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一場頒獎禮,把香港電影圈的“悲哀”,反映的淋漓盡致

朱曉丹說娛樂 2023-07-18 09:38:30

我想,誰也沒料到。

電影市場會在這個7月,上演一出“冰火兩重天”。

一邊,一連串新片異軍突起,持續大爆。

比如《消失的她》。

最初被預測8億+票房,隨後半個月一口氣沖到了32億,成爲暑期檔第一個爆款。

在它的帶動下,其他電影也紛紛起爆。

首先是王寶強的《八角籠中》。

起初這部電影,並不被看好,最初各大平台預測票房只有8億+。

但正式上映後,影片利用口碑出圈,目前票房已經劍指20億。

其次是《長安三萬裏》。

作爲一部動畫電影,它受衆較窄,且近3小時的片長,對觀衆觀影來說,也不太友好。

但上映後情懷拉滿,口碑不俗,上座率是所有電影中的第一名,最終票房很可能突破5億。

還有《我愛你!》,小衆文藝片,沒有帥哥美女。

但劇本紮實,故事真摯感人,最終票房也將定格在4.3億+。

借著這股熱潮,接下來《碟中諜7》《封神第一部》《茶啊二中》等新片也蓄勢待發。

但在電影市場一片火熱之際,有一部影片,卻被涼水澆了頭,讓人唏噓不已——

《掃毒3:人在天涯》

這部電影乍一看很唬人:成本3億港幣,彙集4大影帝,本身又是超級大IP。

但其實外強中幹。

這一點從檔期,就能看出來。

《掃毒3》最初定檔7月28日,後來《封神第一部》定檔後,它立刻提檔到7月6日。

上映後,票房走得也是跌跌撞撞。

一周票房勉強破2億,這幾天甚至被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裏》反超。

片方本以爲這個檔期裏,其他影片是軟柿子,沒想到自己卻成了最軟的那一個。

遙想4年前,《掃毒2》豪取13億+票房,高歌猛進。

如今看,卻仿佛成了,香港電影的一道“催命符”。

01、

對于一部爛片,我們當然不必感到惋惜。

我們真正惋惜的是《掃毒3》是整個香港電影圈的縮影。

這已經是香港能拿出的最強組合了,但呈現出的效果卻是一言難盡。

影片的演員和故事同質化嚴重,鏡頭語言遠遠落後于這個時代。

它的豆瓣開分6.2分,目前已經跌到了5.9分。

它真正的問題不是爛,而是爛得太平庸,讓人看過之後就忘了,連吐槽的欲望都沒有。

從片名,就能看出這一點。

看到《掃黑3》,我們立刻能聯想到《使徒行者1、2、3》《反貪風暴1、2、3、4、5》《竊聽風雲1、2、3》《掃黑1、2》。

同樣的故事,換個殼兒反複拍。

《掃黑3》還沒上映,有觀衆就調侃,求求這幫老家夥,別再“掃”了。

從演員,也能看出這一點。

《掃毒3》彙集了四大影帝。

劉青雲剛拿了金像獎影帝,古天樂在內地路人緣極佳,郭富城更不用說了,四大天王,娛樂圈的常青樹;

還有謝君豪,曾憑借《南海十三郎》擊敗張國榮拿到金馬影帝。

本片導演是邱禮濤,《拆彈專家》《掃毒》系列導演,最擅長捏合這些影帝,拍攝一部合家歡的商業大片。

按理說是強強組合,應該是引爆票房。

但觀衆爲啥不買賬了?

因爲觀衆早就看倦了,這些影帝之間的排列組合。

看看這些老港星,“雙周一成”都已經半隱退;

劉德華當年扶持內地新人導演,現在已經開花結果,不愛帶著港圈那幫人玩了;

謝霆鋒沉迷做菜,拍戲只是副業;

甄子丹拍功夫片倒是很有號召力,但功夫片已經落寞。

數來數去,港圈只剩古天樂、劉青雲、梁家輝、林家棟、吳鎮宇、郭富城這些“老演員”。

現在所謂的港片,就是先選定一個演藝協會會長古天樂,再從剩下的人中任意選兩個湊數,臨時組一個三巨頭,拍了一個拍了N遍的劇本。

《掃毒3》上映後,有人甚至出了一道數學題,把香港那幫老演員羅列出來,三個人一組,一共能湊出多少組組合?

你看,觀衆不是厭倦了這些老演員,而是對這種僵化的演員選擇機制,表示不滿。

相反的例子可以參考《我愛你!》。

本片除了倪大紅,其他幾個主演惠英紅、梁家輝、葉童也都是港片老戲骨,三人加起來的影帝影後數能湊一打,但爲何觀衆就不會厭倦呢?

因爲這是內地導演韓延的作品,不是港片流水線的産品。

幾個演員臉上的褶子很多,但他們飾演的角色都具有獨特性,給人極大的新鮮感。

觀衆是願意爲他們走進影院的。

《掃毒3》不一樣。

你把劉青雲換成張家輝,把郭富城換成林家棟,完全不影響觀感;

