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張愛玲的《金鎖記》方才頓悟:所謂愛恨,不過是生活錘煉的毒

遇見小媛 2024-03-07 15:47:29

《金鎖記》讀了兩遍,從之前對曹七巧的無情感到唏噓,到後來對她的同情。

不只是讀者在閱讀體驗上有所改變,其實也能窺見曹七巧的一系列心理和生活上的變化。

說她物質拜金,但初到姜家時,連下人都看不起她,絲毫沒享受到婆家“家大業大”的尊重和富貴;

說她無情還冷血,但最初聽聞要嫁人,她還憧憬著能和姜季澤擦出火花,待希望破滅後,只能和患上“軟骨病”的二少結爲連理。

要我說,哪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外界環境加上個人意志,才會鑄就因果關系。

所有愛恨,不過就是生活錘煉的毒。

1.物欲與情欲

上學時,同學相處,有人做了什麽不合常理的事,另一個人就會說:

“你有毒吧?”

表示不理解,算是玩笑話。

但要是放在曹七巧的故事中來看,她原本是藥,後來生活加量,也就慢慢被錘煉成了毒。

後半生的曹七巧,視財如命。

曾經被她挑逗的姜季澤,剛問了她有關田産的事,她立馬就聽到了“打算盤珠子”的聲音,拒絕了這個男人的求好;

還有女兒長安讀書的錢,省了;後來不論是長安的青梅竹馬,還是相親對象,一律被七巧劃爲圖家産一列,女兒的婚事也黃了。

到了如此地步,說她沒有物欲,不可能。但要說一開始她就是這樣,倒也不是。

沒有被逼到無路可退,也不會劍走偏鋒。

要說,最開始比較貪的,還是她那哥嫂。想著把這個妹妹嫁到姜家,就能攀上一個有錢的親家,絲毫不顧妹夫有“缺陷”。

娘家這邊的親人只當七巧是提款機,婆家給七巧的定位也不過是:侍奉二少的保姆。

兩家人不能好心待她,想要和三少暧昧也被拒絕,自然而然情感需求就變得匮乏了。

那該怎麽辦呢?愛和錢,總要有一樣;沒有愛,那就選擇搞錢。

所以,後來我們看到的曹七巧,在分家風波中,力爭家産;誰上門拜訪,都想辦法打發走。

一切不幸,都有迹可循。

不是曹七巧原來就被金錢困住了,是她周圍的人、經曆的事,把她變成了無情的人。

簡言之,欲別太滿,物極必反。

2.普通心理和變態心理

一路上的家變,讓曹七巧的心理也有很大波動。

比如,最初她有正常的情欲和物欲,但後面,完全偏離普通人的軌道了。

拿她和姜季澤的互動來說,那時,碰上軟骨病的丈夫,她也許真的想找個自己愛的人,也就是風評不好姜季澤,填補情感上空白。

但不幸的是,她被拒絕了。

從這一刻,她的情感觀也許就逐漸扭曲了。

小說中對這一點的呈現,表現在對兒子長白的控制上。

有學者給出的心理學解釋是:母戀情結。

就是一種脫離理性的情感,把早年的愛而不得,投射到兒子身上。因爲,在七巧的後半生中,長白算是她眼中“完整”的男人。

因此,當她知道長白和姜季澤混在一起時,立馬就給他娶親了。

縱容是自己撮合的兒子、兒媳,但出于同性之間的敵意,她對兒媳極爲不滿,就像是在報複當年看低自己的婆婆一樣,就這麽讓“話語霸權”代際繼承了。

爲了“占有”兒子,七巧還會讓長白給她講夫妻房事,或者晚上把他留在自己房間,抽大煙。

結局呢?長白成了瘾君子,兩任兒媳都不忍欺壓自殺了。

想想,人的心理變動,真是受暗示太深了。

沒有人會願意成爲惡人,只是惡人會催生惡人。不論是那些欺壓過七巧的人,還是七巧本身,其實都不討好,也都沒善終。

所以總覺得,要相信科學不做“無神論者”,這是對的;但不影響我們還是要信因果的。

這個因果,不是唯心主義的,是客觀的。

也就是說,很多事情,其實在你開始做的那一刻,如果已經被外界判斷出好壞對錯,那麽,接下來圍繞這件事,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環環相扣的。

而結局,在一開始就注定了。

沒有突如其來的成功或失敗,一切都是選擇的結果。

大多事情,都是如此。

3.“自殺”與“虐殺”

曹七巧,在張愛玲的筆下孤獨地死去,她的子女長白和長安,也將在她的控制下“精神死亡”:

長白不敢再娶,長安估計也不會再嫁了。

我會把小說的結局,看做是開放式結局。

不過是所謂的“主角”離世了,但還有關七巧貪婪的親哥嫂,親子女,都還有接下來的人生。

書中的小說到此爲止,書外的人們也要繼續生活。

我之前在閱讀的時候,很喜歡看其他讀者的短評,因爲這樣就能看到每個人的深刻之處:你印象最深的,就是你所學到的。

因爲,即便是相同的點,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感悟。

看到有讀者說:“張愛玲,可真是太了解男人和人性了。”

就這一點,全然不是天賦,而是本來作爲一個作家,就要深入生命去創作。那麽多名篇,不可能每一篇都是自傳和自處生活的渲染。

張愛玲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別分作一欄來評論的話,那麽,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爲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是我甘心情願的。”

因爲她覺得出了蘇青,其她女作家的精神境界都沒達到“女性解放”的地步,無關才情。

如此,有學者評價,在《金鎖記》中,張愛玲就是在把曹七巧和蘇青無意識比較,光這一點,其實與她本人生活經曆,關系反而沒那麽大。

也就覺得,還是很認同那句話:

“作品與作家,還是得分開來看。”

就像虛構與現實,總是不能混爲一談的,頂多只能捕捉到一點影子。而這點影子,也只會在有光的地方,讓你看見。

若在暗處,還是只當欣賞就好。

0 阅读:4

遇見小媛

簡介:不一樣的城市,我將用文字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