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爲什麽不能挖掘?除了地宮水銀,還有什麽原因?

笑語春秋 2024-04-17 10:10:27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的修建始于秦始皇即位之初,曆經三十多年,直到秦二世時才完成。這期間,投入的人力高達70多萬,足見工程之浩大。園陵內部設計精巧,機關密布,而且水銀模擬了百川江河大海的景象,這些水銀通過機關相互連接,形成了流動的效果。

陵墓頂部描繪了天文星象,底部則展現了地理布局。工匠們穿過了三層地下水,用銅封鎖了椁室,並將各種宮殿、官員的雕像以及珍奇異獸等寶藏安置其中。爲了確保陵墓的安全,工匠們還設計機關箭矢和人魚燭。如果強行挖掘秦始皇陵,不僅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還會對曆史文物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

1976年,我國曾挖掘過是陝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這是迄今爲止挖掘過的最大面積的墓葬,總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整整挖掘了10年,直到1986年才清理完成。

而秦陵的是面積是56.25萬平方米,深35米,其面積之大相當于78個故宮,與一個縣城城區相當。更令人震驚的是,已經探測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個。考慮到秦陵的體積是陝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的150倍,我們可以想象挖掘秦陵的周期之長和難度之大。

早在1956年,我國曾嘗試挖掘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當時,專家們滿懷期待地認爲這裏會出土大量關于明史的珍貴文物,對研究明史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限,許多文物在挖掘過程中受損。加上特殊曆史背景的影響,這些文物還遭遇了二次破壞,最終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數量寥寥無幾。

鑒于此次的教訓,國家文物局後來規定,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除此之外,目前我們在挖掘和考古技術方面,確實還未能滿足挖掘秦始皇陵這種超大型陵墓的要求。以兵馬俑爲例,它們在剛出土時色彩斑斓、栩栩如生,但一旦接觸到空氣,幾分鍾內就會被氧化,導致表面顔色迅速脫落。受限于當時的工藝技術,考古人員對此也無能爲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受損害。

古墓中的文物非常脆弱,挖掘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空氣、水分、溫度等因素的影響而損壞。因此,需要使用專門的文物保護技術來減緩文物的降解速度,如在挖掘過程中使用惰性氣體防止氧化、控制溫度和濕度等。

在啓動挖掘工作之前,首先要采用一系列無損探測技術,如地面穿透雷達、地下電磁探測和激光掃描等,目的是精確掌握地下的結構和文物的分布情況。

爲了進入墓室和搬運文物,還需要精確控制的爆破、鑽探等工程技術支持。

挖掘過程中,不僅要保護好文物,還需要精確定位、分層挖掘、詳細記錄每一件出土文物的原始位置和周圍環境,同時對挖掘過程中産生的大量的數據,包括文物的形態、材質等信息,進行高效的數據收集、管理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後續的研究和複原工作。

同時,陵墓所在的地質、地層和水文條件也會影響挖掘工作,比如地下水位的控制、土層的穩定性等,這些都需要專業的地質和水文調查與處理。

盡管目前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尚不能進行,但考古工作者們並未停止對這座陵墓的探索。他們持續利用無損遙感勘探技術對封土和地宮進行詳細的勘測。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相信有一天,在不破壞秦陵封土的前提下,我們能夠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准確獲知秦始皇陵地宮內的詳細情況,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1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