甚至把三個主演的角色互換,也還是一樣。

觀衆看這類影片,就像在玩過家家的遊戲。

今天你演臥底,明天他演臥底,已經傻傻分不清了。

最後從故事上看,《掃毒3》更是在擺爛。

這本是一個臥底的故事,我們預想的故事情節是前期正邪難辨,最後時刻,再翻牌。

盡管情節老套,但多少有些懸念在裏面的。

但導演邱禮濤太實誠了,影片前5分鍾就把臥底劇透給觀衆了,影片唯一的張力也沒有了。

然後整部影片就是不停地炸炸炸,主角不停地突突突。

僅有的幾個慢動作,可以依稀看見影片昔日的榮光,剩下大部分時間,在煎熬中度過。

諷刺的是,影片最後,郭富城、劉青雲、古天樂三巨頭聚首。

當郭富城拿著槍說出“我是臥底”時,本來是全片的最高潮。

但皮哥所在的影廳爆發出一陣哄笑,我也跟著笑出了聲。

這大概就是大衆對當下港片的態度吧。

02、

港片的悲哀,不只在于觀衆的失望,更在于香港電影人自己擺爛。

這一點從今年的金像獎就可以看出。

昔日華語影壇極具想象力的獎項,現在卻淪爲了“皇帝的新衣”。

一大群明星大腕兒走紅地毯,但最後頒出的獎項卻讓人無語。

最佳影片給了一部記錄女孩成長的紀錄片;

電影《風再起時》,連導演翁子光自己都承認品質不佳,但卻提名多項大獎,甚至代表香港電影參評了奧斯卡;

《正義回廊》這樣難得的口碑力作,卻獲獎寥寥。

吳鎮宇當年炮轟金像獎就是“小圈子分豬肉”,之後一直不受金像獎待見多次陪跑。

前年他拍了《濁水漂流》再次提名金像獎影帝,但最後卻輸給了85歲的謝賢,金像獎影帝因此被嘲諷是“尊老獎杯”。

今年主辦方或許是爲了安慰吳鎮宇,請他來當影帝頒獎嘉賓。

吳鎮宇在頒獎台上火力全開,直言現在香港電影是“青”“黃”不接。

一個諧音梗逗得台下哄堂大笑,但真正關心港片的人恐怕笑不出來。

最後得獎的是劉青雲。

他17次提名拿了3次影帝,獲獎作品分別是《我要成名》《竊聽風雲3》《神探大戰》,全都是平庸之作,甚至無法列入劉青雲的代表作。

能不能獲得金像獎,某種程度上就是玄學。

連劉青雲在發表獲獎感言時都感慨,提名影帝就像開車路上遭遇塞車,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原地等待。

“原地等待”,這四個字,很好地概括了香港電影人現在的心態。

他們也不想拍爛片,他們也想脫離流水線式的創作環境。

古天樂,身爲香港演藝協會會長,使命在肩,十年磨一劍拍出了《明日戰記》。

結果口碑撲街,票房遠不如預期,爲了宣傳無所不用其極。

劉青雲,港片裏的萬金油,演技與知名度兼具,卻難有獨挑大梁的能力。

去年主演的《神探大戰》大賣7.12億,但只是昙花一現,短暫閃耀後,還要老老實實回港片裏當那個二當家。

郭富城,在表演上開竅晚,但足夠努力。

《三岔口》《父子》《踏雪尋梅》《寒戰》《無雙》,前幾年他的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不過後勁兒不足。

今年他遭遇了《風再起時》《斷網》《掃毒3》票房三連撲。

接下來的存貨《無名指》《六月的秘密》《老爸是旺財》《臨時劫案》《內幕》也難有大爆迹象。

這些演員,兜兜轉轉之後,發現還是原地等待來得更實在。

但他們等待的那一天,或許再也不會到來了。

03、

王晶說,其實早就沒有“香港電影”了,只有華語電影。

畢竟香港就是只是一塊“彈丸之地”。

這話說得一針見血。

如今我們回過頭看,香港電影爲何興起,其實也很簡單。

從內部說,編劇有底蘊,導演、演員有才華,又趕上了時代風口。

于是古裝武俠、警匪動作、僵屍驚悚、無厘頭喜劇百花齊放。

這些電影人爲了票房,彼此又互相競爭,于是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好作品。

從外部看,這些分支彙聚到一起,就形成了香港電影的盛世。

但是這種電影形成的文化,本質上還是靠“卷”,而且是同一種模式框架下的“卷”。

哪一天如果突然闖進另一股新潮文化,顛覆或許就在一夜之間。

後來我們確實也看到了,隨著好萊塢大片湧入,只是稍稍一發力,港片就落寞了。

其實回歸已經26年了,港片不是在衰落,它只是在回到自己本該在的位置。

我們的語境裏,從來沒有“京片”、“滬片”,那自然也不該有“港片”。

時代機遇催生了這個特殊的類別,但是長遠來看,香港電影最多只是華語電影興起的一支先鋒隊伍。

它不是消亡,而是融入到華語電影這個汪洋大海。

就像東北的喜劇元素,四川的方言一樣,港片不再成爲一道主菜,而是一味調料。

聰明的香港人,如陳可辛、劉德華、林超賢、徐克等早就預知到了這一點,提前北上,目前已經成爲華語電影人的一份子了。

從文化的角度看,香港人沒有經曆過大的戰爭與苦難,沒有孕育過濃烈的鄉愁,沒有經曆過強烈的文化沖擊。

他們一直處在一個安全線上。

過去的港片好看,是因爲香港本身是一個文化混雜的地區,裏面有著異源文化的沖突,有著市井俚語的精妙。

它不誕生文化,它只滿足獵奇,這成就了它的輝煌,但這個輝煌必定短暫。

所以,當香港不再特殊時,所有附著在它身上的神秘色彩褪去,這個看似富饒實則聒噪的彈丸之地,是撐不起之前積攢下的赫赫美名,衰落也就成爲必然。

作品上集體擺爛,不思進取,演員上斷代嚴重,香港電影圈的這個2個悲哀,一目了然。

不過,我們不必惋惜,因爲一個舊的時代已經過去。

港片不死,只是換個形式延續下去。

這個過程伴隨著陣痛與唏噓,但這個趨勢不可阻擋。

0 阅读:0

朱曉丹說娛樂

簡介:朱曉丹說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