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預言”今日依舊回響,賴清德聽到了嗎

邵永靈 2024-05-01 14:48:55

蔡英文將在5月20日與賴清德“換班”,與此同時,新加坡也正式迎來政治領導層的更替,看到這一點,島內輿論不由得做一個政治對比,台灣《中國時報》直言:李光耀說的話,賴清德聽到了嗎?

在台灣問題上,李光耀、李顯龍父子都秉持了務實作風,都強調一個中國

台媒表示:李光耀曾在兩岸問題上坦言,大陸發展的強大勢頭不可擋,統一台灣是大勢所趨,台灣應該務實接受這一現實,不可心存幻想。

而李顯龍則表示:一個中國不是不是“善惡對壘”的問題,要認同一個中國政策和“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

台媒表示:李光耀父子在兩岸問題上的態度很類似,即認清大勢,務實應對,不要心存幻想。對于這一點,台媒喊話:李光耀父子的話,賴清德有聽到嗎?

事實上,李光耀父子對兩岸問題非常熟悉,尤其是李光耀,他與台灣地區的政治領導層有很深的聯系,曾多次前往台灣,對于台灣問題更是有自己清醒的認知。下面就來看一下李光耀父子與台灣。

(一)李光耀曾預言:兩岸終將統一

4月29日,台灣《中國時報》發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題目是“李顯龍的忠告,賴清德有聽到嗎?”

文章開頭是這麽說的:台灣地區將在5月20日迎來新舊權力的“交班”,蔡下賴上。與此同時,新加坡也在進行權力的交班,掌權近20年的李顯龍辭去總理職務,將轉任內閣資政,新世代、51歲的黃循財將接班李顯龍,成爲新加坡第四代領導人。

5月20日台灣政壇更替,蔡英文要下台走人,賴清德要上台接棒

隨後台媒寫道:李光耀父子經營新加坡卓有成效,他們務實而睿智,洞見各方面的問題,采取諸多務實措施,不僅妥適應對現實,更規劃于機先,所以能帶領新加坡晉身世界最先進國家之林。如果“諾貝爾獎有治國獎”,20世紀最當之無愧的是李光耀;李顯龍繼承權位後,表現也可圈可點,治績堪稱卓著。

縱觀新加坡的發展曆程堪稱是一個國家經典的“奮鬥史”。英國從新加坡撤軍後,新加坡曾加入馬來西亞,但隨後不久又被趕了出來。彼時的新加坡僅僅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小島,除了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優越地理位置外,它沒有任何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在人口方面也沒有任何的優勢。在此背景下,“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壓力山大,他需要爲新加坡找到一條發展道路。

從今日視角看,毫無疑問,李光耀後來的發展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利用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把新加坡發展成了國際知名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成爲了“亞洲四小龍”,如果從城市角度看的話,現在的新加坡絕對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李光耀開啓了新加坡的發展,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把新加坡的發展推向一個新高度,現在的新加坡完全稱得上是“寸土寸金”。新加坡能有今天,李光耀父子絕對稱得上是厥功至偉。

台灣《中國時報》在文章中是這樣描述李光耀的:新加坡建國之際,強鄰環伺,必須保住命脈,同時必須尋求強國的奧援,從中獲取發展資源。因此,如何洞察強權的企圖、需求與價值,建構與其應對的最佳發展之道,設法借力使力,乃成爲他們治國的核心課題。

李光耀確實有非同一般的遠見卓識,其深谙利用政經強權壯大自己的發展策略。李光耀利用美國的“全球化”産業轉移以及日本與後進國家之間經濟“雁行”關系,制定出了一套正確的國家發展戰略,從而快速脫貧致富,跻身“亞洲四小龍”。

李光耀是一個“國際傳奇”,他讓新加坡也成了一個“國際傳奇”

隨後文章話鋒突然一轉,又把方向對准了台灣問題。文章是這麽說的:李光耀對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發展看得遠、看得深。 他預見中國發展的強大勢頭不可擋,統一台灣是大勢所趨,台灣必須務實面對與接受,不可心存幻想。他曾經斬釘截鐵地指出:台海兩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事實上,台灣的國際命運早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就被確定了。

台灣《中國時報》還表示:多年來民進黨當局一直在操縱所謂的民調,試圖在台灣島內造成一種“拒統”的民意,同時他們還試圖向台灣社會傳遞“美國會支持台灣”的信號。不過務實的李光耀則表示:這是一種夢幻,“不願統一”不會阻止兩岸統一,所謂的“統獨民調”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因爲台灣的未來根本不是由所謂的民調來決定,它是由兩岸實力、中美實力的現實對比所決定的。

