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二日爲何被稱爲龍擡頭,龍從何而來?有個複雜的演變過程

一國之君中國曆史 2024-03-06 10:24:00

農曆二月二日被稱爲龍擡頭,有一個複雜的演變過程,包含了天文學、農業、節氣、文化、自然崇拜等各種因素。

農曆二月二日這一天正好對應了一個天文學現象,也就是俗稱的天象。

上古時期的人爲了觀測天象,把黃道(太陽運行路線)、赤道附近的星座選出二十八個作爲標志,稱爲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共有4組,每組7個。

角、亢、氐、房、心、尾、箕,這七個星宿組成一個龍的形象,春分時節出現在東部的天空,稱爲東方青龍七宿;

二十八星宿

鬥、牛、女、虛、危、室、壁,這七個星宿形成一組龜蛇互纏的形象,春分時節出現在北部的天空,稱爲北方玄武七宿;

奎、婁、胃、昴、畢、觜、參,這七個星宿形成一個虎的形象,春分時節出現在西部的天空,稱西方白虎七宿;

井、鬼、柳、星、張、翼、轸,這七個星宿形成一個鳥的形象,春分時節出現在南部天空,稱南方朱雀七宿。

龍擡頭說的就是東方青龍七宿。

角指的就是龍角,亢指的是龍的咽喉,氐指的是龍的前足,房指的是龍頭,心指的是龍心,尾指的是龍尾,箕指的是龍尾擺動所引起的旋風。

冬天的時候,青龍七宿隱藏在地平線之下看不到。

二月二,龍擡頭

到了仲春(驚蟄至春分之間)時節,角宿(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出現了,此時只有龍角出現,龍的身子還隱藏在地下平以下,看起來就像一條准備飛起來擡頭一樣,所以稱爲龍擡頭。

這就是龍擡頭的來曆。

以2024年爲例,驚蟄是農曆正月二十五(公曆是3月5日),春分是農曆二月十一(公曆是3月20日),而龍擡頭這一天是農曆二月初二(公曆3月11日)。

青龍七宿到了仲夏時節,整個七宿都出現在天空,形似飛天,到仲秋時節,開始潛淵,到仲冬時節,就隱藏在地平線之下。

一年四季的變化,讓東方青龍七宿像一條龍一樣在天空活動,古代科學技術又不發達,因此把這種天文現象與神話結合在一起。

現在的問題是:驚蟄至春分之間有15天時間,爲什麽古人把二月初二作爲龍擡頭?

龍擡頭節

從哪個朝代開始把二月二日作爲龍擡頭的已經不可考,目前史料中記載最早關于二月二日與龍擡頭相關的是在元朝。

元末大都路儒學提舉、崇文監丞熊夢祥晚年隱居在北京門頭溝齋堂鎮,寫了《析津志》一書,元大都舊稱爲“析津”,《析津志》其實就是地方志,也就是元朝時期的北京地方志。

其中有一段話記載了龍擡頭:

《析津志 歲紀篇》:二月二日 ,謂之龍擡頭。 五更時,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 ,直入家中房內, 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 。

大概意思是:二月二日這一天,就是龍擡頭,五更時分,各家用石灰撒在井邊,並以米和羹制成白道,一直劃到家中的房間內,男子、婦人不能掃地,唯恐驚動了龍眼睛。

這應該是元朝末年北京地區過龍擡頭的一種地方習俗。

元代雜劇《朱太守風雪漁樵記》:我直到二月二那時,可是龍擡頭,我也不敢擡頭!

元代的戲劇中也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這說明龍擡頭在元朝已經開始流行。

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日曰, 龍擡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 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

到了明代,龍擡頭就成爲節日,甚至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龍不擡頭天不下雨。

最遲元朝已經有二月二龍擡頭的節日

到二月二這一天,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動,比如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熏蟲兒等。

清代潘龍陛《帝京歲時記勝》:二日爲龍擡頭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爲引龍回。都人用棗糕、麥米等油煎爲食,曰薰蟲。

清代二月二日也有類似的習俗,所謂的薰蟲就是用煙把毒蟲薰走,冬天大多數毒蟲會休眠,到了開春,天氣回暖,毒蟲將要解除冬眠,提前把毒蟲薰走,能讓家人更安全。

二月二龍擡頭這一天,並非單獨的節日,而是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把其他很多節日摻雜在一起,形成一個總的節日。

《誠齋詩話》:東京(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爲撲蝶會。 《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爲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爲挑菜節。

宋朝有花朝節,開封地區以二月十二日爲花朝節,洛陽地區則以二月二日爲花朝節,後來都合並爲二月二日,這一天士人百姓遊玩,也被稱爲挑菜節。

宋朝有花朝節

這種情況就跟現在過小年一樣,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只是時間不一樣,習俗是類似的。

《舊唐書 德宗本紀》: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爲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數,內外官司休假一日。宰臣李泌請中和節日令百官進農書,司農獻穜稑之種,王公戚裏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問遺,村社作中和酒,祭勾芒以祈年谷,從之。

唐朝以二月一日爲中和節,以代替正月最後一天的休假,這是一次節日的改革。

唐朝時期,春天只有三個節日,分別是:正月九、正月晦(正月最後一天)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是沒有節日的,唐德宗和宰相李泌商量,把正月晦(正月最後一天)改成二月一日,這一天就成爲中和節,這三個節在唐朝合稱爲三令節。

宰相李泌請求在中和節日讓百官進獻農書,司農卿獻上禾童、衸的種子,王公外戚獻上春服;士子和庶民百姓以剪刀和尺互相贈送准備裁剪衣服,鄉村做中和酒;祭祀古代主管樹木的神以祈求谷子豐收,皇上同意了。

中和節原本是二月一日,這一天是要放假的,那二月二日如果是龍擡頭,那也要放假的,這說明唐德宗時期,二月二日還不是正式的官方節日。

也就是說:二月二日龍擡節作爲節日,准確的時間應該是在唐朝之後,元朝之前。

唐朝有中和節

唐朝的中和節也叫春社日,還叫社日節,一般以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爲社日節,一戊是10天,社日節也就是立春的50天之後,這一天還是祭祀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節日。

社日節的來曆與祭祀社神有關,在上古時代,就有對社神的崇拜,社神就是土地神,中國在很長的曆史中一直是農業社會,農業靠的就是土地,這是一種最古老的自然崇拜。

因爲各種原因,唐朝的中和節、宋朝的花朝節以及後來的社日節,都被集中到二月二日這一天,也就是龍擡頭節。

除此之外,由于二月二日正處于驚蟄至春分之間,正好也是春耕及播種時節,大地複蘇,萬物回春,因此二月二也被稱爲春耕節、農事節。

又由于二月二有龍擡頭這種天文現象,因此二月二日也被稱爲青龍節(東方青龍七宿)、春龍節(春天的龍擡頭)。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