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都是什麽來頭?看2023年,貴州考古挖到了啥

多彩貴州網 2024-03-05 18:15:56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柴睿)從史前古樸到商周文明;從隋唐大氣到明清風流,在一個個石器陶器裏,是被時光淹沒的曆史回憶,更是貴州考古人追求的樂趣。

  在過去的2023年,貴州考古人都挖到了啥?近日,多彩貴州網·衆望新聞記者來到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年度年終考古業務總結會現場,帶你看看這一年,貴州考古的工作成績單。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年度年終考古業務總結會

  2023年,貴州考古成績單共分“田野考古發掘”“區域專題考古調查”和“發掘項目整理成果”三個板塊。

↓↓↓↓↓

  普定穿洞遺址

  在哪發掘:安順市以北26公裏的普定縣

  挖到了啥:本次發掘共計出土骨角器2500余件。迄今爲止,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穿洞是磨制骨器出土數量最多、類型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共出土萬余件石制品,初步研究顯示原料毛坯既有燧石結核塊也有礫石,而且前者數量豐富,與早前的認識有一定差異。

穿洞遺址發掘現場

  佐證了啥:爲中國史前磨制骨器的源流、技術特征、時空框架及其與東南亞、歐洲和非洲同類型材料的對比研究以及史前人群的遷徙擴散、人口規模變化與文化交流互動等重大學術問題的探索提供了難得一見的考古學材料;遺址內的3座墓葬,爲研究該地區史前人類體質特征、遺傳信息及埋葬習俗提供了重要資料。

  西秀區八個洞遺址

  在哪發掘:安順市西秀區蔡官鎮關口村河邊寨組

  挖到了啥:遺址內有骨堆2處,灰坑23個,火塘4處,石堆3處,墓葬1座。墓葬爲平面堆土,墓頂排列有十余塊20-30cm不等的石塊,成西南至東北走向,近似長方形,部分石塊下壓著動物燒骨。石堆下爲長軸約1米的橢圓形堆土,土堆下埋人骨。

  出土物包含6527件石制品和3828件骨質出土物。石制品原料主要爲黑色燧石、水晶與河灘礫石。

八個洞遺址發掘現場

  佐證了啥:經探測發現,當時居住在遺址內的人群已經擁有了較好的技術水平。同時,還發現了大量炭化種子,種屬鑒定工作正在開展中。遺址內被推測爲是季節性居住的洞穴,只在冬季有人生活居住。這反映了人類爲了應對環境變化采取的適應性策略,對研究中國西南低緯高原山區的古人類環境適應策略和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威甯赫地坪子遺址

  在哪發掘:威甯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羊街鎮雙河村火廠組

  挖到了啥:遺址發掘面積總計5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15個、竈坑4個、灰溝28條、房址5座、墓葬1座、活動面1處。出土小件397件,陶片200余袋,采集測年標本30份、骨骼樣品20份。

赫地坪子遺址發掘現場

  佐證了啥:根據出土器物推斷,赫地坪子遺址應屬于雞公山文化,年代爲商周時期。遺址發現的柱洞及腐朽木材遺迹,是貴州雞公山文化時期聚落的重要材料,對研究該區域商周時期聚落形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S210馬場至平寨道路工程

  在哪發掘:安順市平壩區(貴安新區)馬場鎮境內

  挖到了啥:在大林頭墓地、謝家寨墓地以及昆山墓葬共清理南朝、隋唐、宋元明時期墓葬289座,燒炭窯1座。隨葬陶瓷器、銅器、鐵器、漆器、錫制品、錢幣約450件。

發掘墓葬航拍圖

  佐證了啥:本次發掘隋唐墓葬均爲土坑墓,保存較好,墓內出土較多隨葬器物,對了解認識隋唐文化,確定馬場周邊隋唐墓葬形制、性質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對于貴州及周邊地區六朝唐宋元明曆史的認知提供了新材料。

  從出土文物看,具有地域特色濃郁的特征,體現出不同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動過程。對于用物質材料诠釋和研究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具有重要價值。

  烏江曆史文化研究

  整理內容:烏江文化遺存種類繁多。據統計,烏江流域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5處。

烏江流域 記者 楊昌鼎 攝

  曆年來,貴州榮獲的8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除盤縣大洞遺址,威甯中水遺址外,赫章可樂遺址、遵義海龍囤遺址、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招果洞遺址、大松山墓群6個均在烏江流域,同時,貴州唯一的海龍屯世界文化遺産也在烏江流域中段。烏江曆史文化之重要,可見一斑。

  遵義市宋元明遺存調查

  調查內容: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系開展“播州核心區外遺存考古調查”“播州宋明時期銘刻材料”“播州楊氏土司文獻集成”等項目,專項調查田野工作于2023年8月正式開始。

遵義市宋元明遺存調查現場

  查到了啥:調查對象包括山城堡寨遺址14處、墓葬163處、寺院遺址9處、碑刻摩崖35處、其他各類遺存10處。館藏文物400件,包含宋墓石刻、銅器、陶瓷器、印章、造像等。同時梳理既往遺存點200處。

