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三姓家奴?原來他並不是真心保護漢人

北鬥維斟 2023-02-13 13:58:26

十六國後趙末期,中原出現了一個爭議很大的曆史人物——冉闵,他曾頒布“殺胡令”,因而被許多“大漢主義”者視爲民族英雄。但是他的所做所爲又嚴重破壞了北方經濟,因而被人稱爲“屠夫”。那麽冉闵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我們回到當時的曆史中來了解。

一,中原大背景:石虎的殘暴統治

冉闵,原名石闵,是後趙皇帝石虎的養孫。後趙是十六國時期一個非常強盛的政權,在石勒時代,後趙統一了中原,使得北方的經濟有所恢複。石勒是一代雄主,他的豐功偉業不容否定。

333年,石勒去世,太子石弘即位。石弘喜愛儒家文化,是石勒精心挑選的繼承人,但是兵權卻掌握在石虎的手中。石虎是石勒的侄子,在統一北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性格殘暴,以濫殺取樂。石勒曾經想殺掉石虎,但始終沒有下定決心。334年,石虎發動兵變,將石勒的妻妾、子孫屠殺殆盡,後趙進入了石虎時代。

後趙統一中原時的局勢

石虎即位後,窮兵黩武,大興土木,濫殺無辜,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他在襄國、邺城、長安、洛陽大規模建造宮殿,動用的民力超過百萬。他對前涼、前燕、段氏鮮卑、東晉等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意圖統一天下,但是都以失敗告終。他掠奪民女爲嫔妃,後宮人數多達4萬人,曆史罕見。

史稱當時“衆役繁興,軍旅不息,加以久旱谷貴,金一斤直米二鬥,百姓嗷然無生賴矣”,“荊楚、徐揚間,流叛略盡”。在這樣的時期下,北方人們開始發動了反抗了。337年,侯子光在關中起義;342年,李弘在河北起義。兩次起義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也說明後趙的統治已經陷入危機。

不僅如此,其石氏宗室還在自相殘殺。石虎立石邃爲太子,而石邃也十分驕淫殘忍,他甚至還密謀殺石虎。于是石虎殺邃,立改石宣爲太子。而石虎又寵愛石韬,石宣又密謀殺石韬。陰謀敗露後,石虎殺石宣,並將東宮衛的七十萬人發配涼州。

邺城複原圖

這七十萬人基本都是從民間征調的民力,他們是無辜受害者,自然也對石虎不滿。349年,其中一支被發配的士兵在關中雍城起義,以梁犢爲統帥。梁犢自稱晉征東大將軍,號召各族加入反趙隊伍,“比至長安,衆已十萬”。他們先後在新安、洛陽擊敗了後趙大軍,使得後趙搖搖欲墜。爲了對付這支起義軍,石虎重用羌人和氐人去鎮壓,雖然獲得了成功,但是卻導致羌氐集團崛起,更難應對。

二,冉闵出台“殺羯令”

這時候,中原的“乞活軍”活躍起來。西晉末年,中原大亂,並州的百姓在司馬騰的帶領下逃亡冀州求食,這就是乞活軍的源頭。最初,乞活軍被卷入了“八王之亂”,成爲了軍閥的炮灰。後來匈奴攻破洛陽,乞活軍就開始與胡人鬥爭。他們是兵農合一的組織,以骁勇善戰、組織嚴密、持續時間長久著稱。

後趙統一中原後,乞活軍一度陷入低迷,但是他們堅決和胡人作鬥爭,其首領陳午曾告誡部下“勿事胡”。而冉闵父親冉瞻就是乞活軍的一員。冉瞻十二歲的時候,被石勒俘虜,于是石勒讓石虎來撫養,並改爲石姓。後來冉闵出生後,也就成爲了石虎養孫。胡人的血親觀念不重,養子的地位和親生子的地位相近,因而冉闵早年備受重用,而他也十分勇猛,在對東晉的戰爭中立下了功勞。

用現在的話來說,冉瞻當了漢奸,而冉闵是漢奸之子。349年,石虎去世,諸子爭立,自相殘殺。石氏經過一番內鬥後,石遵上台。他答應石闵,未來讓石闵做太子。但他後來又食言讓石衍爲太子。于是石闵發動政變,廢殺了石尊。

此後,石鑒即位,而他想密謀殺石闵和大將李農。在關鍵時刻,石闵和李農奮起反擊,在邺城大開殺戒,奪取了政權。石闵攻陷邺城後,打開城門,宣布“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結果羯人紛紛出城,而漢人則紛紛入城。石闵明白了羯人不可能擁護自己,于是下“殺羯令”,在邺城共屠殺了20萬人。

