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座、團座真的爛大街?別被電視劇騙了,國軍稱呼長官只有兩種

榮軒談曆史 2024-04-30 07:48:41

【本文內容均基于權威曆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引用來源】

開始今天的“辟謠”前,咱們先來回顧一下經典電視劇《亮劍》中的一些橋段,整個劇中,關于對“男二號”——晉綏軍三五八團團長楚雲飛的稱呼,是不是在劇中出現了無數回的“團座”乃至于後來的“師座”?

面對這種習以爲常的稱呼,大家是否覺得這就是真實的曆史?非也!別被現代電視劇給“騙”了!筆者遍查近代史料,從北洋軍閥時期起,乃至于新中國成立前,國民政府和軍隊內部、自始至終就從沒有出現過類似于“軍座”、“團座”、“局座”、“ 師座”等稱呼。

這些稱呼,基本上都是後來影視作品的臆造!

最爲功勳卓著的“臆造”

探討來源之前,咱們先得爲這個舊時代遺留的“尊稱文化”正個名!雖然是臆造,但現如今能配得上“某座”的人物,在筆者和廣大軍迷的心目中,恐怕只有那個、在新中國海軍走向強大之時爲之痛哭流涕,並且曾經幾句話就把美國人“忽悠瘸”的“神人”!

他老人家,就是被大家戲谑地譽爲“國家戰略忽悠局”的“局座”——張召忠將軍!那一年的那一句:“我們是受了多少窩囊氣才有了今天”,至今仍回蕩在筆者腦海中,不時想起依舊會熱淚盈眶!

雖然張老已經退休(最近傳言已經被返聘回去,其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局座”的功績完全可以彪炳史冊!

其“忽悠局”戰績包括但不限于:

誘使老美下定決心拆除F-22猛禽隱形戰機生産線。忽悠美海軍大力開發戰力低下又燒錢的瀕海戰鬥艦+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幾句戲谑之言成功預言了印度航母的鍋爐爆炸!

看來,能稱得上“局座”二字的,那也絕對不是泛泛之輩,其強大的能力才配得上這談笑般的稱謂,那麽真實的曆史上,誰又被臆造過這個稱呼呢?

那就是時任國民黨中統局的局長——戴笠!

二.特務頭子也配叫“局座”?

筆者的印象中,近年來很多背景在民國時期的影視劇,提到戴笠時都會尊稱一聲“局座”,哪怕是1946年戴笠乘飛機失事後,劇中的中統特務們也會說“局座生前交代過我們如何如何”,似乎這已經成爲了一種共識,只要拍民國劇,就得這麽稱呼他!

只可惜,這是個典型的慣性思維錯誤,因爲曆史上,其下屬對戴笠的尊稱爲“戴老板”!

至于說因何如此稱呼,史料上未曾記載,但據筆者推測,一個特務頭子習慣被稱爲老板,主要是出于身份安全的考慮,因爲戴笠的一生、曾經多次幫助國民黨要員躲過日僞的暗殺,尤其是針對蔣介石的近百余次暗殺。

中統方面也多次組織對日僞目標的暗殺,尤其是針對南京汪僞政府的行動,令敵人們聞風喪膽。如此“功勳卓著”,他自己也必然成爲暗殺目標,再加上國民政府內部派系林立,“戴老板”這一稱謂,既是一種掩護,更是戴笠對中統局、這個實際上“戴氏企業”的一種主權宣誓。

但即便如此,“局座”這個詞、在曆史上就不曾出現過!

三.民國曆史上只有兩個帶“座”的稱呼

不僅是“局座”,就連“師座”、“團座”都不曾有過,真正出現過帶“座”的稱呼,最早從北伐戰爭起、到國民黨敗退台灣,只出現過兩個,那就是“委座”和“鈞座”!具體而言之,“委座”特指一人,那就是蔣介石。而“鈞座”指的是普遍的稱呼,是下級對上級的一種大衆化尊稱!

委座,顧名思義就是委員長的意思,所以在很多劇中,蔣介石也有個尊稱是“蔣委員長”,但是這個稱呼是在1932年之後、國民黨內部習慣性使用的。

自1928年起北伐戰爭進入白熱化,代表著“三民主義”的國民黨武裝、與衆多軍閥展開了逐鹿中原的大決戰,1930年代之後,蔣介石爲代表的的“中央軍”,徹底擊敗、並收編了西北的馮玉祥部,山西的閻錫山部、以及桂系的李宗仁部等等。完成了國民政府的“統一大業”。

在國民黨的四屆二中全會上,通過了所謂“軍事委員會”成立的議案,此委員會的“委員”會可謂是黨內軍政大權一把抓,而“順利成章”當選委員長的蔣介石,也成爲了實際上的國家領袖!

從此,“委座”這一尊稱也成爲了他的專有尊稱,其他人無論是何種職位和貢獻,哪怕1946年曾擔任過民國總統的李宗仁都不配享有!

