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爲什麽要給司馬遷處以宮刑,到底誰是贏家?

處女座老頑童 2024-03-15 14:04:46

當大名鼎鼎的司馬遷遭遇鐵腕君主漢武帝,會擦出什麽樣的火花?

兩個硬漢的較量

司馬遷具有封建社會自古以來的文人傲骨,雖然他是一介書生,但內心十分強大,不會被任何事情所擺布,這也是作爲修史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但倔強的司馬遷卻遇到了一生勁敵-漢武帝。秦皇漢武不僅僅是曆史功績縱橫華夏,而兩位帝王的強硬作風也是出了名的。

必須承認,漢武帝具備做君王的一切素質,他要做的事,就必須貫徹到底,直至成功。他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質疑,即便是他自己的兒子也不行。那麽司馬遷就是再有性格,在漢武帝面前也是雞蛋碰石頭,可他真就用他的血肉之軀硬生生地碰了一下這位曆史上“最邪乎的君王”。

司馬遷受腐刑

司馬遷惹怒漢武帝的直接原因就是漢武帝派李廣利和李陵去攻打匈奴,結果李陵被匈奴包圍,于是急中生智的李陵選擇了詐降,想著先保全自己,找機會再繼續爲漢朝效力,曲線救國。而這一消息傳到朝堂之中,全體官員都認爲李陵已經背叛了漢朝,誰還會想到詐降的事情。于是朝堂上下聲討李陵的呼聲不絕于耳,漢武帝這種硬派人物怎能受得了背叛,就決議處死李陵的家人。

這時候大家都發表了支持漢武帝的意見,唯獨司馬遷沒說話。而漢武帝卻偏偏讓司馬遷發言,于是矛盾産生了。從司馬遷選擇閉口不言的行爲上來看,他還是比較識時務的,並不想正面頂撞漢武帝,但被問到頭上就沒辦法了,司馬遷認爲李廣利是一把手,他才負有更大的責任,而李陵只是接到了錯誤的指令,所以造成了悲劇。

這一觀點直接激怒了漢武帝,首先漢武帝恨透了李陵,司馬遷卻給李陵求情,其次李陵是漢武帝的寵臣,司馬遷不但爲李陵開脫罪名,還把罪責加到自己的寵臣身上。忍無可忍的漢武帝直接把司馬遷下大獄,並且抄了李陵的家。李陵聽說此事,痛心疾首,幹脆真的造反了。漢武帝知道這件事後更加驗證了自己的正確性,于是就要處死司馬遷,而漢朝當時有個奇葩的說法,就是如果想免于死刑,可以支付大量銀兩買命,要麽就接受腐刑。

司馬遷上哪有錢,但他還不想死,只能接受腐刑。腐刑就是宮刑,是一種閹割男子生殖器的殘酷刑罰。按照司馬遷的性格,他絕對是甯死不屈的,大丈夫可殺不可辱,況且自己得到這種侮辱,是對祖先的大不敬。但他肩負著祖宗三代完成史書的任務,權衡利弊之後,他選擇接受腐刑,並忍辱負重,完成了史記。

司馬遷評價漢武帝

一個響當當的漢子居然受此侮辱,司馬遷怎麽可能在史記中說漢武帝的好話。但他還真不敢亂寫,因爲你說國家領導人的壞話,你這本書還能出得去嗎?所以司馬遷引用了大量的春秋筆法,也就是大量通過故意反向描述的手法,來諷刺書中的人物,表面上看是誇贊,其實是更大程度的嘲弄。而司馬遷的《史記》被稱爲無韻之離騷,這也是魯迅先生運用春秋筆法來調侃《史記》,說這部著作其實有很多地方都是作者的主觀想法,離騷其實就是詩歌,並不是寫實。

自古以來人們對漢武帝的評價就是兩極分化的,有人稱漢武帝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打擊匈奴,大大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士氣。也有人說他窮兵黩武,透支國庫,使百姓民不聊生。而司馬遷恰恰持第二種看法。

