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選擇造車而不全力投AI:是否與技術難度有關?

爾東陳譚 2024-04-19 21:56:44

今天光某平台熱搜時,看到一個問題話題覺得挺好:爲什麽雷軍選擇造車而不是進軍AI?事實上,這個問題有很多方面可以深入可以講解的內容,不過,本文暫時只圍繞“是不是和小米技術有關?”“是否與技術難度有關?”這個方向來討論。

首先要表態的是,小米並不是完全沒有涉足AI領域,只能說涉足的沒有華爲、百度等企業足夠深入。以小米官網上一個單獨的AI頁面介紹顯示,其2016年7月開始成立了AI視覺團隊,後面又有實驗室、算法團隊、機器人、大模型團隊等。

在此前,AI項目也算是提到了小米的某種戰略高度,但是,那時候AI商業化困難,即使在當時智能音箱鋪天蓋地的,但沒有盈利就什麽也不是。小米的人工智能部隨之也慢慢降級,戰略地位已下降爲手機業務服務,前幾年特殊時期,還成爲了其“降本增效”的大部門。

目前,從這個官網頁面也可以看到,小米確實不夠重視AI相關的深入研發,畢竟頁面也就是簡單的html 介紹界面,沒有下一頁沒有更具體內容顯示。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年初ChatGPT火爆市場,小米看到AI是下一個風口之後,又對外宣布要投資200億去研發AI大模型。不過,按照小米投資性,估計200億也得分幾年慢慢搞。

雖然,去年8月小米搞了一個不知名的大模型,但是確實沒任何特色,沒人記得住。也就是說,目前位置,小米在AI領域確實沒什麽拿得出手的大模型、AI技術,雖然小愛同學已經做的很好了,但並不代表AI投入就很大。就好比siri做的也好,但蘋果近期才抛棄造成大力入局AI領域,很明顯,這說明智能助手不能代表AI能力。

那麽,小米爲什麽不深入布局AI呢?

先從小米的創始人雷軍雷總說起吧,他的戰略布局一直以“保守且激進”著稱,一般在基礎技術上、底層技術上、萌芽技術上,他不會輕易投資。在AI技術萌芽期,雷總並沒有選擇盲目投入,而是采取了産業鏈布局的策略,是符合他的人物設定的。

事實上,在很多需要大量研發投入的方面,雷總及小米集團都是跟風,而不是領航者。比如,手機上的玻璃、衛星通信技術,小米都是跟隨華爲後面才去弄的。特別在衛星通信技術方面,曾經電信不是沒有和他們談,但是由于技術難度大,投入的費用多,他們拒絕了。

其實,這也能理解,作爲一家以互聯網爲主的上市科技公司,你不能把他看作像華爲、中興等更偏向技術研究的科技公司。前者更加看著的投入回報,而後者可能更注重先在核心技術上的研發投入再求回報,兩者在技術研發上的定位是不同的。

如果從商業邏輯上來,不妨把小米視爲互聯網公司、平台的集合體,更有助于我們理解雷軍及其團隊的商業邏輯。按照這個邏輯來思考,小米也不可能在沒有利潤回報的情況下,大力、深入投入到AI領域。

綜上述論述來看,筆者認爲,對于AI這種重大項目的研發,小米是不可能做“先驅者”,提前布局並深入研發的。我判斷,小米肯定還是老套路,跟在“産業鏈”後面吃後發紅利更有利可圖點。畢竟,在小米以及雷總心裏,又有誰的(AI)研發成果不能“借鑒”呢?只要最終快速地實現“盈利”,肯定不含糊地“借鑒”。

分析完這些,其實大家也不難理解雷總大力投汽車行業了。事實上,就是智能汽車、電動汽車等新勢力崛起,也是風口,所以,小米2021年3月開始宣布投入造車。但你可能不知道,在此前小米在汽車各個領域都在投資,小範圍投資試水,看到他人入局新勢力汽車領域有成功的了,才逐步才大力跟隨別人腳步開始投資造車。

這麽看,也就不難看出小米暫時沒大力投資AI,是什麽根本原因了吧。當華爲等廠商在AI領域有成功的落地應用後,小米肯定會跟上來的,這一點不用擔心。但是,想要他投資出如chatGPT這樣的AI産品,感覺可能性不大。找到合適的産品,賦能真正的AI技術,那麽,就會是小米大力殺向AI領域的時刻。

那麽,對此你有何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1 阅读:67

爾東陳譚

簡介:科技衆神更名:爾東陳譚,80後老陳,與你一起聊新鮮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