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女搞音樂,好看愛看喜歡看

ACGx 2024-05-16 17:39:05

題圖 /Girls Band Cry

“求你了讓我再看一集吧!”

1.

今年四月,有膽登上“原創大舞台”的日本新番不少,吸引了衆多“原創番賭狗”聚集。其中在國內最具話題度的作品裏,《夜晚的水母不會遊泳》《Girls Band Cry》(後文分別簡稱《夜水母》《GBC》)兩部都與少女、音樂息息相關。

同爲“少女+音樂”番,兩部作品的首集,都是兩位主角一拍即合式的相似開局,然而原創動畫的魅力就在于其不確定性,就在觀衆以爲兩部作品要一直“打擂台”時,它們的後續卻迎來完全不同的走向:

《夜水母》的觀衆因兩位女主的臉頰吻直呼“搞到真的了”,笑稱隔壁百合番《戀語輕唱》猝不及防地迎來一個強勁對手;《GBC》不甘示弱,主角團三人穿上自己的“黑曆史”T恤登台表演,將搖滾精神貫徹到底,爲觀衆津津樂道。

看來在大量偶像番、樂隊番等“前輩”之後,少女與音樂的故事仍然能玩出新花樣。當了解完《夜水母》《GBC》,就會發現這類原創番緊跟的時代趨勢,不只是帶有“百合”“流行樂”等話題標簽,還有契合當代年輕觀衆的“精神狀態”。

2.

《夜水母》作爲動畫工房創立50周年紀念作,四位主角的“萌”毋庸置疑,四人分別擔任主唱、畫手、作曲、剪輯,一同以匿名歌手“JELEE”的名義在互聯網上活動。取材聚焦原創音樂團隊以及自媒體運營的狀況,相當與時俱進。

內容方面,《夜水母》偏向刻畫角色的成長與關系。

四人有著各自的特殊之處,可能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不被理解,也可能會因某些節點陷入迷茫焦慮。這類設定很難不引發共鳴,思考與糾結存在于現實世界裏的每一個人身上。令人欣慰的是,動畫中人與人的相遇給了彼此力量。

雖然每次看到四位“爆肝”新歌,很多觀衆都想吐槽“果然她們不是普通人而是天才”,但知曉角色創作心路曆程後,相信大家還是會被新歌狠狠治愈。

3.

相較而言,東映動畫、agehasprings、環球音樂合作的跨媒體企劃《GBC》,所具備的商業屬性要更明顯一些。企劃先組建了樂隊,再往動畫方向發展,意味著角色聲優真的可以滿足樂隊Live演出需求。動畫采用了日本觀衆不太習慣的3D制作,但角色流暢的互動、靈動的表情,處處展現出“不差錢”的氣質,主創包括《LoveLive! Sunshine!!》系列導演酒井和男、編劇花田十輝,音樂方面則由爲Aimer制作歌曲的玉井健二負責。

《GBC》的內容調性,也和同期播出的《夜水母》完全不同。辍學只身前往大城市的主角井芹仁菜,暫未向觀衆展現內心全貌,不過觀衆能夠猜測到她多變的情緒、“麻煩”的性格,是因其過往的家庭和校園環境導致,甚至不是“大家一起唱首歌”就能簡單解決的心理問題。

動畫提及的許多其他議題,也容易讓人“深入思考後變得頭大”,比如大城市的追夢人應不應該繼續,原生家庭的控制、校園霸淩、長輩的期望與自己喜好相悖等等。

面對種種壓抑和不甘,《GBC》提出的解決方案很搖滾——掙紮、呐喊與反抗。這種表達與當代許多年輕人喜愛的宣泄方式不謀而合,你看主角禮貌微笑著豎中指的表情包廣爲流傳,完全與互聯網“發瘋文學”有異曲同工之處。

4.

