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引進海外女青年解決剩男問題?專家!“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姬鵬 2024-03-26 23:07:50

面對農村大齡男青年婚配難的問題,可以擺事實說,這是性別結構不均衡帶來的“惡果”,也可以陰陽怪氣地講,這屆男人不配這屆女人,還可以看不慣,拿彩禮、房子、車子這三件套出氣。可專家偏不這樣,竟然話茬一轉就冒出一句:“引進來,走出去”。大意是:開放國際婚姻,引進海外大量適齡女青年。

值得玩味兒的是,連所謂的國際婚姻對接國也點了出來。具體是俄羅斯、緬甸、柬埔寨、越南、朝鮮、巴基斯坦等。怎麽說呢?陣容還是很強大,可是然後呢?說到底,大齡剩男問題,真以爲只是國內的女性比國內的男性少3490萬的原因嗎?

如果不只是這樣的問題,難道國外的女性就更不看重彩禮、房子、車子這三件套?最關鍵是,不管是國內婚姻,還是國際婚姻,根本的問題不在于結婚本身,而在于結婚之後如何更好的生活下去。而搞清楚這個問題,或許才能更好的面對剩男問題。

畢竟,康德早就說過“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更准確地講是“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就這句話來講,但凡能稱得上是專家的人,估計都也知道是什麽意思。所以只想說,專家分析原因,也都還聽得過去,但要是加上最後的建議“開放國際婚姻,引進海外大量適齡女青年”,著實有些不著調。

這就好比同樣是喝水,專家非說碗的效率更高,于是就不打算改進勺子,甚至假裝看不見杯子,于是就說從今以後,只生産碗就夠了,把勺子和杯子都扔掉吧!這樣的道理放到剩男問題上,其實就是逃避背後的真正原因。畢竟我們都知道,剩男問題背後其實存在的是不婚問題,而不是簡單的算術問題“男比女多”。

也就是說,農村大齡男青年婚配難其實還對應著城市大齡女青年婚配難。在這個問題上,各種論斷看起來都有道理,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種現象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因爲縱觀全世界來看,結婚率低、生育率低是全球性的特征,不是極個別國家的現象。

而且普遍來看,經濟發展(長期來看)越是好的國家,這種趨勢越明顯。對此可能不少人有異議,經濟發展好還不願意結婚,不願意生育,你這是忽悠誰呢?這裏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經濟發展好在起初階段確實會促進婚育,但是到達一定臨界點(經濟的、文化的)時,也會導致人們重新審視婚育。

因爲,作爲個體來講,對于自身境遇的判斷是跟社會環境完全相關的。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只是時代的人,換個時代生活可能又是不一樣的人生。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看不慣父母身上時代的印記,可真要是我們從父母那個時代走過,我們也可能就是他(她)們。因爲能超越時代的人實在太少了。

所以無論對于大齡剩男問題,還是對于大齡剩女問題,都不能簡單歸結成算術問題,更不能粗暴的認爲“外國媳婦更好娶”,而是要看到具體個人的困境。他(她)們爲什麽不結婚。是不想嗎?還是不敢想?起碼得問清楚,搞清楚吧?

另外,很多時代的難題注定是需要時代自身去解決,並不是一個生猛的建議和計劃就能達到“進去飼料出來火腿”的效果。而且很多時候,有些問題是暫時難以解決的,因爲婚姻問題不是簡單的彩禮、房子、車子就可以概述的,更不是“引進來,走出去”就可以改變的,而是需要多方位、全鏈路的進行打通促進,用專家們最愛說的話就是:“咱得多措並舉嘛!”

而且,我們前面也說了。既然康德所謂的“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已經被奉爲真理或公理,那麽對于“開放國際婚姻,引進海外大量適齡女青年”這種話,專家難道不該臉紅嗎?說句不好聽的,車厘子可以進口,榴蓮可以進口,海外的女青年難道也明碼標價了?這都是些什麽惡臭邏輯。

所以,真不怪大家強調“專家不要建議”,而是有些專家嘴裏沒有好邏輯。坦白講,手裏拿著大喇叭,腦子裏擁有高學識,可嘴裏咋就不能說點接地氣的話呢?哪怕不想談論房價的原因,擔憂屁股坐歪了,談論一下個體原子化也可以說得過去嘛,爲何非要把婚配問題硬往國際化上扯呢?所以就想問一句:專家,你到底咋想的?

0 阅读:53

姬鵬

簡介:書生之見,看事件背後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