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中醫理論理解起來那麽難?就不能用簡單直接的話說嗎?

深水聊養護 2024-05-12 01:35:37

王東嶽曾經對“語義型思維”給出過八個字的評語:

“詞不達意、難以言傳”

巧合的是,傳統中醫的基礎理論正是一種典型的“語義型思維””

傳統思維方式一般就是三種:抽象、邏輯和感悟

但隨著對思維方式的細分,又演化出來了“符號型”和“語義型”兩種類型

“符號型思維”的性質可以通過有限的試驗來判斷,其含義是浮在形式的表面上的,因只涉及認識的對象,故其意義是確定的

例如紅綠燈就是一種典型的“符號型”思維,它被確定爲“紅燈停綠燈行”這一種表達方式,其意義是確定的且毫不含糊

抗原檢測是一種典型的“符號型思維”産物

而“語義型思維”的性質卻需要無窮多次試驗來判斷,其含義是藏在形式的內部中,由于涉及認識對象與其周圍的聯系,因而其意義是不確定的

中醫是一種典型的“語義型思維”産物

例如“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這到底說的是福還是禍呢?如果不參考具體的語境並結合上下文來分析,你根本得不出一個確定性的結論

所以基于“語義型思維”所誕生的思想,往往具有“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的特點

當然這是說好聽的,說不好聽的就是“語義型思維”具有以下這三種特點:

多義性、模糊性、秘藏性

你就用這三個特點來套中醫理論,一套一個不吱聲

五行、陰陽、藏象自不必多說,主打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聽聽都有理,想想全™車轱辘話兩頭堵

到底是樂還是不樂?

先說“多義性”,所謂多義=無義

我們舉個具體的例子,《黃帝內經》裏有一個所謂“肝爲罷極之本”的概念,書本上說是指肝髒具有耐疲勞和維持筋肉活動的作用

但也有人認爲這句話的意思是肝主安靜和奮起的

還有人聯系到《黃帝內經》裏的依據“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認爲肝是主寒熱陰陽之意

更有甚者從《四氣調神大論篇》裏找出“(肝)……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從而得出肝是主調節人情緒的

你說這裏面誰對呢?誰說的都對,因爲都從《黃帝內經》裏找到了自己解釋的理論依據

可如果大家都說的對,那肝髒豈不成了一鍋大雜燴?啥都往裏扔?

“多義性”的特點讓如何解釋理解中醫理論變成了一種不顧客觀事實,主打“邏輯自洽”的一種“解釋體系”

只要你會解釋、善解釋、好(四聲)解釋,你就是大師,而且別人還駁不倒你,你說妙不妙?

而“模糊性”的特點,體現最突出的就是金元四大家

中醫粉今天普遍認爲金元是中醫發展的黃金時期,所謂的百家爭鳴嘛

但擱在中醫史學界來看,金元時期恰恰是中醫發展最爲荒誕的一個時期,也是導致中醫在接下來的600年裏一路衰敗的“元凶”

金元之前的宋朝,皇帝老子幹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統一了之前很多模棱兩可的中醫理論

紹興二十一年,宋高宗趙構成立了一個由官方機構督辦的中醫診斷、治療和藥方的標准,這就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趙構的意思很明確:

“你們誰都別說自己正確,都™聽老子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是中醫的標准。大家如果有分歧,那就看我皇帝老兒怎麽說,不服的鍘刀伺候”

所以在兩宋時期中醫在“鍘刀”的威脅下,對很多理論的認知形成了難得的統一,直到宋朝滅亡,金元時代到來

然後你看,立刻就有人蹦出來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一些觀點提出意義:

“人之一身,血氣有淺深,體段有上下,髒腑有內外,肌膚有厚薄,形志有苦樂,何以概而論之?”

那意思說的也很清楚,你趙構憑什麽一概而論給中醫定標准?老子會解釋善解釋好解釋,老子認爲自己說的就對,你皇上就是錯的

說這話的人是誰呢?

就是那個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

但你朱震亨以爲就自己會解釋善解釋好解釋?

沒了皇帝“鍘刀”的威脅,原本基于統一標准和定義的中醫理論,因其定義的“模糊性”立刻出現了大分裂

所以四庫全書裏就對此有這樣的描述:

“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

你以爲這是好事情?中醫分門派之後立刻就出現一個問題,誰對中醫理論的“解釋”最權威呢?

