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兩次預警,歐盟拒中國茶葉入境!是刻意針對還是另有原因?

卡門的事 2024-05-13 22:20:46

4月29日,歐盟再次對中國出口茶葉發出預警,甚至要求我國銷毀已進口的貨物。

然而,對于歐盟在短時間內兩次發布關于中國茶葉的預警,這可能給人一種歐盟在處理此類問題時過于自信甚至武斷的印象。

難道是有意針對中國茶葉産品?還是中國茶葉確有重大安全隱患?

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源,均在文內顯示,僅供參考,請理智閱讀!

歐盟禁止中國茶葉入境原因

4月29日,歐盟做出重大決定,拒絕中國茶葉入境,並下令所有進口中國茶葉的國家將貨物銷毀。

這一決定給中國茶農帶來巨大損失。

歐盟給出的理由是,中國茶葉中的唑蟲酰胺殘留超出了允許標准。

唑蟲酰胺是一種新型高效殺蟲劑,但也屬于有毒化學品。

根據歐盟標准,茶葉中唑蟲酰胺含量不得超過0.01ppm,一旦超過即屬違規。

早在2014年,歐盟就將唑蟲酰胺列爲對中國茶葉的重點檢測項目。

2020年,歐盟在中國茶葉中8次檢測到了唑蟲酰胺殘留,成爲頻次最高的有毒化學品。

那這個唑蟲酰胺究竟是個什麽東西,能讓歐盟將這麽多茶葉全部銷毀?

唑蟲酰胺是一種新型殺蟲殺螨劑,由日本三菱化工研發。

它存在的目的是爲了阻止昆蟲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對農作物具有很強的殺蟲效果。

唑蟲酰胺的代表性産品是"蚜滅多"。這種白色蠟狀固體,只需一丁點就能讓蟲子死無葬身之地。

噴灑在農作物上後,能夠抑制蟲子産卵、攝食,甚至殺死蟲卵,對蝽象、飛虱、蚜蟲等小型害蟲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盡管唑蟲酰胺殺蟲效果顯著,但它的副作用也非常嚴重。

首先,它可以通過蒸發、蒸騰的方式進入大氣,遇風就會擴散成一股毒氣,危害人類呼吸系統。

其次,這些毒氣最終會通過降雨進入水體,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殺死大量水生生物。

同時,野生動物和家畜誤食含有殘留的食物也會中毒,出現腸胃功能失調、膘情下降等症狀,嚴重的會致死。

家禽和鳥類食用後還會影響蛋的産量和質量。

可見,雖然唑蟲酰胺具有高效殺蟲作用,但其對環境和生態的危害也是巨大的,被歐盟列爲限制使用物種實屬正當。

唑蟲酰胺對環境和生態的危害

唑蟲酰胺作爲一種新型高效殺蟲劑,雖然在農業生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對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破壞也不容忽視。

首先,唑蟲酰胺在使用過程中會大量殘留在土壤和水體中,持久性很強,不易被降解。

這些殘留物將會伴隨土壤和水的流動在環境中擴散,汙染範圍越來越廣。

唑蟲酰胺對農作物本身也有一定毒害作用。雖然其選擇性較強,但仍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一些副作用。

過量施用時,植株很可能出現生理代謝紊亂、葉片燒傷、産量下降等不良影響。

其次,唑蟲酰胺對非靶標生物的毒害也是巨大的。

它不僅會殺死有益的昆蟲和微生物,破壞生態平衡,還會對魚類、兩棲動物和野生動植物構成致命威脅,加速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再者,唑蟲酰胺在土壤和水體中殘留時間較長,如果連年濫用,會累積到一定劑量,殺傷土壤有益微生物,影響農田生態系統的平衡。

破壞了土壤肥力和農田小環境,也必然制約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最後,唑蟲酰胺本身的持久性和毒性都很強,容易通過大氣擴散到人類活動範圍,危害人體健康。

