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供不應求,Ray-BanMeta做對了什麽

科技陀螺轉不停 2024-04-27 07:59:57

文/VR陀螺 萬裏

去年以來,消費電子市場上出現了三款頗具代表性的AI新品:智能眼鏡形態的Ray-Ban Meta、可穿戴投影設備Humane Ai Pin以及今年CES期間亮相的掌機形態的Rabbit R1。

對比來看可以發現、近期Ai Pin在體驗方面已經“翻車”,Rabbit R1被質疑與AI手機趨同,熱度逐漸變淡。相反,Ray-Ban Meta無論是在銷量以及反饋方面相較于前兩者都要優秀得多,Meta團隊稱已經提高眼鏡的生産計劃,並于本月爲眼鏡全面開放多模態AI能力。

在眼鏡發展之路上,Ray-Ban Meta究竟做對了什麽?對于國內一衆AR廠商而言,它又有何借鑒意義?

AI“三巨頭”,圖源:VR陀螺

舍棄屏幕功能在前代基礎之上進一步打磨

Ray-Ban Meta發布于去年9月,當時它與Quest 3一同亮相,産品起售價299美元,與上一代保持一致,鏡片可以定制,鏡片起售價17美元起步。

Ray-Ban Meta可以視爲Meta與雷朋合作打造的Ray-Ban Stories(發布于2021年)的常規升級款,兩者均沒有配備光學屏幕,內置了定向揚聲器、麥克風、攝像頭等組件,可用于FPV拍攝/視頻錄制、通話、聽音樂等。

雖然兩者功能大同小異,不過根據市場反饋來看,第二代産品顯然要成功得多。

去年華爾街日報透露,初代産品Ray-Ban Stories從2021年9月—2023年2月累計售出30萬副,預計它的生命周期銷量爲39.4萬副,略低于47.8萬副的內部目標。而更爲慘淡的是産品的活躍度,截至2023年2月,設備月活只有2.7萬,不足10%。

而對于Ray-Ban Meta而言,早些時候,紮克伯格在財報會議中指出,這款眼鏡在“銷量和參與度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開局”;近日,Meta博客指出,“眼鏡的銷售速度比我們的生産速度還要快”,團隊正著手于推出更多新款式;此外,也有消息稱,Ray-Ban Meta去年Q4季度出貨量已經超過30萬副。

Ray-Ban Meta,圖源:Meta

用戶對于初代眼鏡産品的批評主要集中在電池壽命、音頻質量、語音命令以及媒體傳輸等方面,而Ray-Ban Meta在這些地方均進行了相應的改進:

續航方面,眼鏡配備了新的高通AR1處理器,單次連續使用時長可達4小時,配合充電盒可達到36小時;

改進音頻體驗,新的揚聲器具有更大音量以及更強低音效果,此外,眼鏡配備5麥克風陣列,(初代爲三陣列)有效提升了語音交互體驗,甚至能錄制空間音頻;

攝像頭像素提升至1200萬,新增拍攝物理按鍵,拍照視頻表現均有所提升,並支持在眼鏡端進行Instagram和Facebook直播;

産品進一步降低重量(約49g)以及提升了佩戴舒適度,並支持IPX4防水等級。

Ray-Ban Meta成爲了紮克伯格出遊的高頻裝備,圖源:Instagram

從亞馬遜平台的反饋來看,Ray-Ban Meta某款商品鏈接收獲了4.4分(5分制)的評價,其中5星好評率達到72%,好評率高于絕大多數“智能眼鏡”品類下的同類型商品。

而在這些好評當中,用戶的核心場景主要包括:第一人稱視角拍攝(這在做飯、旅遊等場景下會比較實用)、聽音樂(有人將其當成了AirPods的替代品)、手機通知播報等。

圖源:亞馬遜

這背後其實可以表明目前以Ray-Ban Meta爲代表的智能眼鏡産品定義並沒有太大問題,因而用戶活躍度問題則可以基于硬件叠代而得到進一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早些時候,Meta內容生態系統總監Chris Pruett也曾表示,Quest 3設備的用戶活躍度以及留存率也要高于以往的頭顯産品,這同樣得益于産品的持續叠代以及改進。

AI將作爲Ray-Ban Meta新的體驗壁壘

相較于初代産品,Ray-Ban Meta除升級影像和佩戴體驗外,其實還有一項重磅功能更新:Meta AI。

Meta AI是一個多模態人工智能,最早亮相于去年Meta Connect大會,當時Meta計劃逐步將其引入到Facebook、Instagram、Quest 3以及Ray-Ban Meta等軟硬件産品矩陣當中。對于Ray-Ban Meta而言,Meta AI于去年12月在美國地區啓動了搶先體驗,並于本月正式面向美國和加拿大用戶推出。

