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正式成爲騰訊公益的公益合夥人

花邊社 2022-12-24 12:56:55

今天,社長鄭重向各位宣布:我正式受邀成爲騰訊公益的公益合夥人。0薪酬,0險0金,但是我依然感到非常非常榮幸。這是社長連續參加了三年的99公益日自媒體計劃之後,做出的慎重選擇,一點也不艱難,但卻無比光榮和正確。未來,我將和騰訊公益一起,深入到更多的公益項目一線采訪,用文字、圖片、視頻和直播等多媒體形式立體式記錄和傳播那些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的公益項目,喚醒更多人的公益和環保意識,重新擺正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久久爲功,點滴積累去做些力所能及的改變。01我的童年躺在自然裏社長從小是在晉南的農村長大,可以說是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長大的,這一點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沒有的體驗,但這樣的體驗可以跟著人一輩子,讓你對自然永遠懷有敬意和親情。一回想起我的童年,我腦子裏總是幾幅無比惬意的畫面。我總會想起無數個早晨,我帶著我家的“中華田園犬”小花,一路狂奔賽跑沖向我家果園。翠綠的蘋果樹葉子泛著迷人的蠟質,清晨的陽光在樹葉間跳動。我巡場一周,摘個清脆的蘋果,咔嚓一聲咬得蘋果的汁水從嘴唇流到衣服上,然後看著小花的哈喇子從它的舌尖垂到腳面。我把剩下的蘋果高高抛起,小花一躍而起騰空叼走,狼吞虎咽起來。我微笑著摸摸它的頭,心滿意足地在田間路邊茂密的細軟草叢裏仰面躺下,揪一根狗尾巴草叼嘴裏,邊望著藍天白雲發呆,邊品嘗那清甜的草香……

白天和父母在田間幹點活兒,土裏和莊稼上各處都能發現有趣的昆蟲,我從來沒有怕過任何一種蟲子,害蟲也覺得親切。卷心菜快成熟的時候,這菜地就成了漫天飛舞的白蝴蝶的樂園,它們可勁在卷心菜上産卵,我就拿著草帽去撲蝴蝶玩。過不了幾天,卷心菜葉子上就有很多菜青蟲,這都是蝴蝶幹的好事。不過,神奇的是,當卷心菜一旦感覺到有菜青蟲在啃噬葉片時,會散發出一系列的化學呼救信號。這信號,會吆喝來兩種寄生蜂——甘藍夜蛾赤眼蜂和粉蝶盤絨繭蜂。這些寄生蜂非常生猛,它們會對付寄宿在卷心菜上的菜青蟲。寄生蜂還會將自己的卵,産在菜青蟲的死去的身體裏,從此又讓菜青蟲成爲寄生蜂後代的糧倉。除了各種蟲子,我還喜歡布谷鳥。尤其每年四五月的時候,田間一聲一聲的“布谷布谷”最爲優美,勝過世間所有的音樂。它們可以一直叫到麥收時節,以至于這些年,我無論走到哪裏,一聽到布谷鳥叫,眼前就出現大片即將發黃的麥田。然後我就會嘴角揚起笑意,因爲我知道鬼精的布谷鳥,肯定又在盯梢倒黴的喜雀了:一旦喜雀在窩裏下出一個蛋,雞賊的布谷鳥就迅速飛到喜雀窩裏,把喜雀的蛋扔出去摔碎,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下一個自己的蛋,讓傻乎乎的喜雀爲自己孵化養育後代。夏天的晚上,一天的勞作收工吃完飯後,我們全家就把涼席鋪到院子裏乘涼。打開大燈,搬出電視機,邊看電視,邊吃井水裏泡的涼爽的西瓜。然後,躺那裏聽風吹桐樹葉子的聲音,夜蟬時不時地叫兩聲,然後被燈光吸引,飛到燈泡邊上。于是,壁虎就出動了,我和妹妹就緊張而樂滋滋地欣賞壁虎展開絕殺,吞掉那只大知了……這就是我美妙的童年的片段,無時無刻不和植物、動物在一起,光自己家院子裏桃樹、杏樹、梨樹、棗樹、香椿樹、核桃樹等等就一應俱全,住在這樣接地氣的大院子裏,感受四季輪換,那時候我完全感受不到這有什麽幸福可言,如今住在城市裏的高樓大廈腳不能著地時,突然就無比想念兒時的生活,想念那個我和自然原本就是一體的舒適。02自媒體合夥人計劃升級正是出自這種與生俱來的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三年前,我就欣然應邀參加了騰訊“99公益日自媒體合夥人計劃”,每年都爲“99公益日”搖旗呐喊,帶著我的粉絲們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爲自然和生活困難的人們募捐。2020年8月,“99公益日自媒體合夥人計劃”首次亮相。其初衷是通過該計劃爲自媒體和公益機構之間架起連接的橋梁,自媒體可以與讀者粉絲共同發起公益戰隊,在騰訊公益平台上1V1認領公益項目。當年便吸引各路優質自媒體150+家,花邊社有幸是其中之一,能爲公益事業出一分力量,社長倍感榮幸。這一年開創了“小紅花”的玩法和鮮明標志,吸引我和一些自媒體同行用“大號打榜、粉絲裂變”的方式助力99公益日。

