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西方筆友爲何道光不知道英國在哪因爲西學對滿清另有用處

千年論戰 2024-05-09 17:16:42

滿清皇帝其實對西方的了解差異很大,康熙、乾隆和道光就完全不一樣。康熙當年就有兩個略有名氣的西方筆友,他們一個叫路易十四,一個是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康熙從路易十四派來的傳教士手裏得到了金雞霜納,還學會了很多數學知識,康熙的兒子們甚至還學會了拉丁文。乾隆還知道法國大革命和葉卡捷琳娜二世,法國大革命爆發時,乾隆也好一陣緊張。道光就差遠了,他和英國人開戰快三年,還不知道英國在哪裏。

之所以有這種差別,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西學在滿清皇帝眼中另有用處。康熙學西學的用處就是要讓漢人大學士們心服口服,西學是他保持心理優勢、樹立政治權威的獨門秘籍。康熙掌權後,一度自信心滿滿,進行了三藩之戰。在戰爭過程中,康熙就發現八旗軍的戰鬥力非但沒有碾壓綠營軍,反而還有所不如。整個三藩之戰期間,八旗將領中除了安親王嶽樂、將軍賴塔外,其他人都被康熙訓了一遍。

原因就是八旗軍不給力,三藩之戰中康熙經常下令說“恐滿兵不耐水土,因而挫銳”,讓八旗軍避讓吳三桂的精銳部隊。戰爭中綠營沖殺在前,八旗軍在後面避戰、搶戰果是常態。但在戰爭結束後,康熙又多次宣稱,平定三藩依賴的是“滿洲兵士之力”。戰後康熙還經常向漢人大臣說“自古兵制,莫如我朝禁旅最善”,“滿洲弓馬皆經百煉”,一個勁地貶低漢人武力。

由于當時綠營軍官大半都是漢人八旗擔任,漢人文官又對軍事沒多大興趣,康熙自說自話的吹噓也就成了政治正確。軍事自信有了,康熙還要在文化上樹立對漢人的心裏優勢。這可不好辦,因爲康熙自己都認爲“漢人學問皆勝滿洲百倍”,他打壓漢人頂級文臣的方式就是利用西學的信息差。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就在南巡時專門召見李光地,用星宿運行問題質疑《堯典》,一下子就難爲住了沒學過西學的李光地。康熙三十一年,他又在討論太極圖時,秀了一把學問,用數學解析音律、計算河水流量、檢測日晷,震撼了一次群臣。

康熙學了幾何、天文、地理後,從來都是把這些學問融合到政治宣傳和推廣中,用于打造自己的聖人形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用打造《皇輿全覽圖》的方式碰瓷《禹貢》“《皇輿全覽圖》,朕費三十余年心力始得告成。山脈水道,俱與《禹貢》相合”。他的潛台詞是既然他的作品“俱與《禹貢》相合”,那就是說他的學問和寫作《禹貢》的聖人差不多,至少也是准聖人級別。康熙也把幾何同聖人聯系起來,認爲“其體績、面冪、周徑,皆用密率乘除……待聖人而明者也”。

在康熙的操作下,李光地等人就只能老老實實地給他當學生,康熙晚年李光地就只能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一身學問都是康熙教授(久侍講筵,所以其學日進)。康熙用西學學問難爲大臣,他卻不肯讓大臣們和西學傳播者有接觸,更不會將自己的所學教給漢人大臣們,康熙的《幾何原本》就只有滿語教材。在整個清朝,西學和對外聯系的渠道都被皇室壟斷,康熙、乾隆還知道奧斯曼帝國,康熙從波蘭國王的信件中知道維也納之戰的一手信息;知道瑞典,當年圖裏琛就把沙俄和瑞典開戰的大北方戰爭情景上報給了康熙。乾隆還知道莫臥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他把滿清和這兩大帝國並列。

雍正年間《異域錄》完成,這本書還是被滿清皇帝列爲只有滿洲人才能學習的“禁書”。因爲康熙等人的封鎖,到了清末就連左宗棠等人對奧斯曼帝國這個影響了中國西部安全的國家所知甚少。

實際上康熙並不是幾何方面的天才,傳教士們都只誇獎他的學習態度,一般不說他的學習成績,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甚至對他的成績頗有微詞。如果漢人的頂級做題家們也學習這些知識,康熙大概率不是對手。康熙等人幹脆就制造了一個信息繭房,最後他們連自己的子孫都蒙住了……

0 阅读:89

千年論戰

簡介:談古論今,說千年戰爭,預測戰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