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起源:商朝文字改寫認知,夏代果然已有成熟文字

諸史 2024-05-06 00:36:51

殷墟甲骨文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按照文字發展邏輯,殷墟甲骨文之前,應該已有成熟文字或初熟文字。

但問題是:殷墟甲骨文之前,只考古出土了零星的文字,並不成文字體系,那麽甲骨文之前中國到底有沒有進入成熟文字階段呢?

其實,雖然沒有出土公認的比甲骨文更早的成熟文字系統(骨刻文還沒有得到公認),但現代考古研究取得又一重大發現,表明夏朝時期中國已有成熟文字。

早商已有成熟文字

殷墟甲骨文之前,雖然只出土了零星的文字,但其背後卻蘊含著十分重大的信息。

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袁廣闊指出:鄭州商城、小雙橋遺址、洹北商城等早商都城遺址都不斷發現早期文字,與殷墟甲骨文“存在明顯的承襲關系”,且它們具有字體工整、正體與俗體並行、傳播範圍廣泛的特點,都是成熟文字時代的特征!

其中,小雙橋遺址爲公元前1435年—公元前1412年的商都,如今學者判斷爲仲丁傲都,出土的朱書與甲骨文、金文對照如下圖,其朱書顯然是成熟文字。

除此之外,鄭州商城遺址距今3600余年,出土過高1米、重86.4公斤的杜嶺方鼎,其中出土了一塊甲骨文,上面文字非常成熟,被破譯爲“又乇(亳的早期寫法)土羊,乙醜貞,及孚,七月”,據此判斷鄭州商城曾爲商朝早期“亳都”。

其中,“乙醜”兩個字說明當時已有天幹地支的文字,並發展出幹支紀日法,還有“七月”說明已有成熟曆法與文字表述等。

因此,早在商朝前期,中國必然已有成熟文字系統,否則怎麽會有“又乇土羊,乙醜貞,及孚,七月”等的表述?只是由于幸存者偏差,很多文字遺存或還沒發現,或因各種原因被毀掉了。

夏代也有成熟文字

以上述鄭州商城出土的甲骨文看,“又乇土羊,乙醜貞,及孚,七月”這種對文字的成熟運用,顯然不可能是突然出現的,而是需要一個過程,由此可見至少夏朝晚期應該已有成熟文字,史書上說夏朝已有《連山易》或非虛言。

更爲重要的是,除了零星的夏代時期文字遺存出土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研究發現:

首先是夏朝之前文字。中國文字起源何時,如今爭議比較大,有說萬年,有說八千年,還有說5500余年,但可以肯定的是,夏朝之前已有文字。這些早期文字經過數千年的演化,到夏朝時期出現成熟文字,其實是正常的,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關于前夏文字,考古已經發現很多遺存,比如陶寺朱書中的“文”,又在7000年前的秭歸柳林溪遺址中出現過,還有甲骨文中的“五”,也在9000年前的彭頭山遺址、柳林溪遺址、良渚文化遺址中出現過。

其次是器物與中國文字。“象形”是中國文字的基礎,而在漢字中,有一批漢字正是依據器物形狀而造的,因此只要考察器物盛行時代,就可知道文字創造年代。

著名學者蘇秉琦曾指出“丙”本爲鬲器前身的一種“三足器”,“酉”與仰韶晚期小口尖底瓶惟妙惟肖,而由于龍山時代這兩種陶器已經逐漸消失,因此可以判斷“丙”與“酉”是仰韶時期造出的。更爲重要的是,這兩個字都是屬于與祭祀禮儀有關的“幹支”系列,因此天幹地支應是夏朝之前就已出現,故而夏朝前期帝王才能使用“日名”。

而在夏朝時期,也造過很多文字,因爲殷墟甲骨文上表示器物的一些字形,與商朝時不太相似,反而與二裏頭時代的器物更近似。比如“爵”,最初的爵字字形對應的器物只流行于夏朝與商初。

甲骨文中“爵”字的多種寫法,應該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隨著“爵”器造型變化而變化。可見,當出現新事物時,夏商古人就會有意識的造出相應文字,說明當時必然已有成熟造字方法,已有成熟文字系統。

余論

過去百年,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基本確定甲骨文是與鬼神的契約,是一種特殊的文書,而不是商朝日常文書。

甲骨文中的“冊”、“典”、“聿”等字形,揭示商朝日常使用簡牍文書,2010年出土的特意劃有12道豎線的像一條條豎簡的刻辭牛骨,就猶如簡牍文書,因此如今普遍認可商朝已經使用簡牍文書。

至于簡牍文書出現時間,學者李學勤推測應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龍山時期朱書陶文可爲佐證。若此,說明夏朝已有專門的文字載體,那麽還能沒有成熟文字系統?或者說,最晚在夏朝建立前後,中國已有成熟的文字系統!

1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