  本次調查,基本厘清遵義市宋元明時期遺存分布概況及分布規律,完成了調查初期所制定的學術目標。此次調查豐碩的成果爲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直接的物質基礎,對于研究播州土司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無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貴州屯堡遺存考古調查

  查到了啥:通過考古調查,貴州現存的城址遺存較多,包括衛所城址、府州(縣)城、土司山城以及其它城址。衛城是明代貴州城址建設的主要類型。屯堡築城多因地制宜,選址的不同亦使城址平面形態不同,包括了圓形、長方形、橢圓形、蓮花形、水滴形等。

  貴州明代城址的建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軍事功能突出,在分布上,城址多建設于“一線路”之上與蠻夷出入之處,以保障驿道通暢,鞏固西南邊疆的治理。

頂營長官司城迎恩門

  屯堡考古,是屯堡文化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和手段。需要回到明代這個曆史現場,以屯堡及相關明代遺存爲切入點,對“何以貴州”作出科學的解釋,回應明代對貴州的奠基性作用這一重大現實關切。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探索。

  銅仁方田壩遺址整理與調查

  在哪調查:銅仁市壩黃鎮坪茶村

  調查收獲:遺址地層堆積可以分爲4層,主要爲近現代層和商周時期文化層。發現遺迹86座,以灰坑爲主。遺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陶器以平底罐最具特色,還有杯、豆、缽、盤等。

  經統計,石器出土較多,打制石器有100余件,主要有石片、砍砸器、石锛、石斧等類型。磨制石器也有100余件,多爲斧、锛等工具。

方田壩遺址出土的牙璋,爲貴州首次發現

  最新突破:遺址的發掘是貴州東部近年來商周時期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其中出土的牙璋,在貴州首次發現,具有較爲重要的學術意義。

  出土器物爲峽江地區古文化沿烏江向南滲透進入貴州腹地提供了佐證,是早期巴蜀文化向東擴展,經長江、烏江、錦江深入黔東湘西地區的重要證明,爲錦江流域考古學文化序列和文化類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威甯雞公山遺址整理體會

  遺址在哪兒:威甯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城中水鎮

  整理內容:雞公山遺址基本資料整理和研究工作基本完成,現在整理成果能完整反映該遺址清理出土的所有遺迹、遺物,遺迹中包括沒有出土物的單位也悉數公布資料,遺物中除完整、基本完整者外,大量殘片標本亦繪圖描述。

雞公山遺址出土的部分代表器物

  最新突破:通過雞公山遺址材料,考古工作者探討了該類文化遺址與周邊其它文化遺存的關系,包括烏蒙山東側的青場類文化遺址、金沙江中遊的大墩子文化遺址、巧家小東門石棺葬遺存和安甯河流域的冕甯高坡遺址、西昌大洋堆遺存等,即通過雞公山遺址將雲貴高原偏東北部地區各文化區相互之間交流與影響聯結了起來。

  務川大坪漢墓整理與研究

  漢墓在哪兒: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丹砂街道、大坪街道

務川大坪漢墓出土文物修複整理

  整理內容:完成文物清點工作和部分器物修複工作。共登記出土、采集文物(含各類標本)共827件(套)。其中陶器396件,銅器(包括銅錢、搖錢樹枝等小件)296件(套),鐵器24件,漆木器10件,以及骨、玻璃、銀等其他材質器物和各類標本100余件。修複、處理文物40余件。並與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合作,開展出土金屬器修複保護工作。

  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整理與研究

  墓地在哪兒:遵義老城東北約20千米的營盤山

  整理內容:墓地包含墓葬3座,主要爲楊烈墓、楊铿墓和楊價墓,其年代從南宋跨越至明代,其中楊铿墓和楊價墓均系新發現。2012年8月-2023年11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聯合遵義市文化和旅遊局(遵義市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展開了曆時10年的考古發掘、實驗室考古、文物修複、資料整理與研究工作。

  2018年11月,爲加快推進考古報告整理和研究,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首席專家爲周必素研究員,目前完成考古編寫工作。

新蒲土司墓地航拍圖

  最新認識:新蒲墓地第一次科學、系統的揭露出楊氏土司墓地的墓園格局,墓地布局清晰完整,首次將墓葬地上與地下結合考察,讓貴州考古工作者完整認識楊氏土司的喪葬習俗及埋葬制度成爲可能。對楊價墓進行實驗室考古,成爲我國實驗室考古理論和方法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整理與研究

  在哪兒發掘:貴安新區馬場鎮

  整理內容:2023年全年共修複陶器369件,瓷器359件。對墳壩頂墓群22年和23年出土的二千余份資料進行整理,墓葬出土文物已大部分清洗完畢,資料卡片同步制作。

  2023年10月底,開始進行器物分類統計工作。11月14日,繪圖人員開始進入繪制器物圖,目前繪制200余件。12月11日,開始出土器物照相工作,目前大部分器物照相工作已完成。同時、川大、中大、北大均進行發掘資料的整理工作,到年底已基本完成。

大松山墓群俯視圖

  最新收獲:墓群共清理發掘魏晉、唐宋、元明清墓葬2192座,出土各類隨葬器物4000余件(套),取得重要收獲。2023年3月28日,大松山墓群發掘被評爲202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