農産品如果帶殘留入口,長期攝入會損害人體健康。而且殘留物還會通過食物鏈進一步彙集富集,對生態環境造成持續危害。

可見,雖然唑蟲酰胺在農業生産中用武之地,但其環境和生態風險也是極高的。

濫用和過度依賴這類高毒農藥,必將引發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最終危及人類自身。

中國茶葉農藥殘留現狀

茶葉作爲中國的傳統農産品,對于廣大茶農而言既是經濟來源,也是生計所系。

然而,近年來茶農收益水平不高,成爲導致農藥過度使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首先,茶葉價格波動較大,收購價格卻未與之同步增長,茶農的收益被嚴重壓縮。

一些地區茶農收入僅能維持基本生活,缺乏再生産的動力和投入。

其次,茶園人工成本逐年上漲,加之缺乏政府適當補貼,茶農的利潤空間日益縮小。

爲了獲得更多收益,不得不選擇投入成本較低的化學農藥來增産。

再者,由于茶農普遍缺乏科學種植理念,盲目追求産量而忽視品質,對農藥的使用缺乏把控,過量施藥已成常態。

此外,缺乏品牌營銷和産業鏈整合,農産品附加值難以有效提高,茶農只能靠低價位賣出茶葉維持收益,從而導致惡性循環。

面對困境,許多茶農不得不采取投入少、産出高的農藥粗放型種植模式,以求獲得可觀的短期經濟回報,而忽視了農藥對環境和食品安全的危害。

中國茶葉産品農藥殘留問題逐漸受到關注。

多項監測結果顯示,不同地區和品種的茶葉樣品中,檢出農藥殘留的比例都相當高。

首先是種植環節過度使用化學農藥所致。一些茶園爲了防治病蟲害,濫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不僅違反了茶園管理規範,也加重了農藥殘留風險。

此外,臨近其他農田或經過農藥飛防的茶園,也可能受到外源性農藥汙染,使農藥殘留超標。交叉汙染在一些生態環境差的地區也較爲常見。

加工、貯運、銷售環節也是汙染來源。

對新鮮鮮葉使用不當的藥劑、防蟲劑或脫毛劑,或在加工過程中混入其他受汙染原料,亦可能導致農藥殘留超標。

值得注意的是,農藥殘留往往存在"跨年度積累效應"。

每年新增的殘留,都會疊加到土壤和植株體內,從而使整體殘留值持續上升,危害也日益加重。

目前,茶葉農藥殘留整體形勢並不樂觀,除了極少數産自生態優良園區的優質茶類。

大多數普通茶葉存在不同程度的農藥殘留超標風險,部分甚至達到較高水平,給茶葉安全和出口貿易帶來隱患。

茶葉生産加工去除農藥殘留不足

茶葉作爲一種葉子加工食品,其生産加工流程關系到最終産品的農藥殘留情況。

但目前,國內茶葉生産加工方式普遍較爲簡陋,去除農藥殘留的能力不足,成爲導致茶葉農藥殘留超標的重要原因。

首先,多數茶葉生産企業的加工設備陳舊落後,無法對采摘的鮮葉進行徹底清洗。

葉面殘留的部分農藥隨即進入後續的加工環節,最終殘留在制成品中。

其次,一些地方性的小作坊加工車間,條件惡劣衛生狀況差,不但無法洗淨葉面農藥,還可能混入其他有害物質,加重了農藥殘留風險。

再者,茶葉加工的烘焙殺青等工序操作不規範,溫度把控不當,可能導致農藥殘留的分解程度不徹底。

即便農藥殘留本身較低,加工失誤後仍可能升高殘留水平。

此外,制成的幹制茶葉在包裝儲運過程中,若防護措施不力,也極有可能受到交叉汙染,使本來較低的農藥殘留升高。

更有個別無良商家,爲了提高毛重增加利潤,在加工或包裝過程中故意添加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嚴重汙染了最終産品的衛生質量。

總結

無疑,我國茶葉産業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還任重道遠。

茶農們不得不面臨種種困境,比如價格波動、成本上升、缺乏科學理念等,這些都導致了農藥過度使用、食品安全隱患等問題層出不窮。

我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改造、理念更新等綜合舉措,茶農們能夠擺脫目前的被動局面,找到更環保、更科學的茶葉生産模式。

0 阅读:54

卡門的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