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大兒子自殺,7年後小兒子自殺,這個女作家的原生家庭到底出了什麽問題?

周沖的影像聲色 2024-04-30 09:21:35
1

2月時,一個消息刷屏。

李翊雲的二兒子,撞火車身亡。

這是她自殺離世的第2子。

2017年,李翊雲大兒子離開。死于臥軌自殺。

2024年,小兒子赴哥哥後塵,死于撞火車自殺。

重創未愈,暴擊不斷,命運何其殘忍。

詭谲的、重複的情節背後,到底藏著怎樣不爲人知的症結?

是母親的錯?還是家庭的錯?

李翊雲,畢業于北京大學,美藉,是用英文寫作的著名作家,在非母語寫作領域,她做出了難以企及的高度。

她曾被稱爲天才。

第一本書出世,就獲得了N種獎項。

而兩個兒子,也是出類拔萃,剛剛離去的小兒子正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

如此精英的家庭裏,卻一再傳出悲劇?

歸根結底,逃不出輪回二字。

宿命的輪回。

以及原生家庭的輪回。

2

在兩個兒子自殺前,李翊雲本人因患抑郁症,多次自殺。

好在未遂。

她的童年是扭曲的,也是壓抑擰巴的。

痛苦來源,是李翊雲的母親。

她親自寫過自己的母親,“我母親的不快樂是尖利的,我父親的是沉默的,我姐姐的是苦澀的。”

李翊雲母親是一個老師。

在家裏,卻是一個暴君。

“冷酷和脆弱都來得猝不及防”。

而母親暴怒,李翊雲就必須“撫平她的情緒,平息她的怒火,讓她重新回到孩童般的快樂,這樣我們才有呼吸的余地。”

李翊雲說:“很早之前,雖然還無法將其訴諸于言語,我就知道:母親才是這個家中唯一的孩子。比起母親的憤怒,我更害怕母親的眼淚。”

“她對小女兒的情感綁架是自私而殘忍的:你是要個瘋媽還是死媽?……你知道嗎,等我死的那一刻,你父親就會再娶別人……你知道嗎,我不能死,是因爲我不想你和繼母生活在一起。她說,我,這個她唯一深愛的人,活該得到最殘忍的死法,因爲我不懂感恩”。

母親的偏執、強迫等人格障礙,像刀子一樣,將年幼的她刺得遍體鱗傷。

而父親是缺位的。

李父雖是物理學家,但在家中,卻是沉默的。

他甚至會對女兒說“宿命論”,說命運是無法逃避的,只能順從其安排。

這種傷害與理論,令李翊雲對生命的解讀,非常灰暗。

青少年時期,李翊雲就出現了抑郁傾向。

2010年後,她開始寫作,並診斷抑郁症,病情嚴重,多次出現自殺傾向。

她寫下《我該走了嗎》一書。

新書發作會上,有人問她:爲什麽你不顧孩子,做出自殺這樣的事。

她用文字回應:

“愛在生命中的地位如此至高無上,但有時卻不足夠挽救一條生命。”

3

後來有了孩子,她用“放養”來掩飾自己的冷漠。

她好像成了情感的荒原。

無法接收愛。

也無法給予愛。

“他們會自己上網去玩,看看電視,或者兩人打來打去,只要不哭,我就不去管他們。”

孩子們渴望她的關注。

有一回,兒子說:爲什麽你要出名?你出名,我就不能天天看到你。

但她無動于衷,她覺得,平靜的,才是更體面、更文明的。

于是,“我內心越是激動狂怒,表面就越是毫無波瀾”。

她與孩子極少交流。

一天下午,她與小兒子坐在長凳上,等待大兒子下課。

兩人沒說話。

小兒子把手放在了她的手上。

她感到了陌生和不解。

“我知道那一定很舒服,並且是天下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一定是這樣的。不過我突然覺得我無法理解它。”

由此可見,她已經無法感知正常人的情感。

最終這種無回應的窒息般的家庭,令兩個兒子,一個接一個走上絕路。

據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說,小兒子被撞的火車道口,就在大學附近。

火車通過前,道口會亮紅燈,會拉響巨大的鳴笛。

同時護欄也會擋住行人。

這個路口從未發生過事故。

但她的小兒子,依然倔強地被火車撞離人世。

因此大家猜測,這個悲劇不是偶爾,而是小兒子等了很久的必然。

4

大兒子文森特離世後,李翊雲曾寫道:

“這是生命的必然。火車,因爲某種我們不知道的原因,總是會停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二者都讓‘此刻’無處安放。”

她盛大的悲痛,我們無法想象。

只有借由她的悲劇,去尋找打開原生家庭噩夢輪回的鑰匙。

固然。

原生家庭塑造了每個人的內與外。

父母滲透入內的,大多數都會成爲我們的潛意識。

它們很難動搖。

在每一個情緒沖動、重大決定時,我們用以反應的,仍是原生家庭教會我們的東西。

于是,當李翊雲用漫長的回避與冷漠,回應兒子們的愛與求助時,你會發現,孩子們遇見過不去的困苦,最強烈、最直接的反應,也是母親教會他們的方式——

回避對人生的改變。

切斷與人世的連接。

悲劇不可避免形成。

倘若我們是父母,一定要記得,原生家庭的創傷,是會輪回的。

溫柔會輪回。

暴力也會輪回。

李翊雲母親給予她語言暴力,李翊雲就給予孩子冷暴力。

每個人都站在這種環形軌迹中。

往回看,是父母給自己的惡言惡行;

往後看,是自己給孩子的惡言惡行。

誰能幫忙脫離或打破?

只有我們自己。

你要有非常強大的自省能力,反思自己的行爲,有哪些纰漏,有哪些漏洞,有哪些問題,然後像一個孩子一樣,去認錯,去修正。

這是一個無聲、瑣碎又漫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不會有立竿見影的奇迹,也不需要恍然大悟、靈光一現、擲地有聲的笃定理論,你要猶疑一點,緩慢一點,敬畏一點,蹲下身來,和孩子一起,重回童年,重新成長。這樣,輪回方可斬斷,西西弗斯的巨石,才有可能,不會一直滾落。

龍應台說,孩子,你慢慢來!

我們,也慢慢來!

5

另外大家要警惕,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反感父母的暴力,于是,自己變得回避沖突。

反感父母的控制,于是,自己變得漠不關心。

這其實仍然在原生家庭陰影中。

成長不是和父母互爲仇敵。

而是與父母和解。

認識到,什麽是傷害,什麽是理性,什麽是控制,什麽是自由,什麽是家庭的,什麽是自己的......

你是你自己命運的主人。

你要學會成長。

只有從“被影響”,走到“自我影響”,人才算是一步步地,走出童年。

否則,一生都是巨嬰,一生都困在父母的陰影下。

6

其實,這天下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你想想,你和我就不是完美的,每對父母也不可能完美。

知道了這一點,或許,我們都能放下一點點,對父母的苛求。

要知道,他們也是人。

是人,就會有過錯;

是人,就不會像一本育兒大辭典一樣,100%正確地、毫無謬誤地對待你。

他們會有自己的局限,也會有自己的僵局。

一個教育專家曾經說:

“責備父母,會讓我們感到舒服。

因爲這些責備和埋怨,可以把我們的問題合理化,把責任算到父母頭上。

有的人堅持不肯原諒和接納父母,本質上只是爲了可以讓自己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但我們一定要記得:任何人都是受害者。

因爲,每個人都會受傷,每個人都會遭遇不幸。

任何人都不是受害者。

因爲,當你成年以後,你就能自我負責,你就能扛起自己的命運。

我有個朋友,出身于底層,父母極度暴戾。

後來,他明顯感到自己的暴力傾向。

但他無法追回去,聲討父母,控訴父母,說自己的不幸全都是父母的責任。

傷害已經造成,已經不可更改。

能改變的,只有讓自己,不要延續父母的錯誤,傳承在兒女的身上。

他對自己說:輪回必須從我身上斬斷。

2014年,他的女兒出生。

他抱著那個小小的、軟軟的天使,和妻子說:我們唯一不能更改的共識是,不要將我們的命運輪回在她身上……

這是一條很漫長的路。

但是,沒有關系,每一種反思,都是一種療愈。

每一步前行,都是一場修行。

終有一天,當我們回頭,你會發現,當你走過長路,舊我漸隱,戾氣漸褪,你慈悲柔軟,成爲全新的人。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