眼鏡用戶可以通過“Hey Meta”指令喚起AI,除了用于詢問天氣、制定鬧鍾、對話交流外,用戶還能通過“Hey Meta,look And......”指令調用攝像頭以實現更多視覺化的操作,如你可以將眼鏡攝像頭對准冰箱,然後詢問AI裏面的食材可以用于做什麽菜、識別眼前的建築、詢問花園中某種植物所需的澆水量等。

Ray-Ban Meta發布會展示的AI場景,圖源:Meta

此外,Meta AI具備一定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如果用戶對于生成的內容不滿意,還可以進一步增加限定詞以提升准確率。

紮克伯格度假時測試眼鏡的AI功能,圖源:Instagram

其他方面,Meta AI支持翻譯功能,目前AI支持英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法語、德語五種語言。由于眼鏡的AI能力需要基于雲端實現,因而需要預留一定的響應時間,不過在可接受範圍。不僅如此,用戶在眼鏡端的AI聊天內容還可以通過配套的手機APP《Meta View》進行回看。

如果對比來看,可以發現Ray-Ban Meta與Ai Pin不乏相似之處,兩款都是可穿戴式設備,雙方都押寶于AI,並且積極打造多模態AI體驗。此外,兩款産品都並不側重于顯示,前者沒有屏幕,後者則使用簡單的投影代替。不過,從用戶口碑來看,兩款産品則具有明顯差異,我覺得可以歸結爲以下幾方面因素:

圖源:網絡

一方面,Ray-Ban Meta是眼鏡形態,而Ai Pin是胸章形態,前者易用性會更高,並且在拍照等場景下體驗會更好。此外,Ray-Ban Meta目前仍將拍照、音樂等基礎功能作爲核心體驗,並且功能已經打磨得相對不錯,相比之下Ai Pin在續航、發熱、系統穩定性、拍照等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

對于AI功能而言,我們參照各大媒體評測就能發現無論是Ray-Ban Meta或者Ai Pin,它們在這方面都遠算不上完美,“AI翻車”事件更是頻頻傳出。不過Ray-Ban Meta十分聰明地將AI作爲一項測試版功能更新,而Ai Pin則將AI作爲了宣傳重點,這就導致它極大提高了用戶預期,這也是導致Ai Pin出現諸多惡評的重要原因所在。

目前陀螺君暫時沒辦法比較兩者的AI能力,不過從投入力度來看,Ray-Ban Meta的上限應該會高于Ai Pin。近日Meta已經發布了基于最新開源大語言模型Llama 3的Meta AI,部分性能甚至已經超過GPT-4。

此外,Meta團隊還在爲AR/智能眼鏡構建更多種類的AI能力,如上個月其公布了一種用于3D環境理解的訓練方法:SceneScript,它可以使用端到端機器學習直接推斷房間等幾何形狀,當其應用于眼鏡中將能使設備獲得更多環境理解能力,如測量桌子的長度等。此外,Meta還在訓練LLM使之在眼鏡端能夠輸出更簡短而准確的回複,這有利于改善用戶體驗。

先眼鏡後AR,下一步疊加顯示

目前Meta Reality Labs正在致力于推進頭顯與AR眼鏡兩條産品線,其中由于AR眼鏡技術難度更高,短期內推出能夠同時滿足“光學、佩戴、續航”三大需求的消費級産品顯然難度過大,因而Meta退而求其次選擇了與眼鏡廠商雷朋合作開發智能眼鏡産品,以試探市場的反應。在這個過程中,Meta團隊提供軟件和技術支持,而雷朋團隊則負責設計和銷售。

2021年所發布的Ray-Ban Stories是雙方合作打造的首款産品,産品立項之初團隊曾定下了三大准則:兼顧外形與功能、提供第一人稱視角、讓用戶停留在當下,即更加側重于眼鏡的時尚與佩戴這一屬性。

初代産品,圖源:Meta

智能眼鏡以外,Meta帶有屏幕方案的眼鏡産品也已經在規劃中,有消息稱今年Meta將展示一款代號爲Orion的AR眼鏡原型,該産品或采用Micro-LED+碳化硅光波導方案,不過並不對外發售。

而下一款消費級AR眼鏡産品(同樣是Ray-Ban合作款)則有望在明年推出,它配備了顯示屏幕,並會進一步引入肌電手環作爲交互。屏幕的引入將能進一步拓寬眼鏡産品的功能邊界,它除了能夠接收視覺信息外,還能進一步增強AI助手的能力。