說到春秋筆法,《漢書》上說是漢武帝讓李陵帶5000名士兵去偷襲匈奴,結果李陵遇上了匈奴的主力軍,所以被俘,說白了就是讓李陵去送人頭。而《史記》中卻說是李陵主動請纓,吹牛說就帶5000名士兵就能偷襲匈奴,而漢武帝深表懷疑,但看李陵說得斬釘截鐵的,才答應李陵,所以李陵是主動送人頭。這其實就是司馬遷在故意諷刺漢武帝,就連漢書都說了漢武帝想讓李陵去死,其實司馬遷是在已知事實上面進行調侃。

漢武帝評價司馬遷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基本確定,漢武帝是擺明了要司馬遷死的。第一,司馬遷在李陵的事情上雖然頗有微詞,但並不想發言,是漢武帝看出來司馬遷的心思,硬要司馬遷發言,他也了解司馬遷的剛烈性格,二人意見不合是必然的。所以是漢武帝引導司馬遷頂撞自己。第二,漢武帝也是擺明了要李陵死,而寵信李廣利,司馬遷卻反其道而行之,不但要給李陵求情,還要彈劾李廣利,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所以在李陵事件上,漢武帝已經看透了司馬遷的想法,只不過一直沒有理由弄死司馬遷罷了。確實是交五十萬兩錢可以買一條命,但是這些法律雖然不是漢武帝定的,也是他們老劉家一句話的事,漢武帝如果不想收拾司馬遷,何必降罪于他?所以很明顯能看出來即使司馬遷有足夠的銀兩,這條命也贖不回來,而漢武帝恰恰知道司馬遷沒這個經濟實力,所以順水推舟給你三個選擇,要麽死,要麽交錢,要麽受辱。

最終司馬遷選擇了受辱,而對于漢武帝來說,這可能比處死司馬遷更讓他痛快!第一這種非人的折磨會讓司馬遷生不如死,第二通過這種侮辱對手的方式,降低了司馬遷的人格,才讓司馬遷寫的《史記》一文不值。所以本質上是《史記》惹惱了漢武帝,而李陵事件只是個導火索而已。

其實早期的漢武帝還把司馬遷比喻成管仲和董仲舒之輩,說明他還是很看好司馬遷的,只不過司馬遷過于迂腐,不太容易被漢武帝所用,並且還在很多事情上跟他對著幹,這才釀成了悲劇。

誰是誰非

評價曆史人物不能用簡單的好與壞去衡量,要結合著人物的背景和立場去分析。漢武帝的確是勞民傷財,窮兵黩武,好大喜功,在當世的輿論可能會有些負面,因爲遭殃的是當時的百姓。但對于華夏子孫來說,無疑是積極正面的作用。所以從一個君王的角度來講無可厚非,這是功德,至于說他收拾司馬遷等人,這屬于私德,做大事的不拘小節,這些棋子相對沒那麽重要。

而司馬遷就更沒有任何錯誤了,他認真修史,爲人剛正不阿,敢于說出正義的觀點,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不是漢武帝剛愎自用,而是司馬遷的想法正好影響到了他的政治綱領,所以他才會對司馬遷下手。而從做官和修史人的角度來說,司馬遷無疑是傑出的。

誰笑到了最後

二人爭來鬥去,在後人眼裏也只不過是一段談資罷了。雖然在二人的正面交鋒方面,漢武帝完勝。但在曆史長河中來看,司馬遷爲我們留下了《二十四史》中最優秀的一部巨作,他雖然生前保守摧殘,但他的願望達成了,並且他的書稿也被後世流傳,他無疑是笑到了最後。

而秦皇漢武已經說明了漢武帝的是非功過,同樣漢武帝也十分偉大,而司馬遷只是爲後人留下了一部有據可查的資料,但從實際角度來說,漢武帝的功績並不是司馬遷能比擬的,因爲有沒有《史記》都不會影響華夏民族的任何命運,而漢武帝才是真正影響了萬世子孫的千古一帝。

所以雖然我很同情司馬遷,有些恨漢武帝,但從曆史角度來說,漢武帝的偉大的確是司馬遷望塵莫及的,心疼司馬遷先生10秒鍾吧。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