2021年,這項計劃吸引了更多垂類的自媒體參與,我當時寫的是騰訊AI用“銀發科技”智能解決方案,助力改善我國養老社會問題,這一年由于視頻號的出現,我還組織了很多視頻號博主一起發動各自的粉絲一起參與公益。2022年,自媒體不只參與公益項目的傳播,而且可以與公益機構聯手共同發起“專屬公益計劃”、“公益回訪”,推動公益傳播從“單次關注”升級到“長期跟進”模式,使得公益項目更透明、公開。一方面,繼續鼓勵自媒體通過“一起捐”的形式,1V1認領一家騰訊公益平台上的公益項目或公益夢想,作爲“公益項目的合夥人”,發起“小紅花夢想戰隊”,傳播公益故事。另一方面,自媒體合夥人計劃也將結合“一花一夢想”推出#種花行動的創新玩法。自媒體合夥人將正式成爲平台項目的“共創者”,帶領粉絲和網友積攢小紅花,爲公益夢想助力,支持普通人的公益主張。2022年,除了寫文章,我認領了河南專場之“慈善武陟助鄉村振興”的項目,官方還爲我制作了公益海報,我配套還錄制了一期短視頻進行了非常立體的傳播,也帶動了很多粉絲和自媒體博主一起參與公益、傳播公益,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這三年一路走來,累計已經有超過420家自媒體,成爲公益項目的“自媒體合夥人”,並通過發起專屬公益戰隊,深度參與到公益事業中,關注的公益領域涉及,教育、環保、救助、鄉村振興等各領域。在自媒體合夥人計劃的帶領下,公益內容觸達用戶超10億。社長可以參與其中,真的是感到與有榮焉。隨著公益行業與99公益日的發展變化,“自媒體合夥人計劃”不斷升級探索自媒體參與公益傳播的新模式,希望以日常公益、深度探訪等創新模式,讓自媒體從普通傳播者變爲真正的“公益合夥人”,所以計劃正式升級更名爲“公益合夥人計劃”。此後,不僅在99公益日,在日常公益傳播中,媒體和自媒體也可成爲公益項目的“公益合夥人”,深度參與到公益項目中,以文字、視頻、直播等形式傳播公益理念、監督公益項目,成爲公益事業的一份子。而且,大家可以看到,在未來的日子裏,我也會跟隨騰訊公益一些項目,深入到一線,去親自記錄、傳播和參與這些項目,用更有感染力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直播去傳遞公益事業。03留住唐詩宋詞裏的美好我特別癡迷傳統文化和古詩詞,其中,古詩詞裏展現出的唯美意境更是讓我深愛,我經常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古詩詞裏描述的自然和人文曆史。