許多網文將冉闵的政策說爲殺胡令,這是不正確的。冉魏的政策,只針對建立後趙的羯人,沒有針對一切胡人。另外,冉魏控制的地區只有邺城周邊幾百裏地區,也不可能對其他胡人進行屠殺。冉闵的“殺羯令”並非是爲了保護漢族利益,而是爲了利用漢族的支持來和石趙作鬥爭,因而民族大義談不上。當然,冉魏的政策客觀上是有利于保護漢人利益的。

又有人說:沒有冉闵的“殺胡令”,中原漢人恐怕都滅絕了。這種說法也太過于偏激。當時冉魏控制地區不過是邺城一帶,影響力也非常有限的。在華北到東北一帶,有新興的前燕政權。早在西晉末年,就有大量的漢人逃亡遼東投靠慕容氏,慕容氏減免稅收,招攬流民,使得遼東成爲了塞外樂土。前燕進入中原後,華北的戰亂很快就安定了下來,人口迅速恢複。在前燕末年,其戶籍人口就有900萬人,而東晉不過1000多萬了。

在西北地區,有張氏建立的前涼政權。前涼內部十分穩定,因而許多漢人避難于此,其境內人口達到了100萬,超過了東漢時期。在關中一帶,氐族建立了前秦政權。351年,苻氏在關隴推行仁政,廢除了後趙的苛政,因而關中安定,人口達到了390萬(統一戰爭之前)。因此,在當時,北方的人口數量是超過了東晉人口的,這些人口大多數不是冉魏控制範圍,談冉闵救了漢人更是無稽之談。

三,冉魏政權是如何滅亡的?

350年,冉魏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當時冉魏控制的地界不過是邺城附近地區,處于前秦、後趙、前燕的夾擊之下,危如累卵,幸好還有中原漢人的支持,因而勉強立足。冉闵請求東晉支援,不過東晉君臣忌憚冉闵稱帝,因而拒絕出兵。于是,冉魏繼續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冉魏建立後,“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學後門,多蒙顯進。”意思就是穩定士族,提拔寒門,以爭取得到各級漢人的支持。不過,他卻因爲猜忌而殺了李農,使得乞活軍對冉魏沒有了好感。當時關中地區有大量的士族“擁三十余壁,聚衆五萬,以應東晉”,但是冉闵也沒有和他們取得聯系。

冉魏建立後,石祗據襄國,與冉魏對峙,雙方戰亂不斷。先是石琨帶10萬人討伐邺城被擊敗,隨後又是冉闵帶領10萬人北伐襄國遭遇全軍覆沒。接著,劉顯帶領7萬大軍進攻邺城,結果也大敗而歸。劉顯敗歸襄國後,又發動政變殺石氏,向冉魏投降。自此,後趙才宣告結束。

冉闵和石祗看似兩個政權的戰爭,實質上依然是後趙宗室之間內鬥的延續,只是雙方依靠的力量不同罷了。冉魏初期,將糧倉儲糧分發赈災,以爭取民心。但是兩石內戰不斷,很快又將糧食消耗殆盡,經濟恢複更是談不上。

在前趙後趙時期,五胡內遷的頻率和規模加大了,而劉淵、石勒爲了充實中原勞動力,也將大量的遊牧民族內遷,如石勒將氐族、胡羯10萬落安置在河北;劉曜遷徙巴氐20萬人到長安;石勒遷徙氐、羌15萬到了河北;石虎遷徙氐、羌和關中漢人10萬到關中。經過這些措施後,關東地區的胡人數量劇增,其河北的胡人數量占據了總人口的一半。

民族大遷徙

而冉闵下令讓境內的胡人都遷回本地,于是“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氏羌、胡蠻數百余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饑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複農者。”因爲大量的民族外遷,導致中原再次大亂,到處都是燒殺搶掠,農業遭到了曆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冉闵的遷胡令徹底讓自己的統治根基瓦解。

冉闵在攻破襄國後,又想趁機進攻前燕。352年,冉闵出兵,結果在冀州遭遇慘敗,自己成爲了俘虜。就這樣,冉魏政權宣告滅亡,于是整個華北平原和山西高原北前燕占據,中原終于安定下來。而被冉闵驅逐的氐羌則到了關中建立了前秦政權,關中也很快穩定了下來。

前秦和前燕對峙時期的北方局勢

就這樣,冉魏在曆史上僅僅存在了三年,而範圍沒有超過今天的一個省,因此十六國中都沒有它的一席之地,甚至它被視爲後趙政權的一部分。試想,如果冉闵真正得到了漢人的支持,那麽這個政權何至于三年就滅亡了?冉闵打著漢人的旗號,卻與東晉對立,自然是不得人心的。而前燕、前燕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卻推行仁政,並在早期向東晉稱臣,自然能夠得到漢人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是不變的真理。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