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承歡記》,爲何賽飛老師感到可惜

抹茶白金包 2024-04-21 20:16:05

不出意外,根據亦舒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再一次翻車。這些年從《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到如今的《承歡記》,師太的大作到了大陸就水土不服,讓人覺得不是多了什麽,就是少了什麽,總之渾身別扭。

這次的《承歡記》也是一樣,把香港背景的女主一家直接移植到上海。不知道編劇怎麽想的,似乎覺得上海和香港是一體兩面,可以互相承接對方的一切。然而三十歲的上海女孩子怎麽可能會有那麽大的弟弟?完全無視獨生子女政策,生搬硬套的結果就是劇情全面的架空和不接地氣。

有人說編劇的魔改把原著中獨立清醒,最後視男人爲玩物的麥承歡變成了圍著男人兜兜轉轉的戀愛腦,爲她感到可惜。我反而覺得何賽飛演得母親更是被改得面目全非。

編劇把何賽飛演的麥太太設定成了一個嫁到上海來的安徽女人劉婉玉(似乎很多編劇跟安徽人有仇,《都挺好》裏蘇大強的保姆女朋友蔡根花是安徽人,《喬家的兒女》裏戚成鋼和他的出軌對象都被設定成安徽人),身上同時攜帶了農村人的蠻橫和小市民的狡詐與斤斤計較。

基于這個惡意滿滿的設定,劉婉玉自然就成爲了女兒麥承歡愛情和成長道路上的最大絆腳石。

亦舒的這本《承歡記》只有短短不到七萬字,卻被編成了長達38集的電視劇,要知道被改成76集的《甄嬛傳》原著可足足有一百五十萬字。

注水就成爲了拉長篇幅的不二法門。

在這個方面,編劇們自有一套法寶:

1,加深原生家庭對女主的迫害,尤其是母親對女兒的迫害,特別要出重男輕女(eg.電視劇《都很好》裏的蘇媽媽)。這一點放在上海尤爲可笑,如果要評選全中國最不重男輕女的地方,除了有口皆碑的東三省,上海絕對是其中翹楚。九十年代上海男人甚至因爲擅長做家務和懼內遭到全國人民嘲笑。

(《都挺好》劇照)

2,加深男女主之間的誤會,要把男性角色和他的家庭寫得越壞越好,要麽是高高在上,要麽是冥頑不靈(《雙面膠》裏的惡婆婆至今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在原著中辛家根本不像電視劇裏那樣過分,對麥承歡一家始終很客氣。

3,給女主安排金手指,讓她得到階級躍升。本劇中沒有那位出神入化的繼祖母麥承歡永遠只是個普通打工人。因爲不靠金手指,就連編劇本人都不曉得怎麽讓女主角擺脫困境。就像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把羅子君描述成不依靠賀涵根本無法獨立的傻女人、小女人,而不是原著中靠著自己打拼和覺悟。

(《我的前半生》劇照)

何賽飛老師接到這種歇斯底裏,仿佛注水豬肉一樣的角色,也只能演一個瘋瘋癫癫,滿肚子算計的老年婦女了。

當然何老師的演技是很好的,能把一個面具化的人物演得層層遞進,讓觀衆信服。

然而如果編劇稍微有點良心和水平,能創作出一個稍微正常點的劇本該多好。畢竟對上了年紀的女演員來說,留給她們的好角色真的太少,時間也不多了。

作者:抹茶白金包 | 圖片來源于網絡



3 阅读:1978
评论列表
  • 2024-04-29 22:42

    所以說年輕人你們少看這種東西,如果真信了覺得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有這種機會,那真是要害了自己的一生!

抹茶白金包

簡介:影視,文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