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李白自歎不如的一首詩,起筆就是名句,末尾兩句更顯實力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4-26 18:00:26

本文爲《百位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紀錄欄目

01.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hào)是何時寫下這首《黃鶴樓》的,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從李白爲之“擱筆”來推斷,當作于公元728年前後。

此時的崔颢20出頭,已經進士及第,因沒有得到重用,隨後遊曆天下20余載。

公元724年,李白仗劍出蜀,在揚州流連了一年多,揮金30萬。隨後李白來到了安陸,並與孟浩然相會于江夏,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江夏行》,這期間李白首登黃鶴樓,而他後兩次登黃鶴樓的時間就比較晚了。

黃鶴樓坐標武昌,唐代爲鄂州,屬江夏江南西道。

公元223年,孫權修築夏口城,在西南角黃鹄矶建軍事樓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黃鶴樓,與嶽陽樓、滕王閣並稱 “江南三大名樓”,是“武漢十大景”之首、“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也是“十大曆史文化名樓”,因此世稱:天下江山第一樓。

崔颢在此題詩後,黃鶴樓聲名更振,自古有“天下絕景”之譽,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因此黃鶴樓也有“崔氏樓”之名。

李白對黃鶴樓的喜愛,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之所以李白會這麽青睐黃鶴樓,是因爲黃鶴樓有神話傳說,曾有仙人在此乘鶴飛升。而李白信道教,出翰林後曾登紫極宮,授道箓。

尋仙問道是李白的精神寄托,或者從賀知章稱他爲“谪仙人”後,他就更認爲自己他日也能乘鶴而去,所以臨終絕筆還在寫:馀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左袂。

遺憾的是,崔颢早有詩題在上面,這也成了李白一生的遺憾。

據不完全統計,黃鶴及“黃鶴樓”在李白的詩中,出現過20多次: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欲逐黃鶴飛,相呼向蓬阙。

李白爲崔颢這首詩“擱筆”,一度成爲曆史文化談資,後人更是在黃鶴樓東側建“擱筆亭”,以志其事,重檐複道,成爲燕遊之所。

當時,李白還寫了一首打油詩: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

公元758年,已經58歲的李白因“永王璘案”入獄,流放夜郎,次年遇到大赦,李白回程首先去的地方就是金陵,並登鳳凰台,仿照崔颢的詩寫下了: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因此,李白也算了了無法在黃鶴樓題詩的遺憾。值得一說的是,崔颢這首《黃鶴樓》是李白一生中唯一自歎不如的詩,可史書中關于崔颢的記載實在太少,僅錄:唐代詩人,有文無行,終司勳員外郎……

爲何無行?

筆者經過翻閱資料,相互比對,寥寥找出關于崔颢的一些生平事迹,簡單概括爲:好酒、好賭、好色……

總之,風評很不好,下面我們就深入了解一下崔颢這個人,以及他的詩。

02.

崔颢,出身唐代頂級門閥士族“博陵崔氏”,僅在唐代就出過16位宰相,時至中晚唐,天下人公推崔氏爲“士族之冠”。

在這樣的家族中長大,崔颢難免會有些“公子哥”的習氣,甚至“纨绔”。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崔颢登進士第,得官太仆寺丞。可他這個人多少是有點“不務正業”,就連寫詩也很浮豔,尤其好女色。

“娶妻唯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崔颢選擇妻子,一定要挑最美的,這也不過分。過分的是,膩了以後他就休掉,然後再娶、再休,如此往複。

有一天,北海太守李邕邀請他到府中做客,並備下了美酒佳肴,席間還有許多名士作陪。可崔颢卻寫了一首《王家少婦》贈李邕: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最少,複倚婿爲郎。

舞愛前谿綠,歌憐子夜長。閑來鬥百草,度日不成妝。

李邕是盛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一時有“文士之冠”美譽,他見崔颢如此輕浮,當席拂袖而去。

因爲在官場不受歡迎,崔颢後來就開始遊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到過塞外,所以他筆下也有很多邊塞詩。

少年負膽氣,好勇複知機。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

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錯落金鎖甲,蒙茸貂鼠衣。

還家且行獵,弓矢速如飛。地迥鷹犬疾,草深狐兔肥。

腰間帶兩绶,轉眄生光輝。顧謂今日戰,何如隨建威?

這首《古遊俠呈軍中諸將》就是他對自己人生夢想的抒懷,更是他想象中的浪漫。由此可見,崔颢除了好色,也並非一無是處,貪酒好賭是唐代詩人的共性,不然就不會有“飲中八仙”。

尤其是在寫詩方面,崔颢確實才華橫溢,我們都知道,王翰和王之渙憑借一首《涼州詞》,就足以在大唐詩壇立足。

而崔颢筆下卻有《遼西作》《送單于裴都護赴西河》《霍將軍》《題潼關樓》《渭城少年行》等諸多佳作,更不用說還有《黃鶴樓》。

03.

天寶九載,公元750年,崔颢被召回京,任監察禦史,後轉官司勳員外郎。

此時的崔颢,已經進入到人生暮年,沒有了少年時的銳氣,更沒有了青年時的浮誇,所以可以安安穩穩當官。

公元754年,崔颢卒于汴州,終年51歲。

《河嶽英靈集》曾這樣評價崔颢:颢年少爲詩,名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其詩可與鮑昭並驅也。

縱觀崔颢這一生,因身出名門裘馬輕狂,玩味于世,中年浪迹天涯,活得潇灑自在,雖風評不佳,但憑借一首《黃鶴樓》仍可留名青史。

畢竟,這是連李白都服的詩。

有時候也很好理解,崔颢含著金鑰匙出生,家裏不缺錢,他自己對功名也沒什麽渴望,縱情聲色可能是他唯一能找到存在感的方式。

至于李白心心念念的黃鶴樓詩,他可能根本就沒放在心上,也不關心誰在黃鶴樓題過詩。

某種程度上而言,崔颢是個相對自我的人,所以能用半生去玩,晚年了才回朝繼續爲官。

相形之下,他要比李白、杜甫活得更加自由潇灑,生于盛世,死于盛世,也值了。

1 阅读: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