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博物館諸多文物精品展出,解碼古趙文化,探尋甘丹風華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5-06 14:05:24

走進邯鄲市博物館一樓中央大廳,三面牆壁鑲嵌著總面積爲210平方米的“磁山之光”“胡服騎射”“建安風骨”三幅鍛銅壁畫,記錄了邯鄲三個重要的曆史時期,吸引著衆多觀衆駐足觀看。

河北省共有三家國家一級博物館,邯鄲市博物館就在其中。“邯鄲”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殷商後期,此後3000多年沒有改名,自趙國遷都邯鄲後至今,城市所處位置也從未遷移。邯鄲市博物館館藏文物近萬件(套),其中新石器時代早期磁山文化遺址文物、先商文物、先秦兩漢趙國文物等最具特色。“邯鄲”由甲骨文等古漢語中的“甘丹”演變而來。邯鄲市博物館常設展“甘丹風華——邯鄲曆史文化陳列”展出諸多文物精品。

觀展·亮點

“蜀西工”造金銀塗乘輿大爵酒樽

“精致”而不奢華的漢代青銅器精品

物以稀爲貴,漢代是青銅器制造的末期,青銅器存世量少。邯鄲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蜀西工”造金銀塗乘輿大爵酒樽分乘盤和酒樽兩部分,通體鎏銀,紋飾鎏金。酒樽爲直桶狀,通高28.27厘米,直徑35厘米,重9640克。腹部兩側透雕蟠龍鋪首銜環,酒樽壁部采用細線刻劃手法,描繪出流雲、鳥獸、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異草等神仙境界的生動畫面。酒樽底部以熊飾作三足,裝飾與乘盤足相同,熊以肩乘盤,張口吐舌,面相猙獰。酒樽蓋隆起,上面三只朱雀展翅欲飛,十分精美。

酒樽是漢代貴族專用的高級酒器。它一般置于宴飲場合中間,由主人用勺爲賓客盛酒。目前這種金銀塗工藝的酒樽全國罕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叫做乘輿一斛承旋,而邯鄲市博物館的金銀塗乘輿大爵酒樽精美程度超過故宮同類型藏品。

從制作工藝看,金銀塗乘輿大爵酒樽采用的是細線镂刻劃和鎏金錯銀工藝,這種工藝在東漢時期的銅器制作中已經廣泛使用。東漢初期宮廷或者諸侯所用的酒樽,一般都不會給人以華麗氣派的感覺,而只是一件做工精細的酒器而已,這種“精致”而不奢華的做法,反映了當時劉秀提倡節儉的一貫思想,作爲皇家或者諸侯用品,能做到這一點,即使今天看來仍然可貴。

邯鄲市博物館館長馬小青告訴記者,“蜀西工”造金銀塗乘輿大爵酒樽,不僅制作精美,在樽盤底部還有清晰的紀年銘文,隸書撰寫48個字:“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輿大爵酒樽。內者室,銅工堂,金銀塗章,文工循,造工萊。護工卒史恽,長汜,守丞汎,掾習,令史愔主。”從這段銘文中,可以得知酒樽于東漢光武帝23年制造,是“蜀西工”造“乘輿”之器,屬于皇室禦用的物品。《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記少府屬官中有“內者、宦者官令丞”。銅工是制作酒樽的工匠,金銀塗是負責鎏金、銀的工匠,文工是雕刻紋飾的工匠,最讓大家感到奇怪的是造工,專家認爲造工是酒樽制作完成後,檢查質量是否過關的人員。

金銀塗乘輿大爵酒樽是一件酒器,更是一件充滿創新精神和審美旨趣的藝術品。漢代已是我國古代青銅器制造的末期,工匠們不僅繼承、發展了前代的青銅裝飾工藝,還在模鑄、鎏金、錯金銀、細線錾刻、鑲嵌等工藝上進行創新,這件酒樽精美、稚拙,反映出當時我國的器物制作工藝、審美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透雕螭龍紋金牌飾

感受中華文明的包容與融合

透雕螭龍紋金牌飾,1997年出土于趙王陵2號陵。金牌飾呈長方形,長7.2厘米,寬4厘米,厚0.3厘米,重約80克,含金量爲40%,是中原地區少見的金銅合金鑄造飾品。它的四周邊框勾勒渦紋,中央有一雲頭狀的花朵,兩側主體紋飾各透雕有一螭龍相對昂首騰空而立,形象威武,猶如雲龍在天。在金牌飾背面有兩個橋形穿鼻,很可能是縫綴聯結在織物或革帶上,當作裝飾用品。金牌飾的側面邊框有一細小淺刻的先秦銘文,據推測爲“三十一年”,這爲研究趙王陵2號陵的墓主身份提供了實物資料。

此金牌飾的形制爲我國北方草原地區流行的“鄂爾多斯式”矩形雙獸紋牌飾,不同的是,它以雙螭龍爲主體紋飾,《廣雅》雲:“有角曰虬,無角曰螭”。螭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寓意美好、吉祥,而且龍還是中原華夏民族的圖騰,二者結合,屬于在北方地帶草原文化矩形牌飾影響下的中原創作物,也是胡服騎射改革後華夏文化與草原文化不斷融合的見證。

戰國青銅馬

我國最早的寫實青銅馬

說到有關馬的文物,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出土于甘肅的“馬踏飛燕”。其實在邯鄲,還有著比“馬踏飛燕”早約400年的文物,那就是出土于趙王陵的一級文物——戰國青銅馬。專家介紹,這是目前我國最早、最具有寫實藝術風格的三匹青銅馬。這三匹青銅馬,既是中原騎兵崛起的見證,也是“胡服騎射”的重要印記。

