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大融合”發展!山東將實施文物主題遊徑工程

新黃河 2024-03-21 18:20:17

3月21日,山東全省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座談會在濟南召開。新黃河記者在會上獲悉,近年來,山東大力推進守正創新,“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持續升溫。接下來,山東將著力構建“大保護”體系、樹立“大考古”理念、推動“大融合”發展、塑造“大傳播”格局,讓文化遺産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回顧過去,山東著力織密系統保護一張網,文物保護條例、非遺條例修訂積極推進,齊長城保護條例等頒布實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正式啓動。“三孔”、泰山、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成效顯著。在全國首創設置2600余個文物保護公益性崗位,實現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全覆蓋。數以萬計館藏珍貴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搶救修複。全省普查登記非遺資源120余萬項,認定非遺項目2萬余項、傳承人近1.5萬名,建立起四級非遺名錄體系。

海岱考古亮點頻現。近年來,山東著眼講清楚海岱地區對中華文明演進的貢獻,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山東課題研究。沂水跋山遺址發現距今10萬年、全世界最早的象牙鏟;趙家徐姚遺址出土中國北方地區最早的陶器;焦家遺址發現目前黃河下遊最早的史前城址;稷下學宮遺址基本得到確認。山東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6項、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4項。

利用活化持續創新。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全省796家博物館年均舉辦展覽和教育活動2.1萬場,接待觀衆超8000萬人次,博物館六項主要指標均居全國第一。一大批遺址遺迹、文博場館、古鎮古村納入旅遊線路,“紅色文化主題月”成爲全國亮點,城子崖研學項目入選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十佳案例。山東連續舉辦7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建成1900余座非遺工坊。

下一步,山東將聚焦“四大”,一是構建“大保護”體系,統籌文物與非遺,堅持法治保障、隊伍建設、資金支持三管齊下,完善黨政主體、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文化遺産工作格局。二是樹立“大考古”理念,自覺把山東考古置于全國考古大局考量,實施一批重點考古研究項目,爲回答好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問題提供山東答案。三是推動“大融合”發展,實施“文潤海岱 遊讀齊魯”文物主題遊徑工程,推進非遺活態傳承,讓文化遺産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四是塑造“大傳播”格局,加強“一帶一路”文化遺産交流合作,推出更多有內涵、有品質的紀錄片,提升山東文化遺産傳播力、影響力。

記者:石曉丹 編輯:曹夢佳 校對:劉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