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哪一年?一根近萬年石筍這樣說

華輿 2024-04-22 13:40:46

大禹治水究竟是哪一年?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給出了不同答案。前者(考古學家)推測是4070年前,而後者(地質學家)通過一根石筍測算爲3960年前,二者相差百年。4月13日,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籌建“流域環境與長江文化實驗室”建設研討會上,地質學家用一根近萬年石筍揭示大禹治水時期暴雨傾盆的天氣。

  ▲胡超湧做實驗用的石筍。記者楊佳峰攝

“考古學家推斷大禹治水大約在4070年前,比我計算的3960年治水,相差僅百余年。”地大研究洞穴沉積物與全球變化的胡超湧教授在研討會上報告了自己測算的大禹治水的時間,並闡釋了測算過程。“碳十四正負誤差有50年,甚至更多,而我的方法誤差只有15~20年。”

胡超湧介紹,他在湖北清江流域找到一根生長在溶洞中的石筍,高2.54米,平均直徑40厘米。石筍的年輪跟樹齡一樣,肉眼數出來的年輪是9361年。“石筍每一層只有0.3毫米,因爲冬天沉積慢,外表看來冬天暗夏天亮,明亮到明亮組成一個年輪。”

  ▲石筍年輪清晰可見。記者楊佳峰攝

“區域氣候具有一致性。”胡超湧教授首先利用鈣的同位素重建石家河文化時期(4700年前至3500年前)的降水量來揭示石家河的興衰原因。清江流域的石筍,距離湖北石家河文化遺址只有200公裏左右。

通過該石筍,胡超湧發現鈣的同位素與降水的指數關系,得出石家河文化遺址年平均降水850毫米最宜居,以水稻種植爲主,人口相對穩定。幹旱期年降水小于700毫米,而濕潤期年降水則大于1000毫米。

最終他發現,石家河時期氣候呈幹濕相間,總體降水比現在少,但在4230年前至4100年前石家河經曆了長達140年的幹旱期,年降水小于700毫米,石家河文化逐漸衰落。而從3940年前至3610年前,持續330年的濕潤期,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長期洪水泛濫導致石家河文化崩塌。

  ▲胡超湧講述水文氣候與古文明。記者楊佳峰攝

胡超湧得出的石家河文化崩塌的時間與考古地層學大致吻合。湖北考古研究院博士趙陽表示,從考古地層學上來講,最新的碳十四測年結果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年代下限大約在距今3800年。

胡超湧采用同樣的原理,發現在3960年前,連續22年長江中遊偏濕,也就是降雨特別多。而這個時間長度恰好和大禹治水的時間基本一致。大禹治水之前,其父鲧治水9年無功而返,大禹接過父親治水的重任,經過13年治水才獲得成功。父子治水22年,剛好與22年雨水特別多相吻合,“治水能夠獲得成功,實際上有氣候的因素”。

據悉,夏商周斷代工程在劃定夏朝的年代框架時,得出夏朝建立時間約在4070年前的結論。

“胡教授得出的時間比較接近于大禹治水的時間。”湖北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表示,氣候的變化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相關聯,這也是考古研究成果與地質研究成果較爲吻合的原因,也說明多學科考古的價值所在。(完)

來源:長江日報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