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的第一政委是羅帥,那第二政委又是誰?資曆屬于開國大將級別

追夢的年 2024-02-24 22:19:21

羅榮桓是人民軍隊的政工幹部代表,解放戰爭時期曾擔任過第四野戰軍政委,爲新中國的建立做出卓越貢獻,1955年他憑借一路以來的功勞被授予元帥軍銜。

不過在四野軍史上,擔任過政委職務的可不僅僅只有羅帥一人。還有個第二政委同樣貢獻突出,只是由于太過低調,以至于常常被人忽視。

其實這第二政委的地位和能力也都不一般,如果參與了授銜,有機會能評大將,只是由于建國初期他早早離開軍隊,以至于錯過佩戴將星的機會。

他的名字叫鄧子恢,也是土地革命時期留守閩西的“三巨頭”之一。

鄧子恢1896年出生于福建龍岩,他在閩西的革命曆史上至關重要,1928年3月,他參與領導龍岩後田暴動,創建閩西第一支農民遊擊隊,在當地灑下了革命的種子。

此後他一直積極紮根于閩西,曆任閩西特委書記、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閩西根據地紅12軍政委等職。

他對家鄉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只是在1930年,由于反對“立三路線”,鄧子恢遭到免職,人也被安排到別的地區或機關工作。

直到中央主力長征後,留守蘇區的他才得以重回閩西,與張鼎丞、譚震林等人一起領導艱苦的遊擊戰爭。

在很多人印象中,長征是最爲艱苦的,但就幸存人員的比例而言,留守部隊還要更加艱苦,十不存一啊。

幸運的是,鄧子恢他們挺過來了,還保存了一部分火種。在國共合作後,他們下山接受改編,所部成爲新四軍的重要組成力量。

此後的抗戰生涯,鄧子恢擔任過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四師政委、淮北區黨委書記兼淮北軍區政委等職。

這一階段,他有多次是與粟裕在同一級別的,也有一些時期是粟裕的上級,像遊擊隊改編不久,粟裕擔任過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此時的鄧子恢是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兼民運部長。

後來鄧子恢成爲新四軍政治部主任時,粟裕是麾下第一師師長。這個比較,能看出鄧子恢地位之高。

解放戰爭初期,鄧子恢同樣不遜色于粟裕,當時中央相繼成立了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

鄧子恢是分局書記兼軍區政委,沒在野戰軍任職;粟裕則是分局常委、軍區副司令員(首任司令員是張鼎丞)、野戰軍司令員。

按照黨指揮槍的原則,鄧子恢這個分局書記屬于華中的一把手,粟裕算他麾下的將領。

只是後來在國民黨的瘋狂進攻下,華中根據地生存環境堪憂,中央便讓華中分局和山東分局合並爲華東局,鄧子恢出任華東局副書記。

他本身就以地方行政工作爲主,此後離一線軍隊更遠,主要負責華東的土改、工業、財政、後勤等。

華東屬于解放戰爭的主要戰場,華野能有源源不斷的炮彈,這背後就有鄧子恢的貢獻。

他幫忙跟東北地區牽頭,讓炮彈從海路運到山東,保障了野戰軍作戰所需,所以鄧子恢雖不在一線,一線能勝利也跟他有關啊!

從上述這些經曆來看,鄧子恢並非四野系統的人,爲何後來能成爲四野第二政委呢?這就跟羅榮桓的身體有關了。

1949年平津戰役後,東北野戰軍穩定的“林羅劉”指揮班子發生變動,劉參謀長到一線兵團去帶兵,離開了野司;羅政委的健康問題,使得他無法再隨軍南下。

早在1945年,羅榮桓就已確診患癌,只是由于戰事吃緊他長期強忍著疼痛工作。待平津戰役一打完,局勢基本明朗,中央就決定讓他休息,改由鄧子恢去主持四野政工工作。

1949年5月,鄧子恢正式走馬上任,出任四野第二政委,實際負責野戰軍內部的政工工作,爲全國解放立下汗馬功勞。

當時開國大將譚政是四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也屬于鄧子恢的下級,所以綜合各個時期來看,鄧子恢要是參與授銜,大概率也能成爲大將。

奈何當戰爭任務不再那麽重時,鄧子恢就轉而主持中南行政區的整體工作,慢慢脫離軍旅,所以跟軍銜無緣。

不過,他在黨內的地位一直非常高,像著名的“五馬進京”,其中有一個就是鄧子恢。

後來他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副國級領導人,在職務上也不遜于開國大將,這是組織對他的莫大認可啊!

0 阅读: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