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去世後,無名後輩蔣介石如何只用一年多就成爲國民黨一把手

曆史觀記 2024-04-26 11:38:02

1925年3月12日,身患癌症的孫中山在北京病逝,留下革命未成的無盡遺憾。

偏安廣州的國民黨立時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由于孫中山生前沒有指定接班人,他的突然離去造成黨內巨大的權力真空,隨即而來的就是國民黨一把手的權力之爭。

國民黨一把手的爭奪最初主要在胡漢民和汪精衛之間展開。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創建同盟會,胡、汪二人即追隨左右,開展革命活動,被孫視爲得力臂膀。

胡、汪二人在在黨內的地位和聲望是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也被公認爲是孫中山接班人的當然人選。

而蔣介石在清朝滅亡前的1910年,才得以在結拜大哥陳其美的幫助下谒見孫中山。

1924年1月召開的國民黨“一大”,胡漢民、汪精衛均是高票當選國民黨核心機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蔣甚至連候補執行委員都不是。

然而沒有人能想到,此時並不起眼的蔣介石,會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先後扳倒胡漢民、汪精衛,火箭般坐上國民黨一把手的寶座,他又是如何縱橫捭阖,贏得“背刺大師”的美譽呢?

在早期幹革命中,胡漢民和汪精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胡漢民曾如此形容與汪的關系:“加入同盟會以來,我與精衛並肩戰鬥,感情堪比親兄弟。”

1910年汪精衛潛赴北京刺殺清廷攝政王載沣,失敗後被捕入獄,胡得知後全力營救,甚至夢中夢見汪被判死刑而大哭。

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後,身處大獄的汪精衛獲悉胡漢民“死訊”,傷心痛哭以致暈厥,可見兩人關系之不一般,放在如今難免會讓一衆人浮想聯翩。

胡、汪二人雖然性格迥異,但出于共同的革命追求,志同道合,彼此合作無間。

1924年10月,奉軍張作霖和直系軍閥馮玉祥聯手推翻曹锟爲總統的直系軍閥北京政權,並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

11月,汪精衛隨孫中山北上北京,胡漢民則留守廣州,並代行孫中山大元帥職權。

次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汪精衛因隨侍左右,得以成爲遺囑起草人,此時汪心中難免以孫繼承人自居。

在國民黨一把手寶座誘惑面前,估計很難再與曾經情同手足的胡漢民情同手足,也許在他眼裏“權力如手足、兄弟如衣服”也不可知。

5月初,汪精衛在北京辦完孫中山喪事後,即馬不停蹄趕回廣東。

有趣的是汪並未直接回廣州國民黨大本營,而是先行趕赴潮汕,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和參謀長蔣介石接洽、會商。

許崇智和胡漢民長期不和,矛盾頗多,互相看不順眼;蔣介石已率領黃埔學生軍完成第一次東征,手握軍權,地位今非昔比。

汪精衛此行的算盤不言而喻,爭取許、蔣的支持,組成反胡聯盟,在政治上共同進步。

隨後廖仲恺也趕到潮汕,廖在黨內地位僅次于胡漢民、汪精衛,廖的加入,更加壯大了反胡聯盟。

6月,國民黨將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爲國民政府,討論國民政府主席人選時,代理大元帥的胡漢民過渡至國民政府主席似乎順理成章,但得到廖仲恺、許崇智、蔣介石支持的汪精衛,最終以絕對優勢當選國府主席。

在醞釀國民政府委員時,汪、廖、許、蔣反胡聯盟達成共識,私下決定以他們四人的協商爲最終方案,對胡漢民則瞞天過海。

當胡漢民在報紙上看到名單時,才知道國府委員已經確定,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他氣憤地對汪精衛、廖仲恺說:“國府委員原來就這樣定了,外面都宣布了我卻還不知道。我與你們的關系,難道應該這樣欺瞞嗎!”

汪、胡的關系從此出現嫌隙,不得不感慨,友誼的小船真是說翻就翻。

而身爲反胡聯盟一員的蔣介石,堅定支持、跟隨汪精衛,並最終助汪將胡“挑于馬下”,有扶汪上位之功的蔣介石,在政治上自然更爲精進。

因爭奪國民黨一把手,汪精衛和胡漢民的關系雖有嫌隙,但多年情深,還未到決裂的地步。

然而隨後發生的廖仲恺遇刺案,終導致二人反目,裂痕發展成了不可彌補的鴻溝。

而在新一輪的明槍暗箭中,汪精衛和蔣介石合作更密,蔣的地位更加上漲。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口遇刺,不治身亡。國民黨中央隨後成立由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爲委員的特別委員會,負責調查廖案。

巧合的是,“反胡四兄弟”中的廖兄被害,其余三兄弟組成特委會負責“報仇”,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經過數日明察暗訪,查出廖案主謀爲國民黨右派團體“文華堂”,其主要成員有胡毅生、林直勉等。

