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爲啥要恢複新疆兵團?這兩個原因很重要,許多人不知道

修爲之士 2024-04-26 20:59:29

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了《關于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決定》。從此,被撤銷了6年多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得以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在當時,是什麽原因促成了中央二代領導人做出了這一重大決定呢?要搞清這個問題還得要從頭說起。目前有許多文章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只是膚淺地一帶而過,沒有作過多細致的分析。

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成立于1954年10月7日,在新疆組建生産建設兵團,是黨中央治國安邦的戰略布局,是強化邊疆治理的重要方略。成立後的新疆兵團爲保衛邊疆、維護新疆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有效保障了西北邊疆安全。

特別是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周邊安全局勢處于建國以來最爲嚴峻的時期。由于中蘇、中印關系惡化及其在中國西北、西南的邊界沖突,致使新疆成爲中國西部邊疆沖突的焦點區域,兵團在維護國家西北邊疆的安全機制中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據資料顯示,1975年時,沈陽軍區和北京軍區約有50個師,蘭州軍區和北京軍區有15個師,新疆可能只有8個師。因此,相比中蘇邊境一線其他地區,新疆的駐防力量最爲薄弱,邊疆防守更多地是依靠新疆兵團的力量。

在新疆,蘇聯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威脅更爲直接。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蘇聯不斷在我國西北邊疆制造事端,經常派遣情報人員和秘密警察到新疆搜集情報,制造邊境沖突。

1960年7月,蘇聯在中國新疆博孜艾格爾山口附近地區追打中國牧民,造成流血事件,挑起了邊境沖突。1962年4、5月間,蘇方又策動了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大規模邊民外逃和沖擊伊犁州黨政機關的“伊塔事件”。

新疆中蘇邊界沖突更爲慘重的是發生在1969年8月的“鐵列克提事件”。1969年6月,蘇聯入侵與蘇聯交界的新疆鐵列克提地區,槍殺和綁架中國牧民。8月13日,我軍在鐵列克提地區例行巡邏時,蘇聯邊防軍有預謀地出動直升機2架,坦克、裝甲車數十輛,步兵300余人,以絕對的優勢兵力對中國巡邏軍隊進行突然襲擊,中國巡邏隊官兵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僅一人生還。“鐵列克提事件”的發生,使中國西北邊疆地區面臨的安全壓力更爲凸顯。正如兵團司令員陶峙嶽所言:“19世紀60年代後的新疆形勢,是強鄰虎視眈眈,始終存在外來的強大壓力。”

“伊塔事件”發生後,爲了迅速制止邊民外逃,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事變,根據指示,新疆兵團加強並突出了“軍”的職能,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從1962年5月5日起,兵團立即組編了6個獨立營,共21個值班民兵連。(注意,這個值班民兵連並非一般的民兵,它是一支軍政素質接近正規軍的武裝組織)農四師遵照命令,派出了一個警衛連、兩個武裝民兵排,協助公安幹警維持秩序,收複了伊犁州人委辦公大樓。兵團從農八師調出兩個基幹民兵連,加強伊甯地區的警備力量。在中蘇邊境增設58個邊防工作站,並新設一批國營農場,他們配合國防軍,加強了邊防力量,晝夜巡邏在國境線上,保衛了邊境各縣人民政權,有效地勸阻了邊民外逃,中蘇邊境“有邊無防”的局面從此得以改觀。

爲盡快恢複正常社會秩序,發展生産,兵團從農四、五、六、七、八、十師和兵團直屬單位先後抽調選派810名幹部、16750名工人組成工作隊,配備汽車39輛,拖拉機和康拜因45台,奔赴指定地點執行任務。工作隊進人伊塔地區後,在阻止邊民外逃的基礎上重建了各級黨政機構,恢複和發展了農業生産。

在當地的黨政和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兵團圓滿地完成了“三代”任務,防止了西北邊疆局勢進一步惡化,並逐步恢複了邊界生産、生活秩序。