古詩詞裏經常出現“珊瑚”,每每讓我不禁想象這海底的物種到底是什麽樣子的。唐代王維詩裏寫道“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可見珊瑚的珍貴;白居易在《遊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說“衆寶互低昂,碧佩珊瑚幡”,珊瑚作爲裝飾品如此美輪美奂;“坐客爭吟雲碧句,美人醉贈珊瑚钗”,薛逢在《醉春風》裏描述了文人雅士們吟詩,遇到絕妙之句,就有美女送自己心愛的珊瑚做的钗子給才子,也是好一段才子佳人的風流雅趣。然而,在古人生活裏如此高頻出現的珊瑚,如今卻瀕臨險境。當我得知全球珊瑚礁珊瑚數量自2009年至2018年間已減少14%,如果人類聽之任之,50年至80年後,珊瑚就會從地球消失時,我無比痛心,這都是爲什麽?

唐代張祜寫“暮隔碧雲海,春依紅樹林”,我總想去這樣的紅樹林裏尋找他說的春天。然而,當我得知,在全世界,自1970年起紅樹林可以生存的濕地面積減少了35%;在中國,50年間,濱海濕地消失了53%,紅樹林消失了73%之時,我無比傷心,這都是誰幹的?

清代吳敬梓在《儒林外傳》裏寫道“驿路梅花盡,春帆出白門。翻風看社燕,吹浪有江豚”,當我知道“微笑天使”江豚,現存數量只有約1012頭,比大熊貓還稀少,100年以內可能會滅絕時,我笑不起來了,爲什麽我們要殘忍地將這些可愛的生靈趕盡殺絕?我特別害怕,我們的孩子拿著古詩詞書本問我們,啥是紅樹林,啥是珊瑚,啥是江豚?我特別擔心,我們的孩子拿著《山海經》追問我們,這些神奇的怪獸怎麽現在都沒有了?難道它們真的都只是上古傳說嗎?我們只能無比汗顔地用圖片和視頻給他們展示說,對不起寶貝,古人生存的自然環境真的很美,動植物非常多樣,但是我們這代人沒有保護好它們,讓它們都滅絕了。這一切都太可怕了。直到我看到騰訊公益裏“小紅花珊瑚礁修複計劃”“留住長江的微笑”“守護地球之腎”這三個項目時,我仿佛感受到了人類的良知和希望,還好,還有一部分企業和人們,在用自己的行動和力量,挽救這些瀕臨滅絕的美好。04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同呼吸共命運你知道嗎?隨著工業社會和人類生活對生態環境的劇烈破壞,全世界平均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有75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平均每年有140000個物種永久消失。在人類幹預下,物種滅絕的速度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很多還沒有來得及被人們發現,沒有來得及被科學家命名的物種,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物種的滅絕速度,以及現有物種的數量推斷:地球正在經曆第6次生物大滅絕!多麽觸目驚心啊,如果不加以重視,像珊瑚、江豚和紅樹林等等這些將成爲《山海經》裏的“傳說”,我們每個人都難辭其咎。

