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背上刺的這個字竟被讀錯幾百年,至今仍是,網友直呼:太意外

曆史星空回望 2024-04-03 15:36:50

嶽飛,這位名垂青史的抗金名將,他的英勇事迹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彪炳史冊。

尤其是他的一首《滿江紅》,更是將他那種“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壯志展現得淋漓盡致。

如今,當我們談及嶽飛,兩件事情肯定會被提及。第一個是壯懷激蕩的千古名篇《滿江湖》;第二個不得不提的是嶽母刺字的故事,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嶽飛背上被錯讀數百年的四個字——盡忠報國。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原本應該清晰明了的四個字,卻在曆史中,長期被誤讀爲“精忠報國”。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我們回到那個風雨如晦的屈辱年代——北宋末年。那時的中原大地,正遭受著金國的鐵蹄踐踏。

靖康二年,金軍攻破東京,擄走了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嫔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爲之一空。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中,北宋皇族和官員們所遭受的虐待,簡直令人發指。據《宋史》記載,當時被俘的皇室成員和官員們,被金人當作奴隸一般驅使,甚至有人被當衆淩辱、殺害。

其中,最爲人所知的便是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位皇帝的遭遇。他們被金人囚禁在寒冷的北方,被迫進行“牽羊禮”,過著屈辱不堪的生活。宋欽宗更是因爲不堪忍受屈辱,最終憂郁而死。

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嶽飛投軍抗金,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他英勇善戰,屢建奇功,成爲了抗金隊伍中的一面旗幟。

他率領的嶽家軍,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曾多次打敗金軍,收複北宋失地。嶽飛本人更是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成爲了抗金英雄的標杆。

據史書記載,嶽飛曾率領嶽家軍在郾城大破金軍精銳“鐵浮圖”和“拐子馬”,使金軍遭受多次大敗,爲宋軍贏得靖康之後的抗金信心。

此外,嶽飛還一舉收複了被金國占領的鄭州、洛陽等地,爲南宋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些生動的事例,都證明了嶽飛在抗金戰爭中的傑出貢獻和英勇形象。

然而,正是這樣一位抗金英雄,最終卻遭到了秦桧和宋高宗趙構的合謀陷害。秦桧作爲主和派的代表,一直對嶽飛主張“北伐、迎請二帝還朝”的立場心懷不滿。

而宋高宗趙構,因爲擔心嶽飛“北伐成功,迎請二帝還朝”後,自己的帝位會受到威脅,因此對嶽飛也心存芥蒂。于是,兩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下獄。

在獄中,一個令人痛心的小故事,嶽飛在獄中收到女兒孝娥和女婿張憲的書信及女婿的畫作後,百感交集,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以明志。

然而,這並不能改變他的悲劇的命運。最終,嶽飛在秦桧的主持下,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于風波亭,年僅三十九歲。

嶽飛一生,充滿傳奇。他不僅是抗金將領,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他背上嶽母刻的“盡忠報國”四個字,更是他一生信守的誓言和追求。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四個字在曆史演繹中,卻被誤讀爲“精忠報國”。事實上,嶽飛背上的字並非廣爲人知的“精忠報國”,而是“盡忠報國”。

這其中的“精”與“盡”雖都表達了忠誠之意,但正史記載卻明確指向了後者。《宋史·嶽飛傳》中清晰記載,嶽飛在被捕時曾撕開衣衫,露出背上深入肌膚的“盡忠報國”四大字。

這一曆史細節表明,嶽飛背上的字確實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那麽爲什麽會有一字之差的數百年誤讀呢?

這一誤讀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宋高宗。當時,嶽飛因軍功卓著,宋高宗禦賜“精忠嶽飛”四字制旗以賜之。

這一舉動,使得“精忠”二字廣爲流傳。而後來嶽飛之孫嶽珂在《鄂王行實編年》中提及此事,更使得“精忠嶽飛”成爲了固定搭配。

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盡忠報國”逐漸被“精忠報國”所取代。尤其是在清朝初年錢彩的《說嶽全傳》中,更是明確使用了“精忠報國”這四個字。

由于這部小說評傳精彩曲折,流傳甚廣,使得嶽母刺字的故事婦孺皆知,也讓錯讀的“精忠報國”深入人心。

直到如今,很多影視劇、評書、戲曲中仍然沿用“精忠報國”這一說法。然而,當我們仔細翻閱史書,就會發現“盡忠報國”才是嶽飛背上真正的四個字。這一發現,讓許多網友直呼“太意外了”。

其實,無論是“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它們都體現了嶽飛那種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與熱愛。

但是,作爲曆史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我們更應該尊重曆史事實,還原曆史的真相。鑒于此,如今在杭州嶽飛墓前,那四個如假包換的“盡忠報國”大字靜靜地矗立著,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每當我們站在這四個大字前,仿佛能感受到嶽飛那種堅貞不屈、忠誠報國的精神力量。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愛國史詩,他的事迹,就是一部激勵人心的英雄傳奇。

0 阅读: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