李光耀不愧是一名務實的政治家,看問題的眼光也很精准。從現實層面來講,兩岸之所以會有今天的“分離”狀態,背後的主要因素就是美國。當中美實力差距縮小、兩岸實力差距懸殊時,台灣的“分離”還能繼續維持下去嗎?實力決定一切,台灣問題遲早都會解決,兩岸統一大勢所趨。

目前美國的實力仍然位居全球第一,仍強于大陸,他會在戰時阻擋兩岸的統一嗎?李光耀曾坦言:“獨派”依靠的美國的祈願不會成真,因爲美國不會爲了“台獨”去和大陸作戰,相反台灣問題是大陸的“底線”,在這一問題上,大陸不會有任何的退讓,如果真要對台作戰的話,大陸會不惜代價,直到勝利爲止。李光耀還表示:“台獨”的想法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只會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

“台獨”能改變兩岸統一的結局嗎?顯然不會,無論是“台獨”還是“獨台”,最終都是一場夢。“台獨”、“拒統”只會刺激兩岸局勢,失去和平統一對台灣人有好處嗎?顯然沒有,當“武統”開啓時,戰火來臨,這只會讓台灣人變得更加痛苦。

李光耀的預言:兩岸必將統一,台灣的“統獨民調”毫無意義,也無法阻擋這一潮流

台灣《中國時報》繼續在文章中也表示:李光耀的這些話說得直白,但透察問題本質,有何理據加以否認?看看烏克蘭現在外援瀕臨斷絕的窘境即可明白。台灣人如果不能理性面對“李光耀預言”,不但無法讓不可逆轉的曆史道路平順進行,最終可能被迫承受“更加痛苦”的統一過程。

(二)李光耀與台灣政壇有著很深的淵源

值得注意的是,李光耀對兩岸問題非常熟悉,而且他與過去的台灣政壇也有很深的淵源,李光耀務實的性格讓外界更能一覽兩岸問題的未來。

回顧曆史會發現李光耀與台灣政壇的很多高層人物都有來往,其中他與蔣經國的私交甚笃。李光耀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曾詳細寫過新加坡與台灣地區之間的關系。1973年李光耀第一次前往中國台灣,並在後續的過程中與蔣經國建立了密切私人聯系,他曾評價蔣經國沉默冷靜、想法務實。

後續的李登輝與李光耀之間的交往雖然很密切,但在兩岸關系上卻各有堅持,李登輝後期觀念趨向“台獨”,而李光耀的立場則一直是一個中國。

2000年台灣政壇首次迎來政黨輪替,在2002年之前,李光耀曾兩次前往中國,與陳水扁做過交談,但由于陳水扁的“台獨”理念,二人關系平平,而且從2002年至2008年陳水扁下台,李光耀再也沒有來過台灣。

2008年馬英九帶領國民黨重新奪回台灣政壇的執政權,李光耀對馬英九的兩岸和平政策多次公開肯定。例如,在2009年他就曾以新加坡“內閣資政”的身份表示:馬英九的兩岸和平政策是正確方向。

李光耀與台灣政壇有很深的淵源,他與蔣經國的私人關系很密切

李光耀在台灣問題上有自己的務實而又堅定的立場。1989年,李光耀在接受台灣“天下”雜志采訪時表示:“我沒有責任去討論兩岸關系,這是件極端敏感的事。但新加坡的立場是只有一個中國,中國如何統一,由中國人自己決定。”

台灣“天下”雜志曾表示:1993年兩岸首度破冰,中間就有李光耀多次居中斡旋的因素。最終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兩岸和解跨出曆史性的一步。

2006年李光耀在接受台灣“天下”雜志專訪時曾表示:台灣未來何去何從,這不是由台灣自己決定的,而是取決于中美。

2013年李光耀在自己出版的新書中表示:兩岸重新統一只是時間問題,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阻擋的。他還給兩岸統一指明了一條道路:未來兩岸經濟一旦實現深度整合,大陸無須“動武”即可完成統一。

這是李光耀做的一個預判,經濟的深度聯系推動了兩岸之間的整合,至于說能否直接推動兩岸統一,這就留待日後觀察。或許有朝一日當兩岸統一時,再回過頭來看的話會發現李光耀的話是一個較爲精准的預言。