當年犧牲在緬北的遠征軍將領——戴安瀾將軍就在日記提到過,逼迫老蔣進行國共合作的【西安事變】中,戴將軍也參與了對蔣介石的抓捕和扣押,當日的行動中、一位同僚曾對他大喊:“老戴,你發什麽瘋!此乃委座乘車也!”

可見那個時期,“委座”這一稱呼已經是國民黨內的共識,但抗日戰爭勝利之後,這個稱呼就很少出現了,因爲1946年的蔣介石卸任了委員長這一職務,“委座”的尊稱,也改爲了衆人皆知的“校長”!

相對于“委座”,老蔣更喜歡他的黃埔系學生稱他爲“校長”,因爲黃埔系的畢業生多爲他的嫡系,更是所謂“中央軍”的骨幹力量,“校長+學生”的組合,是比黨內衆多派系更加牢固的一種關系,此稱呼也伴隨了老蔣的後半生!

由此可見,“委座”雖有、卻也是昙花一現,但“鈞座”一稱卻遍地都是!其實,在國民黨軍政內部,下級對上級最正式的稱呼就是鈞座!可以這樣說,不僅是在軍界,哪怕是民間,這個“鈞”字也是高頻出現的敬畏之詞。

古語中:鈞是一個重量單位,大致相當于現在的30斤爲一鈞,而形容古代武將能力拔千鈞,換算成現在也是1.5噸的力量,舉個鼎什麽的完全不是難事。

在後來的演變中,“鈞”作爲重量級的意味,加上“座”這個從道家學說演變而來的尊稱,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尊重感特別強烈的詞兒——“鈞座”,不僅應用在軍隊內部,在民間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場合中,也會頻繁出現。

如1937年8月的中日第二次淞滬會戰中的郭汝瑰將軍,在遺書中有雲:“我八千健兒已經犧牲殆盡,敵攻勢未衰,前途難蔔。若陣地存在,我當生還晉見鈞座。如陣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場,身膏野革…… ”

另外經史學家大量研究發現,其實“鈞座”一詞,在清末民初的北洋軍閥體系中已然常見,甚至在晚清“新軍”中的漢軍也已出現。

四.最常見的還是普通稱謂

除了以上兩種比較正式的尊稱外,在國軍體系中大多還是些比較“接地氣”的稱謂,因爲國軍雖然兵力數量居多,但80%的兵員都是沒有文化的底層壯丁,禮樂詩書的不懂,啥委座、鈞座、團座的更是繞口!

所以一線的下級指戰員稱呼上級時,大多是稱上級軍官的“姓氏+長官”,例如:李長官、劉長官,或者幹脆就稱呼其“姓氏+官職”,什麽李團長、劉連長,這一點國共兩黨的軍隊是差不多的。

至于說、因何大家現在都普遍認可那些不存在的“局座”、“團座”、“師座”等稱呼,那恐怕還是因爲衆多影視劇中用詞的不嚴謹吧。

遙想80、90年代的老電影、電視劇,在演員的挑選、服飾、語言、甚至方言都非常講究,但2000年以後的戰爭劇,尤其是一些“神劇”的上映,確實讓一代人形成了固定思維,國軍一定就是這個樣子的!

在筆者看來,這一切雖然無傷大雅,但卻是對曆史的不尊重,只有講述真正的曆史,才能更好的以史爲鏡,讓後輩兒孫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不過,筆者認爲衆多影視劇如此編排,也可能有另外一種可能性。

五.“軍座”、“團座”突出階級層次、放大矛盾

以下皆爲筆者的臆測,愚以爲,影視劇中的這些稱謂錯誤,更多的可能是要表現一種等級森嚴的階級感!

雖然“團座”、“師座”等稱呼並不存在,但用來“映射”軍閥氣息濃郁,且山頭林立、派系衆多國軍內部,倒也算是符合史實,是一種簡單區分我人民軍隊和國軍的有效辦法,在劇中的對立效果立竿見影!

我人民軍隊官兵平等,沒有任何特殊福利待遇,連吃飯的夥食標准都是一樣的。反觀國軍內部則明顯區別對待,軍官的待遇要好于普通士兵,甚至打罵、體罰等情況也不罕見。

所以說,我們的隊伍才配得上人民子弟兵!在那些苦難的歲月裏,我們的人民武裝長期處于各種劣勢的情況下,依舊能一次次地翻盤,最終建立這樣一個偉大的新中國!就是因爲人民的支持、因爲聽黨指揮、官兵平等、團結一心,最終槍杆子裏面出了政權!

結語:

只有平等才能互信,只有互信才能團結、只有團結才能戰無不勝,人民子弟兵沒有“團座”“師座”“局座”,但是他們有著堅定的信念,依托人民、聽黨指揮,戰鬼子、打老蔣,把這些舊世界的遺毒、統統掃入了曆史的垃圾堆裏!



參考資料:

解放戰爭啓示錄.人民網.王樹增.2013年08月02日18:19

談“師座”“軍座”的“座”.姚博士.咬文嚼字.2011-02-01

0 阅读: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