紮克伯格展示AR眼鏡原型,圖源:Threads

Meta初代智能眼鏡配備了雙攝像頭,最初旨在實現空間視頻拍攝,但由于完成度問題功能被砍,第二代産品轉爲了單攝,不排除下一代産品會回歸雙攝方案。

其他方面,有調研機構稱,下一代智能眼鏡産品或將配備LCoS+陣列光波導方案,隨著屏幕的加入,299美元的售價也可能會成爲過去式。

圖源:Meta

從Ray-Ban Meta看當前AR眼鏡發展的兩條路徑

早些時候,AAC AR産品經理曹皓然曾提到,智能眼鏡(市場上也有人稱之爲音頻眼鏡)在麥克風方案、揚聲器方案上都與AR眼鏡有高度重合,雙方的一大核心區別其實在于有沒有配備顯示屏幕。這意味著兩種産品形態具有一定相通性,過渡起來並不會十分複雜。

不過,基于市場現有産品來看,目前似乎除了Meta以外,智能眼鏡廠商與AR眼鏡廠商表現得泾渭分明,雙方安于一隅,並不會輕易考慮另一種形態。基于此,其實衍生出了另外一個問題:企業究竟應該從智能眼鏡做起,又或者是直接發展AR眼鏡?(下文特指信息提示類AR眼鏡)

來源:VR陀螺

Meta無疑選擇了前者:先發展智能眼鏡産品,隨後疊加AR顯示。由于智能眼鏡舍棄了屏幕,功能不可避免會相對單薄,不過它的好處在于産品形態方面能實現更好的控制,盡量趨近于普通的眼鏡/墨鏡。

基于這一前提下,華爲、Meta進一步與GENTLE MONSTER、雷朋眼鏡廠商合作,通過將智能眼鏡與普通眼鏡做錨定,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戶的教育成本並吸引用戶買單。

目前我們已經可以很清楚看到未來AR眼鏡將出現的兩項獨一無二的增量功能更新,一是AI的落地,二是屏幕的加入。顯示功能自然十分重要,但現階段離開了它其實也並非難以忍受的缺陷。

Meta早些時候也在其博客文章中直言:得益于過去 18 個月人工智能模型的快速突破,我們現在認爲,我們在全面 AR 眼鏡之路上所擁有的智能眼鏡將具有更廣泛的吸引力,並且比我們之前想象的更有用——即使沒有顯示器。

總而言之,Meta認爲AI在眼鏡設備的成熟以及落地速度可能會高于顯示,智能眼鏡的價值也會因爲AI的出現進一步被放大。

華爲初代智能眼鏡,圖源:網絡

實際上,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廠商看到了“智能眼鏡”類産品的價值並加大了投入,據Bloomberg透露,蘋果正在積極探索包括智能指環、智能眼鏡在內的可穿戴式設備,它的智能眼鏡或與Ray-Ban Meta類似,通過標配揚聲器、攝像頭等以滿足用戶對于聽音樂、輕量化拍攝以及AI助理的需求。

而上個月,米家商城上線了MIJIA智能音頻眼鏡悅享版,産品只保留了聽音樂、通話等核心功能,並將重量控制在了37.7g,目前産品衆籌銷量已經突破了10000台。

圖源:小米商城

從一些出貨量數據來看,去年智能眼鏡的出貨量已經接近百萬級,而AR眼鏡全年銷量約50萬(一體式AR眼鏡産品占比並不高),智能眼鏡出貨量要明顯高于帶屏幕的産品。爲什麽帶顯示、功能更多的AR眼鏡銷量反而不及智能眼鏡?

圖源:AAC瑞聲科技

毋庸置疑的是,智能眼鏡加上顯示,能拓展更多維度,讓信息顯示更直觀便捷,而現階段探索的很多場景,如信息提示、導航、翻譯、提詞等等,在筆者看來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場景,只是直到現在,大部分企業的技術重心都在解決硬件層存在的問題,如顯示部分的屏幕、分辨率、視場角、光效、eyebox、均勻性、彩虹紋,以及産品結構、ID、續航、體積、重量等。

而經過這些年努力,在硬件層已經實現了較大的突破,雙目顯示一體機能實現40g左右的重量,並且續航時間也基本可滿足日常使用(非長時間連續使用),在所有人全力推進硬件發展的同時,軟件端顯然還有諸多可改進之處。

硬件只是基礎,真正能體現AR眼鏡價值的恰恰是軟件層。如翻譯場景,在收音、識別、准確率、實時性以及大段連續翻譯上並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信息提示場景下,信息提示的形式,提示內容的選擇等等;AI方面,能聯動的APP豐富性,以及自然語言指令等。深究細節,實際上那個場景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基于陀螺君對于身邊AR眼鏡用戶的觀察,他們對于眼鏡屏幕的使用頻次其實並不高,核心應用場景還是聚焦于智能眼鏡聽音樂、通話、接收手機消息通知等方面。

因而回顧Ray-Ban Meta這款産品以及Meta對于未來AR硬件的規劃,我們可以發現,從智能眼鏡切入、完善現有體驗再拓展顯示能力,其實也不失爲一個優秀的借鑒思路。

0 阅读:52

科技陀螺轉不停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