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超越“幸存者偏差”,靠運氣成功?

王三楂 2024-04-25 10:06:32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個二戰轟炸機的故事。

據說,當時盟軍爲了確定哪些部位最容易被敵軍擊中,于是調查了所有返航的轟炸機,並標記了它們的受損部位。

進行研究後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

軍方普遍認爲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爲容易被擊中。

而一個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應該強化機尾。

給出的原因是,統計的樣本中只有平安返回的轟炸機,而那些被擊中機尾的飛機根本無法返航。

後被證實教授的決策是正確的,看不見的彈痕卻最致命。

這就是著名的“幸存者偏差”。

認知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差,指人們往往只關注成功者的案例,而忽略了失敗者,從而導致對現實的誤解。

而了解到“幸存者偏差”,又會導致出現一個新的問題:會讓我們誤以爲成功主要靠運氣。

比如,近幾年比較火的《馬斯克傳》,有人看完之後就評論說,“他爸爸很久以前就開勞斯萊斯了,美國有幾個家庭能開勞斯萊斯,如果我有個這樣的爸爸,我可不會是現在這樣。”

還有最早的比爾·蓋茨,都不是一般家庭出身。

所以,看到這些成功人士,我們難免會有這樣的感覺: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無非是運氣好。

成功是不可複制的,因爲它是運氣決定的。

我們應該放棄努力,把希望寄托在運氣上。

誠然,運氣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但簡單的把成功歸因于運氣,甚至淺顯的去理解“幸存者偏差”,是值得警惕的。

難道我們真的不能從一些少數成功者身上學到什麽,或者說,我們能不能也成爲一個靠運氣成功的幸存者呢?

運氣比重

關于這個問題,推薦看一看海外博主MoneyXYZ的視頻。

真的是寶藏博主,主講個人成長和財富自由的。

語言流暢自然,幹貨足。

要知道,講幹貨可能很多人都會,但能讓你舒服聽下去的人,聽過之後有獲得感的人不多。

MoneyXYZ是一個,目前他的頻道有36.8萬的訂閱者。

我文章的有些選題會借鑒他所講的內容。

注意,是借鑒,不是抄襲。

每每看完他的視頻,心有所感,加上當天沒有熱點可蹭,就會順著他的觀點和思路再寫一寫。

今天亦是如此。

所以我們說回如何超越幸存者偏差,靠運氣成功?

首先要明確,我們可以參考成功的範圍,運氣和努力在其中的比重多少。

那種完全靠運氣的事情是不值得關注的,比如買彩票中大獎,繼承一筆巨額遺産。

這類案例雖然存在,但太罕見了,沒有可複制性。

而另外一種,完全靠努力的,比如運動員通過艱苦訓練獲得優異成績,科學家通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取得重大突破。

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努力和付出,雖然理論上可以複制,但我們更喜歡的還是,努力中帶點運氣,或者運氣比重更大一點的事情。

學習共性

有些成功是永遠複制不來的。

你想通過《馬斯克傳》去複制馬斯克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因爲裏面的運氣你無法複制。

那你肯定要問,那我們看這些書,看這些成功的少數人,運氣又複制不了,到底要學什麽呢?

用最俗的話講,就是,“機會或運氣只青睐有准備的人”。

看到這你是不是很憤怒,都想翻桌了。

這都是什麽呀,繞了半天,不還是舊雞湯,就是說平常的努力不能少呗。

不,其實不是。

這裏說的准備≠努力。

最簡單的例子,假設你幻想中了彩票,中了大獎,那准備的工作至少是去買一張彩票,而不是空想。

所以,想走運,你需要站到能走運的位置上。

多看一些成功者之間共性的,而不是只盯著運氣。

比如你可以學習成功者的過程和生存技巧,培養成長型心態:

生存技巧包括安全邊界和風險控制,重要性不可忽視。

避免YOLO和ALL IN的冒險心態,保持理性投資和生存能力。

固定心態認爲成功取決于天賦和運氣,而成長型心態注重自我控制和積極改變。

寫在最後

成功並非偶然,靠運氣成功也需要精心准備。

不要讓“幸存者偏差”變成你的認知偏差。

正確的去看待成功和運氣的關系。

只有努力提升自身實力,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才能抓住好運,實現夢想。

共勉。

0 阅读:5

王三楂

簡介:以行踐言,以踐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