蔣介石派兵搜查了胡漢民長兄胡瑞清的家,並逮捕了胡瑞清和嫌疑極大的林直勉,而胡毅生是胡漢民堂弟,胡漢民的懷疑值直接被拉滿,人們自然而然認爲胡與廖案難脫關系。

汪精衛隨即補刀,聲稱胡先生只負政治責任,不負法律責任,就差直接挑明胡漢民在廖案中難脫嫌疑,難辭其咎。

隨後汪精衛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常會,議決將“非常重大任務”交付胡漢民,即赴莫斯科養病和考察。

被曾經的手足狠狠補刀的胡漢民不禁悲從中來,最終含淚退出廣州。汪精衛成功將胡漢民逐出廣州,二人也至此反目。

在查處廖案過程中,蔣介石始終活躍在最前線,與汪精衛密切配合,打擊異己、剪除政敵。

雖然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同爲特別委員會委員,但特委會實際上被汪、蔣二人所牢牢把持,汪借此打壓胡漢民,而蔣則把槍口對准了自己的頂頭上司——粵軍總司令許崇智。

特委會查到粵軍將領魏邦平、梁鴻楷等與廖案主謀有通謀,身爲總司令的許崇智自然免不了被人以此作爲借口打擊。

果不其然,蔣介石隨即“好心勸說”這位盟友、結拜兄長此地不宜久留,走爲上策,並承諾兄長將來返粵即官複原職,兄弟我只是代管。

沒成想許崇智離粵後蔣介石立即將許部全部繳械並且收編,對蔣兄弟深信不疑的許飽嘗背刺之苦。

這是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的第一次大分裂,在這次分裂中,蔣介石受益最大。

他全力追隨、支持汪精衛,打壓胡漢民,逼走許崇智,成爲黨內軍事上真正的話事人。

1926年1月國民黨“二大”上,蔣介石一躍而成爲僅次于汪精衛的二把手,距離一把手僅一步之遙,距離孫中山去世還不到一年。

國民黨“二大”後,二把手蔣介石同一把手汪精衛關系更加密切,然而一、二把手大多難以相處融洽的鐵律也漸漸開始發生效力了。

蔣、汪和睦的表象下是矛盾暗生,並不可避免的逐漸突顯、擴大。蔣介石曾在國民黨“二大”時提出北伐主張,汪表示贊成。

後蘇聯軍事顧問團團長季山嘉堅決反對北伐,導致蔣、季二人關系急劇惡化。

此時廣州也充斥著反對北伐、攻擊蔣爲新軍閥的傳聞。

蔣、季沖突中,汪精衛偏向季山嘉,進而導致蔣、汪出現不和。

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另一個矛盾點是王懋功。

蔣介石實際控制的軍隊爲第一軍,轄兩個師,第一師師長何應欽、第二師師長王懋功。但王懋功更接近汪精衛,是汪可以掌握的一支武裝力量。這自然讓蔣如芒在背、寢食難安,欲除心頭大患而後快。

後因汪精衛縮減蔣介石軍費等,引起蔣的猜忌,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王懋功,並解送至上海。

驅逐王懋功後,蔣介石心頭的石頭落了地,並在日記中愉快地寫道:一個多月以來內心的煎熬,終于稍稍安心了。

蔣雖除了心頭患,但此舉導致汪、蔣的矛盾逐漸公開化、表面化。

汪精衛、蔣介石不和愈演愈烈,國民黨右派抓住機會挑撥離間、制造矛盾。

隨後的“中山艦事件”中,蔣介石懷疑是汪精衛等要陰謀倒蔣,便發動政變,在廣州實行全城戒嚴。

蔣的冒進立即引發各方不滿、反彈,汪精衛甚至一度組織反蔣聯盟,因未能取得蘇聯顧問團支持而作罷。

蘇聯顧問團出于多方考慮,決定對蔣讓步。而以蘇聯顧問團爲主要靠山的汪精衛,對此無可奈何,失去顧問團支持後,以出外就醫爲名,不辭而別。

一把手就這樣以莫名的劇情反轉而落敗于二把手之手。

1926年4月16日,蔣介石繼任汪精衛此前擔任的軍事委員會主席。6月5日,蔣介石被任命爲國民革命軍總司令。7月6日,中常會主席張靜江辭職,並推舉蔣介石繼任中常會主席。

蔣介石至此軍權、黨權在握,如願成爲國民黨一把手。不得不再發感慨,亂世政治充滿不可預測性和戲劇性,且此後國民黨內的不斷分裂和蔣介石的起起落落,會不斷驗證這個感慨。

後續當“背刺大師”蔣介石遇上“背刺宗師”馮玉祥,終會親嘗背刺的滋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