青銅馬高15至18厘米,長22至24厘米,形態各異,一匹作仰頭行走狀,一匹作低頭伫立狀,還有一匹作低頭覓食狀。這三匹馬的尾巴均打結,而且“肌腱隆突、四肢發達、背部豐滿、臀部強健、馬頸有力”。

這3件青銅馬1997年發現于趙王陵2號陵。趙國的君王爲什麽要在自己的陵墓當中埋葬如此精致的青銅馬呢?這就要從一場重要的軍事改革說起。公元前326年,趙武靈王新君繼位。爲了擺脫困境,他毅然決然地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他讓士兵脫去了廣袖長袍的漢裝,改穿簡潔貼體的胡服,練習騎射技能。隨後,他鼓勵西北邊境的軍民養戰馬,並招募善于騎馬射箭者,建立了一支骁勇善戰的騎兵部隊。

從胡服騎射開始,更爲機動靈活的騎兵便逐漸成爲戰場的主力,也深刻改變了古代的戰爭方式。這3件青銅馬是中原騎兵崛起的見證,是這場改革的重要印記,同時也表達了趙王對戰馬的充分重視。可以說,這3件青銅馬在當年代表的是趙國的“特種部隊”。

觀展·提示

●地點:邯鄲市

從北京乘高鐵2小時直達

●預約方式:邯鄲市博物館微信公衆號、支付寶搜“邯鄲市博物館”小程序

●票價:免費

●展期:長期

觀展·解碼

神秘的“東方金字塔”趙王陵

趙王陵位于邯鄲市西北紫山東麓的丘陵地帶,處于叢台區和永年區交界地帶,東南距邯鄲市區約8公裏。1997年10月18日,趙王陵2號陵被盜,墓中珍貴文物被販運出境,此案震驚了全國。經過公安幹警的缜密偵查,萬裏追蹤,于次年將販賣到國外的文物“完璧歸趙”。

此次被盜出土的文物主要有三匹青銅馬、一件透雕螭龍紋金牌飾、一件青銅鋪首和200余片玉铠甲片,這批珍貴的文物現已移交到邯鄲市博物館,並在“甘丹風華——邯鄲曆史文化陳列”中展出。塵封兩千多年的趙王遺物在人們的翹首企盼中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帶著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帶著“胡服騎射”的改革精神,綻放出了昔日的光華。

趙王陵共有5座陵,自西南向東北分布排列,蜿蜒7.5公裏,其中3座位于叢台區三陵鄉,2座位于永年區界河店鄉和永合會鎮。各陵結構形制基本相同,均坐西朝東。陵台以山丘爲基夯築而成,台面基本爲長方形,上有封土一或二座,墓室築于山體岩石之內。神道寬大呈斜坡狀,均築于台面東側。陵台周邊有多座陪葬墓。雖經2300余年的風雨滄桑,但整個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被中外史學界稱之爲“東方的金字塔”。

趙王陵依山而建,氣勢恢宏,雄偉壯觀,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趙王陵2號陵出土的青銅馬、金牌飾、青銅鋪首、鑽孔玉片等珍貴文物,具有重要的曆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趙王陵所包含的曆史文化信息極其豐富,墓主人在位時間基本涵蓋了趙國遷都邯鄲後的大部分年代,是研究先秦趙文化的重要載體,也爲研究戰國諸侯王陵的規制和布局、喪葬文化的演變提供了寶貴材料。

專家通過深入研究,認爲趙王陵2號陵的兩座墓應該是兩座王墓,但墓主身份還有待確定。

在成語典故中認識一座城

在曆史長河裏,“邯鄲”這個地名非常“長壽”。“邯鄲”最早出現在殷商後期。據《竹書紀年》載,“自盤庚徙殷至纣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鄲沙丘,皆爲離宮別館。”公元前386年,趙國由中牟遷都邯鄲,邯鄲作爲趙國都城曆八代國君,達158年之久,是當時黃河北岸廣袤地域內最大的中心城市。由邯鄲曆史文化所派生的成語典故就有1500余條,因此被稱爲“成語典故之都”。

在邯鄲市叢台區回車巷曆史文化街區,不少身著戰國袍、漢服的年輕人在這裏拍照打卡。相傳回車巷是蔺相如回車避讓廉頗的地方。廉頗能征善戰,爲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對蔺相如很不服氣,揚言有一天“要狠狠地羞辱他”。蔺相如聽說後,盡量不與廉頗碰面。有一天,蔺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的車馬迎面走來,便讓從者掉轉車頭,躲進一條小巷裏。人們對此很不理解,蔺相如說:“我連秦王都不怕,還怕廉將軍嗎?只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之所以避讓廉將軍,就是以國家安危爲重,以個人私怨爲輕。”這話傳到廉頗的耳中,他非常慚愧,立即脫掉上衣,背負荊條,來到蔺相如的面前,向其請罪。于是,廉頗向蔺相如“負荊請罪”,兩個人也成了一輩子的“刎頸之交”。

漢語離不開成語,說到成語那就不能不提邯鄲。邯鄲學步、葉公好龍、濫竽充數、掩耳盜鈴、梅開二度、完璧歸趙、毛遂自薦、負荊請罪、紙上談兵……據統計,有1500多條成語來自邯鄲。這其中既有反映執政經驗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又有寓意深刻、揭示人生哲理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還有給人警示、鞭撻社會不良現象的“利令智昏”……這些成語典故成爲人們認識中國曆史的窗口。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