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超越日本後,莫迪坐不住了,想用一句承諾換5億投資

交鋒新視野 2024-03-19 17:29:05

中國又有一樣産品征服全球。見此情形,莫迪坐不住了,立馬出台新政,要和中國在這個“新戰線”較量較量。

一、莫迪官宣“大動作”,印度胃口不小

最近幾年,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可謂是高歌猛進。

中國電動汽車的出口對象,從俄羅斯以及非洲、拉美的一些國家,逐步擴展到了全世界,就連歐美市場也成了中企開疆拓土的“新戰場”。

正因如此,美國和歐盟才想方設法地遏制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

拜登政府炒作“威脅論”,阻止中國電動汽車進入美國市場,不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嗎?

沒想到,美西方出手後,印度也趕來“補刀”。

(印度總理莫迪)

印度政府宣布了一個新政,承諾爲投資在5億美元以上,且在3年內啓動印度國內生産的電動汽車制造商提供關稅優惠。

具體而言,符合政策要求的公司,將在進口電動汽車方面,享受15%的較低稅率。

要知道,印度一直對進口汽車征收高額關稅,4萬美元以下的需要繳納70%,4萬美元以上的更是高達100%。

降低關稅,顯然是一個相當誘人的優惠條件。

而印度之所以要這麽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吸引全球先進電動汽車制造商,到印度投資建廠,並以此促進印度電動汽車的發展。

印度官員甚至揚言,在新政的促進下,印度將成爲電動汽車的全球制造中心。

不過,印度也不要高興得太早,新政發布是一回事,電動汽車制造商肯不肯買賬,又是另外一回事。

畢竟,外界普遍認爲,印度是妥妥的“外企墳場”。

二、又是莫迪的套路,先給甜頭再收割?

其實,印度一點也不冤。

近些年來,印度大肆捏造罪名勒索跨國企業,谷歌、亞馬遜、三星等知名外企,都慘遭毒手。幾十億美元的罰款,印度政府說罰就罰。

(印度政府打壓外企)

當然了,最受傷的還是在印度投資辦廠的中國企業。

去年,印度執法局以涉嫌金融犯罪爲由,逮捕了兩名vivo印度分公司高管。

事實上,這不過是印度政府打壓中企的借口。

而印度無視國際法規和商業准則,肆意打壓中企,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以威脅“國家安全”爲由,封禁數十款中國APP;以涉嫌逃稅爲由,調查華爲;以非法向外國實體轉移資金爲由,扣押小米7.25億美元的資金……

顯然,印度對外企的態度是,典型的“既要又要”。

一方面,印度希望外企來印投資辦廠。因爲這不僅能拉動印度經濟以及相關産業的發展,還能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緩解印度國內的就業壓力。

另一方面,印度又不想讓外企發展得太好,搶了本國企業的飯碗。

而這麽多前車之鑒,也不能不讓人懷疑,莫迪政府這次還想用老套路收割外企。先用政策優惠把外企騙到印度,等到外企發展到一定程度,再捏造一些無須有的罪名,狠狠地割外企一刀肉。

(印度“名聲在外”,外企不得不防)

當然了,外企也不傻,如果在印度投資辦廠的風險,遠高于由此帶來的收益,他們還會到印度去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而且,印度要成爲電動汽車“全球制造中心”,必須面對一個強敵,那就是中國。

三、印度的挑戰,中國根本不怕

畢竟,在國際市場上,中國電動汽車越來越受歡迎。

去年,中國首次超越日本,成爲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而且,在中國出口的汽車中,新能源汽車的比例占到了40%。

此外,據美媒報道,去年第4季度,中國車企比亞迪的銷量,比電動汽車領域的老牌車企特斯拉還要高,一躍成爲全球範圍內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

雖然比亞迪的年銷售量還不及特斯拉,但它的表現足以證明中國車企未來可期。

不僅如此,中國電動汽車品牌也在國際市場打響了知名度。

有統計顯示,在全球前十大電動汽車品牌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

(中國電動汽車遠銷海外)

對此,有不少人懷疑,中國電動汽車之所以發展得這麽快、這麽好,就是因爲得到了政府的補貼。

事實上,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另有“制勝法寶”。

首先,中國在電池制造方面,具有先發優勢。而電池正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解決了電池問題,就成功了一大半。

其次,中國是制造業大國,擁有完整的汽車産業和供應鏈體系。這不僅方便中國車企造車,還有助于控制成本。

此外,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百花齊放、競爭激烈。正因如此,各家車企爭相推出物美價廉的電動汽車産品。

在以上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車企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

而且,這種競爭優勢,很難被撼動。

就算是美國這樣的世界大國,也無法阻擋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

(美國擋不住中國電動汽車發展)

而印度的電動汽車基礎遠不及中美兩國,想要達到和中國較量的水平,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了,中國車企也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計劃在印度投資辦廠的中國車企,更要提高警惕。

去年7月,外媒曾爆料,比亞迪計劃在印度投資第二座工廠,和一家印度企業合作生産電動汽車和電池。此前,由于印度政府的百般阻攔,這項計劃一直處于停滯狀態。

現在,雖然印度政府放開了限制,但比亞迪這樣的中國車企恐怕得好好想想,在印投資辦廠,到底是風險更大,還是收益更大。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