但是,總有太多人忘記我們人類其實本身就是生態系統裏的普通一員,總有太多人狂妄自大覺得我們是萬物主宰可以隨便生殺予奪,總有太多人爲了一己私利和欲望汙染和破壞著自己的家園。人們總是短視,只要當下不威脅到自己的生存,他們就不認爲自然會反噬我們人類。生物系統是一環套一環,彼此關聯和影響。新物種難以産生,而已有的物種又正在快速消失。這些消失的物種又是各自生態鏈中的一環,它們的消失將可能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著人類。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人類肆意破壞植被,風沙肆虐,沙塵暴是不是會奪走很多有呼吸疾病人的生命?時間足夠久的話,每一座城市會不會變成被埋沒的“樓蘭古城”?如果人類不斷排放汙染物到空氣中、水中,殺死了可以淨化空氣的樹木和植物,我們每天呼吸的是有毒物質,喝的是有毒的水,吃的有毒的魚蝦和糧食蔬菜,甚至讓濕地消失導致我們沒有淡水可以飲用,我們會不會滅絕?再想象一下,就像我描述的童年故事裏的食物鏈的故事,如果生物鏈中重要的物種滅絕,導致某些害蟲沒了天敵,造成蟲災,啃光所有的莊稼糧食,人類會不會被活活餓死?我們正在經曆的新冠病毒,以及早些年我們經曆的SARS病毒,每次疫情傳播裏,都有果子狸、蝙蝠等等這樣不該上人類餐桌的野生動物身影出現,讓人類不寒而栗。但是,一旦過去,人類就故態複萌,好了傷疤忘了疼。

所以,我是很相信科學家的預測:如果人類還不覺醒和采取行動,在第6次生物大滅絕中,人類也有可能在此次大滅絕事件中消失。但是,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這樣的悲劇真的發生,我們得做點什麽,我們得警醒和發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做點事情,要知道拯救地球,拯救生物多樣性,其實就是拯救人類自己。騰訊公益就在做這些事情,目前,騰訊公益平台大概有3500多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項目,而騰訊公益的公益合夥人計劃就是要整合更多的媒體輿論資源,喚醒更多人的意識,吸引更多的眼球去關注和投身公益事業。

除此之外,騰訊公益還使用了多項技術手段融入到公益事業之中。比如在珊瑚保護方面,通過建立長期有效的監測,以收集大澳灣珊瑚生長區域的人類活動、自然環境的數據,以細化和佐證大鵬半島珊瑚調查報告中的內容,爲近海禁漁提供足夠的數據支撐和推動政策落地的依據;同時運用新科技,將實時監控數據通過慢直播的形式向社會各界傳遞海底真實情況以期影響普通公衆關注和參與海洋保護工作,以精確數據報告助力大鵬半島禁漁區的設立。再比如在白海豚保護計劃中,iDOLPHIN團隊采用騰訊雲AI進行中華白海豚個體識別數據的標准化,通過互聯網數字應用實現數據可視化,以滿足不同保護主體的數據服務需求,從而促進科學數據的公共使用,協助研究和管理機構制定保護決策。同時,iDOLPHIN將探索基于個體-種群-海洋公益保護地的互聯網公益保護方式,圍繞物種數據和保護,通過可持續公益融資和保育夥伴關系實現資源整合,並針對物種增量以及社區利益進行評估,建立適應性管理框架。

在技術層面,騰訊公益還以應用區塊鏈技術、發起“公益SaaS計劃”、推廣“技術公益互助平台”等方式,來提高公益的透明性。這真心是科技向善,數字向善的典範。人類擁有了高科技的能力,是爲了更好地服務和保護我們的家園,而不是自取滅亡。有時候,我經常懷疑人類文明無論多悠久,在一些生死攸關的哲學大問題上卻不進反退,所以,我們真的需要時常重溫讀經典,重新思考下人類從哪裏來,人類是誰,要向哪裏去。2300年前的莊子在他的《齊物論》裏就警醒我們“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2400年前的子思在他的《中庸》裏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些就是整體的生態觀,明白這個道理,擺正人類和世界萬物的位置關系,這才是大智慧。人類是時候跳出科技和高樓大廈的城市給的莫名的優越感,是時候謙卑地回歸自然,認識和協調好自身和自然的關系,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了。最後,我希望,人人都懂得尊重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人人都可以自由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人人都可以享受著健康的食物和水源,人人都可以躺在自然裏,躺回自然裏。我們一道,有所行動吧。

0 阅读:3

花邊社

簡介:科技大佬秘料集中營,互聯網趣聞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