這就演變成了中醫曆史上的——釋經權之爭

你以爲的“釋經權之爭”是這樣的:

實際上的“釋經權之爭”是這樣的

以金元四大家爲代表的各大中醫流派,迅速展開了對對方的诋毀和攻擊

剛說的那個朱震亨,他比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生的晚,可他對前輩的觀點是一點都看不上

朱震亨評價劉張李是:

劉張之學,其論髒腑氣化有六,而于濕熱相火三氣致病爲甚多,以推陳致新東垣之謂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于中焦,而用補中益氣等藥治之,此亦前人所無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滿于東南,天陽而地陰,西北之人陽氣易降,東南之人陰氣易升,苟不知此,而徒取其法

“釋經權之爭”迅速就引發了不同門派的徒子徒孫之間的紛爭,這一爭就是600年

徐洄溪是朱震亨的徒子徒孫,他指責李東垣是北方人,所以主張補脾胃就是南轅北轍

號稱一代宗師的李士材是“脾胃”學說派,他又反過來指責朱震亨是“丹溪而治脾虛,當不沉于涼潤(朱震亨又名朱丹溪)”

寫《景嶽全書》的張景嶽在《景嶽壘書》裏大加批判朱震亨和他的流派

而那個著名的中醫大咖徐大椿又寫了一本《醫貫砭》把張景嶽批的一文不值

清代名醫章楠曾經專門寫過一本叫《醫門棒喝》的書,裏面記載了從宋元之後中醫各大門派之間的互相指責與爭論,堪稱現實版的《百家罵壇》

而後世中醫也有嗯想要彌合這些中醫門派之間的爭論,例如清朝著名中醫教育家王樸莊就將唐代王冰的運氣學說,意圖爲諸多中醫門派尋找統一的“根”

但王樸莊畢竟只是一介中醫凡人,他有建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2.0”的心,但卻沒有宋高宗趙構手裏的“鍘刀”,所以根本沒人鳥他

所以中醫特有的“模糊性”,導致了中醫自己內部都無法形成共識,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說“秘藏性”,這個是導致中醫傳承徹底崩壞的罪魁禍首

簡單來說就是中醫的很多理論並非字面表達的意思,其是以某種“內涵”的形式隱藏在字面意思之下,需要通過“領悟”和“感悟”來理解

例如傳統中醫理論裏有一個叫“五色合五髒之病宜分順逆”的概念,叫做: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那麽中醫該如何學習這個概念呢?《黃帝內經》裏說了:

“色之順者爲含蓄內在,說明髒氣充實;色之逆者爲枯槁浮露,反映髒氣已敗”

顯然後面的意義是秘藏于原文字之中,而《黃帝內經》又不寫清楚,這就需要通過領會、理解、感悟後,才能從字面中理解背後的含義

個人的素質、經驗和悟性的不同,會導致不是所有人都能正確理解其內在含義,甚至出現錯誤理解

這等于給學中醫的人挖了一個大坑

你去看《黃帝內經》,裏面充斥著諸如互詞、倒裝、虛實反正、賓主假借等修辭手法

放在文學創作裏這種修辭手法沒問題,但放在學術著作裏這就是秀智商、故意惡心人的做法

我之前說過,中醫理論是建立在“類比思維”模式下産生的,它本質是一種“粗糙歸因”、“交感巫術”的産物。類比思維可以用于文學創作,但絕得不到客觀正確的知識,有興趣的看我此前的文章:

信中醫的人和不信中醫的人的最大區別是什麽?195 贊同 · 72 評論回答

而中醫理論的傳播使用的又是“語義型思維”,這依然是一種只能用于文學創作,而不能作爲可靠表達的思維方式

當然這個鍋要由傳統中華文化“重道輕技”的問題來背,畢竟2000年前的古人在認知和表達方面並不能很好的區分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之間的區別

但擱在2000年後,我們的中醫人依然在使用這種非常不靠譜的思維方式來認知和發展中醫

還奇怪爲什麽現在的人越來越不相信中醫了

問誰呢?

0 阅读:8
评论列表
  • yme 5
    2024-05-16 08:56

    不說的玄。咋騙患者賺錢。陰陽五行。脾胃不和。陰虛火旺。心髒是思考器官。腰子是管硬不硬的。珍珠吃了可以明目。黑芝麻吃了頭發黑。白芝麻吃了頭發白。智商不在線很容易被騙。

深水聊養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