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巨變:阿拉伯國家的曆史風雲

講曆史的理工男 2024-04-19 11:28:58

伊斯蘭教誕生之前,阿拉伯半島上就存在著衆多的部落,爲了爭奪有限的資源,部落間爭鬥不斷。在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産生之前,整個阿拉伯半島沒有建立過統一的國家政權。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得到天啓後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隨著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威脅到了當時在統治地位的貴族。這些貴族就開始阻撓穆罕默德的傳教,甚至迫害穆斯林。最終在622年,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信衆遷往雅特裏布,隨著穆罕默德的到來雅特裏布改名爲麥地那,意爲“先知之城”。

在麥地那,先知組建起了穆斯林公社“烏瑪”,烏瑪就是政教合一的公社,這也是阿拉伯國家最初的形式,並以伊斯蘭教原則制定憲章,作爲處理內部和外部事務的准則。期間麥地那的穆斯林兩度與麥加的軍隊交鋒並獲勝,使得伊斯蘭教在其周邊廣爲傳播,並讓麥地那成爲阿拉伯半島上最強大的力量。

630年初,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軍兵臨麥加城下,與城內的貴族締結了《侯德比耶和約》,麥加城納入穆斯林的統治之下,居民更主動接受伊斯蘭教。隨後,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衆開始以伊斯蘭教爲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

阿拉伯帝國的誕生

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與世長辭。經過穆斯林核心人物的協商,麥地那的穆斯林共同擁戴默罕默德的好友阿布•伯克爾作爲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哈裏發”,哈裏發,意思是“真主使者的繼承人”,實際上相當于政教合一的領袖。阿拉伯帝國由此誕生。阿拉伯帝國存在了626年,期間經過三個時期:

1、麥地那哈裏發時期(632-661年)

也稱正統哈裏發時期、神權共和時期。這一時期總共經曆了四任哈裏發,他們均由烏瑪公社以選舉的方式産生。因此有時也稱爲“四大哈裏發時期”。

麥地那哈裏發國家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快速擴張時期,在短短幾十年內,阿拉伯帝國就征服了整個阿拉伯半島,並多次擊敗拜占庭和波斯薩珊王朝軍隊,奪取了敘利亞,攻陷大馬士革,占領伊朗;後來又占領埃及、利比亞等北非地區,向北擴展到外高加索等地。帝國版圖得到了迅速擴張。公元661年,第四人哈裏發阿裏遭刺殺,麥地那哈裏發時代結束。

2、倭馬亞王朝時期/白衣大食(661年—750年)

公元661年,倭馬亞家族的穆阿維葉即位哈裏發,定都大馬士革,帝國進入了倭馬亞王朝時期。由于當時的穆斯林穿著白衣,因此中國古代稱這一時期的阿拉伯帝國爲白衣大食。

倭瑪亞王朝時期,阿拉伯帝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部落制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哈裏發爲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王朝實行世襲制,哈裏發由上一任哈裏發的兒子或兄弟繼承。倭瑪亞哈裏發在政治上擁有絕對權力,是國家和宗教的最高領袖。阿拉伯帝國的行政機構也得到了完善,各級官員由哈裏發任命。

這一時期的阿拉伯帝國進一步擴張,疆域達到了空前廣闊,在西部,阿拉伯帝國征服了北非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在東部,阿拉伯帝國征服了中亞和南亞的部分地區,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3、阿巴斯王朝時期/黑衣大食(750年—1258年)

公元752年,阿布·阿巴斯聯合什葉派穆斯林的力量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由于阿拔斯王朝旗幟大多爲黑色,古代中國稱這一時期的阿拉伯帝國爲黑衣大食。

762年,哈裏發蘇曼將首都遷至巴格達。此後100年,國家政治穩定,貿易活動興盛,生産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期。

9世紀起,帝國內部起義不斷,加之由于軍事風土制的實施造成軍事割據的局面。後來哈裏發實際統治區域僅限于巴格達及其周邊地區,帝國名存實亡。1055年,哈裏發被剝奪政治權力,僅保留宗教首領的位置。

13世紀,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三次征討阿拉伯地區。1258年,12000蒙古大軍攻陷當時阿拉伯的首都巴格達,哈裏發穆斯台綏木投降後被殺,阿巴斯王朝終結,阿拉伯帝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1258年蒙古大軍攻陷巴格達後,馬穆魯克王朝擁戴阿巴斯家族成員在開羅就任哈裏發。馬穆魯克蘇丹通過哈裏發的權利冊封,極大提高了自身在伊斯蘭世界的地位,開羅俨然成爲伊斯蘭世界的權力中心。

16世紀,奧斯曼帝國崛起,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1517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占領開羅,馬穆魯克王朝滅亡,埃及被納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

奧斯曼帝國通過軍事征服的方式占領了大部分阿拉伯地區,並在阿拉伯地區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最高統治者爲總督。奧斯曼帝國實行伊斯蘭教法,並將自己視爲伊斯蘭世界的守護者。在阿拉伯地區,奧斯曼帝國對當地的宗教和民族政策相對寬容,允許當地居民保留自己的語言、宗教和習俗。

20世紀初,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其對阿拉伯的統治也逐漸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加入同盟國,與英法爲首的協約國爲敵,雙方在中東地區展開拉鋸戰。英國和法國下定決心肢解奧斯曼帝國,從而將自己的帝國版圖擴張至中東地區。爲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也爲了給本方增添戰爭籌碼,英國人有意聯合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共同對抗伊斯坦布爾方面的軍隊。在英國的鼓動與支持下,阿拉伯大起義于1916年爆發,阿拉伯人民奮起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意圖建立一個領土範圍北達敘利亞阿勒頗,南達也門亞丁的獨立國家。英國派出了多位軍官協助阿拉伯人起義,英國少校勞倫斯協助阿拉伯人組織遊擊戰,配合英國從埃及派遣的東征軍隊,最終攻克大馬士革。

英法的委任與托管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解體,其在阿拉伯地區的領土被戰勝國瓜分。1920年4月24日,在聖莫雷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意大利、法國和英國公布了他們之間的協議,創建了托管機制。托管是一種國際上的臨時管理制度,由國際聯盟授權,由受托國對托管地進行管理,直到托管地能夠獨立。該機制授權法國和英國控制前奧斯曼疆土:法國被授權托管敘利亞和黎巴嫩,英國則獲得對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委托治理權。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島獨立立國的願望落空。

伊拉克、巴勒斯坦和外約旦地區在英國的托管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權,英國負責其外交和國防事務。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在英國的托管期間,發展出此後的巴勒斯坦問題,英國于1948年5月被迫提前終止托管,以色列建國,次日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而托管了敘利亞和黎巴嫩的法國,這些地區建立了半殖民地政權,法國控制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

二戰後,這些地區的獨立運動也在此時興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托管地逐漸朝向獨立發展,但一戰後英法的托管政策對中東地區的影響至今仍在持續。

民族獨立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英法等西方國家被迫承認阿拉伯人民的獨立要求:1943年黎巴嫩宣布獨立;1946年,敘利亞、約旦獨立;1962年,阿曼阿爾及利亞獨立;1964年,也門統一;1971年,卡塔爾、巴林獨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成立...阿拉伯民族獨立運動取得了勝利。

可以認爲阿拉伯獨立運動的影響仍然持續,因爲它塑造了中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同時也對國際關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時至今日,從地域角度看阿拉伯世界:總共有22個國家,分布在西亞的有12個國家,另外有10個國家位于北非。總面積大約1400多萬平方公裏。當今的阿拉伯世界不僅是世界能源的支柱,也以發展稱爲世界舞台上一只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