1962年7月,兵團有計劃地、迅速地沿邊境地區建立若幹邊境農場,以期能聯成一條農場帶,作爲國防的前沿和特殊的生産基地,在邊境地區抵制蘇聯的蠶食和滲透。從1962年9月開始,兵團開始了大規模邊境農牧團場的建設。發揮了獨特的“工作隊”“生産隊”作用,成爲西北邊疆安全的忠實捍衛者。

“鐵列克提事件”邊境戰爭發生後,兵團加快了邊疆團場建設的步伐,至1972年,兵團在新疆2019千米的國境線上,共建成邊境農場58個,形成了縱深10-30千米的邊境農場帶,築起了屯墾成邊的國防屏障。此外,兵團在軍事上與人民解放軍建立軍民聯防,每個邊境團場指定1到2個連隊進行實地演練,互通情報,互相配合。邊境農場在中蘇關系緊張的年代裏,發揮了重要的安全警戒作用,爲人民解放軍提供了及時的信息和後勤支援。邊境農場既搞生産,又做地方工作,也搞武裝,擔負邊防任務,形成了一條戰鬥與生産相結合的邊境警戒線,成爲兵團人鞏固邊防的銅牆鐵壁。

對此,毛主席稱贊道:“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有了情況能打仗,我看很有希望。”

但是,在“特殊曆史時期”,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兵團經濟一度下滑,生産形勢很不樂觀,成了“包袱”,經濟實力不好,再強的武裝能力也是枉然,最終導致被撤銷。

撤銷後的兵團被改成新疆農墾總局體制,由于關系理不清,導致經濟發展上仍然沒有多大起色,連年虧損。

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國內和國際形勢又發生了變化,在國內,國家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以經濟建設爲主,國際上,前蘇聯又入侵阿富汗,造成新疆周邊局勢更加複雜,而新疆農墾總局的體量又完全不能勝任新疆兵團作用的發揮。

在此情況下,新疆兵團的恢複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王震副主席的一再提議和建議下,小平同志親臨新疆兵團進行調研。

最終于80年代初兵團在鄧小平、王震等中央領導的關懷下恢複建制。

兵團恢複原建制後,根據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精神,在農牧團場全面推行了“以興辦職工家庭農場爲主體、興辦職工開發性家庭農場和發展職工庭院經濟爲兩翼”的“一主兩翼”爲主要內容的多種形式的承包經濟責任,以及在兵團所屬企業中全面推行了所有權與經營權適當分離的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理順了兵團國營農場職工與企業、企業與國家在生産和分配方面的基本關系。

兵團恢複建制是中國屯墾戍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恢複建制後,兵團仍是黨、政、軍、企于一體的屯墾戍邊組織,在西北邊疆發揮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的作用,經濟體制改革成爲兵團發揮各項作用的引擎。

根據有關農墾經濟體制改革的精神和借鑒農村改革的經驗,兵團進行了責任制改革,首先在農牧團場全面推行了以興辦職工家庭農場爲主要內容的多種形式的承包經濟責任制。

這項改革改變了多年來全民所有制一統天下、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方式,使生産資料和生産者相結合,報酬和勞動成果直接挂鈎,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職工的生産積極性,促進了農場勞動生産力的迅速提高。

改革中所形成的庭院經濟模式被農業部和自治區黨委肯定爲“改革中的成功創造”,兵團的模範作用在全國得到了肯定和學習。

深化責任制改革,推進企業承包成爲屯墾理論這一階段發展創新的途徑和目標。

20世紀80年代後期,根據國家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精神,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理論的指導下,兵團以進一步理順企業與國家的關系、充分調動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爲第二步責任制改革的目標,在所屬工交建商企業中全面推行了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

改革賦予屯墾成邊事業以第二次生命,大大解放了兵團的生産力,使兵團的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職能作用進一步提升。

兵團經濟的快速發展無疑爲提高戍邊能力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有效保障了國家西北邊境安全,穩定了因蘇聯入侵阿富汗所帶來的邊境動蕩局面,爲順利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前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所造成的西北邊疆局勢緊張和兵團在“文革”期間撤銷後經濟連年虧損,成爲兵團恢複兵團的重要原因。

推薦閱讀:

13 阅读:578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