2014年時,台灣《旺報》曾針對李光耀的“兩岸必然統一”預言做過一篇社評,當時台媒曾坦言:李光耀是一個“國際傳奇”,他讓新加坡也成了國際發展的“傳奇”,對“獨”派而言,他們自然不喜歡李光耀的預言,但這無法改變曆史潮流。理性面對“李光耀預言”,讓不可逆轉的曆史道路平順進行,才符合台灣人的利益,也是全體中國人所應該追求的。

2022年新加坡《聯合早報》曾表示:李光耀早就洞察了台灣的困境。面對統一的趨勢,台灣社會既不敢面對,也不想接受這一現實,他們只是以一種“鴕鳥”心態自我麻痹,而民進黨當局也趁機對台灣民衆大灌“迷幻藥”,這只會讓台灣在兩岸統一的進程中變得更加痛苦。

李光耀認爲兩岸必然統一,“台獨”只會讓台灣在統一過程中更痛苦

總之李光耀“兩岸必然統一”的預言必將實現,而現在正處于這一過程之中。

(三)在兩岸問題上,李顯龍同樣也秉持務實作風

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也是秉持一種務實的態度看待兩岸關系。台灣《中國時報》在文章中表示: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加緊靠近美國,把“親美反中”推進到極致, 在李顯龍看來,民進黨當局的選擇是極不明智的,一面倒絕不是安全的護身,更不會有好結果。

在台灣問題上,李顯龍始終強調要認同一個中國,他對西方經常鼓噪的“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更是進行了抨擊,他認爲國際問題與內政問題判然有別,兩者不可比擬。

事實上,在台灣問題上,李顯龍基本上繼承了其父李光耀務實的作風。去年10月份,李顯龍在一場峰會上表示:不要把一個中國看成是善與惡的問題,否則這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各國都應該把一個中國的認知表達清楚。

李顯龍點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點,近年來西方正把兩岸問題做另一個層面的描述,他們試圖通過意識形態來描述台灣問題,尤其是當俄烏沖突爆發後,這種輿論在西方是甚囂塵上。從現實層面看,西方這是在試圖將一個中國進行掏空,用所謂的意識形態劃分來替代他們口中“一個中國”的表述,正如李顯龍所說,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它只會刺激“台獨”勢力加大與外部的勾結,讓台海局勢變得更加緊張。

去年11月,新加坡舉辦“彭博創新經濟論壇”,李顯龍在論壇上表示:在兩岸統一的問題上,大陸並不“沖動好戰”,在國家統一方式問題上,大陸並未做出最後的抉擇。李顯龍還表示:如果北京遭遇挑釁的話,情況可能要發生很大的不同。當時李顯龍的這番言論曾被外界認爲是爲台海局勢降溫。

對于李光耀父子在台灣問題上的表態,台灣《中國時報》做了一個很精確的評價:認清大勢,務實應對,不要心存幻想。隨後台媒喊話賴清德:旁觀者清,民進黨和即將上台的賴清德聽到了嗎?

李顯龍曾警告稱:一個中國不是善與惡的問題

估計李光耀父子在台灣問題上的表態以及預判對民進黨和賴清德不會有任何的參考價值,曾經李光耀在發出“兩岸必然統一”的預言時,島內的“獨”派裝作鴕鳥,甚至還用“鼻屎”等不堪詞句來形容新加坡。

民進黨操作“抗中親美”早已走火入魔,這次馬上要上台的賴清德是一個比蔡英文更激進的“台獨”分子,早在選舉期間,美國人就表示對他很不放心,認爲他是“第二個陳水扁”,會給台海局勢制造很大的麻煩。爲了讓美國人放心,賴清德曾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文,表示要“蔡規賴隨”,要做“第二個蔡英文”。衆所周知,在“親美”問題上,蔡英文已經到了一種“極致癫狂”的狀態,賴清德要表示走“蔡英文路線”,很明顯,這是要加大站隊美國的力度。

這次賴清德公布的團隊人員也很有意思,在安全團隊方面,蔡英文當局的原本人馬基本上順利留任,這就更說明問題了:“倚美”、“謀獨”、“拒統”依舊是未來民進黨當局在兩岸問題上的“主旋律”。

0 阅读:175

邵永靈

簡介:軍事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爲大戰略,軍事戰略,核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