耀著夜空,時間馬上就要進入三更天。棲息在沙灘上的白鹭靜靜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傳來撲哧一聲,原來是一條魚兒躍出水面。

作品賞析

《漫成一首》是杜甫寄居巴蜀時期所作,時間爲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當時杜甫正在從雲安(今四川雲陽)前往夔州的船上。

這首詩是一首描寫夜泊江景的七言絕句。詩的開頭兩句“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描繪了夜晚江面上的景象。詩人通過水中的月影和風中飄蕩的燈籠,營造出一種靜谧而又稍顯孤獨的氛圍。後兩句“沙頭宿鹭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則轉向了江岸和船尾的描寫。“沙頭宿鹭聯拳靜”描繪了白鹭靜靜地蜷身而睡的畫面,而“船尾跳魚撥剌鳴”則是通過魚兒躍出水面的聲音,打破了夜的甯靜,增添了一絲生動。

整首詩通過“一句一絕”的手法,每句寫一景,句子之間似無關聯,但實際上通過遠近推移、動靜相成的手法,使舟內舟外、江間陸上、物與物、情與景之間相互關聯,渾融一體。詩中的“靜”與“動”、“聲”與“靜”形成鮮明對比,以動破靜,愈見其靜;以聲破靜,愈見其靜,這種陪襯的手法使得整首詩的意境更加深刻。

第一句寫一個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寫舟中樯竿上挂著照夜的燈,在月下燈光顯得沖淡而柔和;第三句寫到江岸上屈身的白鹭;第四句寫船尾魚跳動的聲音。四句分別寫月、燈、鳥、魚,各成一景。詩人通過遠近推移、動靜相成的手法,使舟內舟外、江間陸上、物與物、情與景之間相互關聯,渾融一體。

這首詩的優點不只在于寫景生動,律對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個統一完美的意境,句與句彼此照應,融爲一幅完整圖畫。杜甫在這首詩中不僅展現了他精湛的寫景技巧,更通過夜景的描繪,傳達了他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