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將至,老話說“驚蟄有三怕”,指的是哪三怕?對生活有哪些影響?

讀書文史 2024-03-03 15:29:37

【未經授權,請勿搬運,需要開白請聯系後台】

文 | 讀書君

3月5日是驚蟄節氣,也就是2024年已經進入了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什麽是驚蟄呢?其實很容易理解,從字面上我們就能看出意思了,即蟄伏的昆蟲萬物從冬眠或藏伏的狀態,驚醒過來。也就是說,到了這一天,春天喚醒了蟄居的百蟲,昆蟲動物都出來活動了。

“驚蟄”這個詞,很有意思,因爲它不同這24節氣中的其他大部分名詞,這裏是一個動詞。“驚蟄”,驚即驚醒的意思;蟄表示藏的意思。“驚蟄”中的“驚”,這裏指的其實就是春雷的意思。翻譯過來,是指春天到了,天氣逐漸回暖, 春雷始鳴,地下或洞裏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驚到了,從冬眠的狀態醒了過來。

一、“驚蟄”的那些冷知識

每年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于公曆3月5-6日交節,便是驚蟄。

驚蟄,在漢朝以前,名叫“啓蟄”。如今之所以被大家念爲驚蟄,其實和曆史人物事件有關。話說在漢景帝時期,因爲西漢時期的漢景帝名字叫劉啓,爲了避諱而將“啓蟄”這個節氣名,改爲了“驚蟄”。後來,到了唐代之後,雖然已經沒有這個名字上的避諱了,但是人們早已習慣了將 “啓蟄”叫爲“驚蟄”,所以最後朝廷也懶得改回來了。也正是如此,這個叫法一直延續到了至今。

在古代,古人認爲雷聲是由雷神掌管的,到了驚蟄這天,天上的雷神,會手持著天鼓,用力擊打天鼓,使其發聲,告訴人們春天到來。

從上述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驚蟄節氣的重視。此外,在民間,有“驚蟄有三怕”的說法,那麽,具體指的是哪三怕呢?又有哪些講究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驚蟄有三怕,指哪三怕?

1.驚蟄“一怕”:怕打雷

驚蟄,又名“啓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于公曆3月5-6日交節,便是驚蟄。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産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爲春耕開始的節令。

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自然節令的反映。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爲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那麽,在驚蟄節氣期間,民間又爲啥怕打雷呢?驚蟄節氣到來,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此時,大地回春,天氣變暖,萬物開始複蘇,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蟄蟲。

但是,如果驚蟄節氣當天就響雷了,那是不好的預兆。

在民間有“驚蟄聞雷,遍地是賊”的民諺,意思就是說,如果驚蟄當天打雷的話,那麽,當年莊稼的收成就不會太好了,糧食收成不好,人們缺少食物來源,就容易出現偷盜之事。當然,這句俗語帶有明顯的誇張成分,但是,也反映出人們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願望。

類似的說法還有,“未到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就是說,如果還沒有到驚蟄節氣就已經出現了打雷的天氣,那麽,之後的雨水天氣會比較多,容易出現低溫陰雨天,光照時間會明顯減少,而這種低溫寡照的天氣是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影響糧食産量。

2.驚蟄“二怕”:怕下雪

常言道:“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閑。可謂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驚蟄節氣的時候,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以及暖濕氣流的增強,氣溫也會明顯回升,除了東北和西北地區依然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以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經升到了0℃以上,特別是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爲3—6℃,江南地區爲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地區更是早已經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平均氣溫達到了10—15℃。

那麽,驚蟄節氣期間民間又爲啥怕下雪呢?驚蟄節氣表示著仲春時節開始,此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進入了春季,春耕生産也陸續開始了。民間有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12~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

如果這個時候出現下雪天氣的話,說明出現了“倒春寒”天氣,氣溫偏低,對已經返青的小麥和正在萌發的草木來說,是極爲不利的,甚至會被凍死。另外,出現降雪天氣,會使得地溫下降更快,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還有可能會把農作物凍傷或者凍死,從而造成減産。因此,在驚蟄節氣期間,民間是害怕出現下雪天氣的。

3.驚蟄“三怕”:怕北風

驚蟄期間,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幹燥,很容易使人口幹舌燥、外感咳嗽。在我國民間素有驚蟄日吃梨的習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那麽,驚蟄節氣期間,民間又爲啥怕刮北風呢?原因很簡單,驚蟄節氣期間,還處在冬春季交節的階段,雖然這個階段的氣溫總體上來說是回升的,但是,這時的氣溫起伏波動仍是比較大的,還可能會出現“倒春寒”的天氣。

而如果這時候刮北風的話,那麽無疑是預示著氣溫將會出現明顯下降,這時就會出現我們最擔心的“倒春寒”現象。

老話常說:“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 翻譯一下,就是說如果驚蟄節氣這一天刮北風的話,那麽就意味著未來的數天時間裏,又要降溫了,天氣還要再冷上一段時間,這就感覺好像是從頭又開始過一遍冬一樣。因此,在驚蟄節氣期間,民間是怕出現刮北風的天氣,會帶來“倒春寒”天氣,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影響糧食收成。

三、讀書君說

總言之,俗語說:“驚蟄有三怕:怕打雷,怕下雪,怕北風”,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驚蟄節氣即將到來,又恰逢九九豔陽天,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此時,出現打雷、下雪、刮北風的天氣,都不是好的預兆,容易出現“倒春寒”天氣,應提前做好防災救災准備工作,並加強農作物的田間管理,以免因天氣變化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天氣預報的精准及時,我們已經能夠准確預測天氣變化,並提前做好相應的准備工作,從而把損失降到最低。不過,俗語農諺作爲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蘊含了某些生活智慧,生活在如今的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些古老的民諺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天時,謀求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對此,你又怎麽看呢?歡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討~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