其實“少女+音樂”要素搭配的動畫並不是日本市場的新鮮産物。但每每討論,都總離不開10年代佳作雲集的“偶像番”。

不論圍繞偏向現實的職業偶像,還是更具活力的校園偶像,多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朝著夢想目標努力前進的故事,劇情沖突主要源于內心矛盾與人際關系上的變化,換個視角看,也是充滿著“友情、努力、勝利”的內容類型。觀衆感受角色的朝氣明媚、欣賞精致舞台,這類作品提供的情緒價值,就和日本真實的“養成系偶像”如出一轍。

前期《偶像大師》《LoveLive!》系列勢頭強勁、帶動風潮,以至于二次元偶像和三次元愛豆一樣進入了“偶像戰國”時期。10年代後期則誕生了不少非常規意義的“偶像番”,如《賽馬娘》《佐賀偶像是傳奇》《少女☆歌劇》等,偶像元素融入新的風格,讓當時的觀衆們眼前一亮。

努力前進的角色的確爲許多年輕人帶去振奮,而今與少女、音樂相關的動畫,逐漸重視起現實要素,不少主角的成長路上多了專屬于現實的疼痛。

《孤獨搖滾》引發社恐的“演我”共鳴,《BanG Dream! It's MyGO!!!!!》複雜的人物關系、矛盾沖突的積累爆發讓國內觀衆上頭。

如今的《夜水母》和《GBC》,都走出了不一樣的路線。“喪”中帶點溫暖的內容,或許更容易打動本就疲憊的觀衆。

究其原因,除了新生代年輕人熱衷內心探索、自我對話的特點之外,商業層面大概如同《GBC》動畫音樂制作人玉井健二所述:“只靠偶像魅力可挖掘的市場空間已經不多了。”

5.

畢竟音樂除了在內容層面烘托劇情氛圍外,還在作品的營銷推廣上貢獻一份力量。

《夜水母》JELEE日推賬戶持續更新中

放眼整個日本文娛産業鏈,動漫、音樂向來都很“能打”,兩者相結合爆發出高商業價值的IP不勝枚舉,且不局限于音樂題材動畫領域。當日本流行音樂市場和二次元融合度越來越高,歌手攜動漫歌曲登上紅白歌會的頻率逐步變多,動畫出品方、音樂公司勢必更加重視相關歌曲的推廣效應。

《鬼滅之刃 鍛刀村篇》動畫OP、ED

《電鋸人》動畫第7話ED

這樣一來,動漫音樂內卷成爲注定結果,大家卷動畫歌曲質量、數量,也卷歌手、制作人的大牌/受歡迎程度。

然而近年來流媒體和疫情的沖擊巨大,且不說日本社會的“低欲望”狀況,需要找尋新的切入點調動消費者情緒,産業鏈下遊負責變現實體碟片、劇場演出等環節也在迎來變化。另一方面,日本樂壇自身的更叠也極其明顯,Vocaloid圈頻繁爲日本流行樂壇輸送創作、演唱人才,米津玄師、YOASOBI、Ado等成爲日本音樂排行榜常客,也是熱門動漫樂于選擇的主題曲合作對象。

去年日本動漫音樂“贏家”,出自《我推的孩子》,主題曲《偶像》由YOASOBI演唱。雖然負責發行的索尼音樂並未進入動畫制作委員會,但歌曲搭配首播劇場版對“偶像”星野愛刻畫,爲後續正片的懸疑元素展開起了個好頭,網絡傳播效果十分可觀。據悉,該曲于去年斬獲日本海內外65項榜單年冠,獲得MTV日本音樂錄像帶大獎“年度歌曲”獎及“最佳動畫視頻”獎,同時拿下Apple Music「2023年全球百大最熱曲目」第7、Billboard「YEAR-END CHARTS Billboard Global 200」的第42位,均爲J-POP的曆史最高排名。

高人氣的改編番劇已經卷到這種地步,像《夜水母》《GBC》這類從企劃之初就與音樂綁定的原創作品,受衆會進一步細分,更需要仔細思考究竟如何讓內容和音樂打動人心。

哪怕在《京吹》《素晴》《無職轉生》續作、新作《怪獸8號》等對手面前,原創作品可能並非四月新番的重頭戲,可好在少女們不管是當偶像、組樂隊、或者成爲匿名音樂人,鮮活的角色和歌曲,仍有調動觀衆情緒的力量。

0 阅读:2

ACGx

簡介:ACGx是聚焦動漫遊戲及泛二次元文化産業的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