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丨第四屆“江蘇好醫生、江蘇好護士”③

揚眼 2024-04-06 11:30:45

23 趙衛峰:勇擔責任 堅守公共衛生事件一線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趙衛峰,是一位擁有36年豐富經驗的資深醫生。身處于對抗病毒、細菌的前線,趙衛峰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僅救治了大量患者,還爲市民健康築起一道強有力的公共衛生屏障。

趙衛峰

2012年,蘇大附一院感染病科設立了全國首個在綜合性醫院感染病科設立的重症監護病房,趙衛峰帶領團隊積極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趙衛峰表示,“我們科承擔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義務,爲病人服務我們義不容辭!”

他以身作則,參與並指導救治工作,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搶救成功率。在新冠流行期間,他率領團隊成功收治了一批新冠呼吸衰竭的病人,其中包括一位92歲高齡的患者。“像這樣的病人非常多,並且有很多使用有創呼吸機的病人最終實現脫機,並且成功搶救過來。”

爲了給患者更多的咨詢時間,趙衛峰放棄休息時間,提前開放門診,耐心傾聽、認真檢查,早早來到病房查看疑難危重患者。

79歲的胡老伯去年患上了肝硬化,最近因大量嘔血,導致休克昏迷,被收治入院。經過趙衛峰的精心治療,目前病情穩定。

在學科建設中,趙衛峰重視細菌、真菌的診療,感染和肝病兩個亞專科共同發展。在慢性肝病管理、原發性肝癌的篩查和治療,以及感染性疾病的快速精准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了突破。

他倡導以患者爲中心的醫療科研,注重疾病的預防和早期診斷。“肝癌的篩查和早期診斷的國家標准是小于2公分的腫瘤,但我們科可以篩查出1公分以內的腫瘤。早發現早治療,如果1公分以內的腫瘤能被早點發現,就能大大提高肝癌的治愈率。”趙衛峰介紹道。

傳授知識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趙衛峰不僅醫術高超,還是位學術熱情如燈塔的導師,激發每位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碩士研究生馬慧麗在導師趙衛峰的指導下,正在開展液體活檢的研究,這是項肝癌篩查和早期診斷的新方法。她說:“在數據收集、樣本的處理,以及文獻的閱讀方面,趙主任都給了我很多思路,在我實驗中遇到困難時,給了我很多指導,讓我在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收獲。”

作爲學術界的活躍分子,趙衛峰指導著4名博士生和11名碩士生,參與了十多項課題研究,並獲得多項省市級科技獎勵。

除了救治患者和培養人才,趙衛峰還致力于大衆健康教育。他經常撰寫科普文章,向公衆普及醫學知識。他在肝膽相照網站上發表的科普文章深受讀者喜愛,點擊量高達35萬次。他深知醫學知識的普及對于提高大衆的健康素養和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不亞于治療疾病。

作爲一名中國共産黨員和醫務工作者,趙衛峰用自己的醫德醫風和過硬醫術, 爲患者保駕護航!

24 張鳳琴:成爲群衆身邊的溫暖“醫”靠

如今,家庭醫生在基層醫療機構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用專業的知識,貼心的服務,守護著群衆的健康。南通市狼山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張鳳琴就是一名紮根基層一線的家庭醫生,她幫助社區居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預防疾病的發生,用行動诠釋了“健康守門人”的責任與擔當。

張鳳琴在診室內爲患者解讀體檢報告

每天早上8點,張鳳琴的診室裏就會有許多社區居民排隊等待就診。這些居民中,有些是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高血糖等,他們靠著張鳳琴的健康指導,病情一直比較穩定。居民楊小劍在去年已經搬到其他社區居住,但出于信任,他仍然選擇繼續在張鳳琴的門診看病開藥,他說:“圖的就是一個放心和省心”。

社區居民的信任源于張鳳琴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在她的診室內,整齊地放著幾個透明收納箱,裏面按照編號放著近千份社區居民的健康檔案,張鳳琴對這些檔案都熟記于心。她會根據檔案提醒患者何時需要開藥或做檢查,有時患者一通電話就能第一時間得到她的幫助。

居民邵荷芬表示,她的愛人前不久剛做完體檢,報告提示尿酸指數偏高,“沒過幾天,我們就接到了張醫生的電話,讓我們注意尿酸這個指標,並且提醒我們可以到社區醫院就診,她會根據我們的身體情況幫助我們調理。”

經過近一個月的調理,目前,邵荷芬愛人的尿素指標下降了不少。她表示,以前看病都要到大醫院,排隊就診的時間很久,如今有了家庭醫生,看病就診的效率更高了。“有時候有個小病小痛,給張醫生打個電話就搞定了,非常方便。”

2011年,隨著社區醫院職能的轉變,張鳳琴也從婦産科門診逐步向全科門診轉型。除了門診工作外,張鳳琴也負責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她希望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形式爲社區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化的醫療服務。截至目前,她負責的城山社區已有4000多位居民簽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其中重點人群簽約率達100%。

護士周雅楠介紹,除了日常的門診,張鳳琴每周三下午、周六上午,要到社區開展義診和健康咨詢服務。張鳳琴很重視社區裏老年人的體檢情況,她會根據體檢報告提醒老人們需要注意的健康問題,並及時通知他們複查。此外,她還通過微信爲社區居民科普健康知識,讓更多居民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居民蔣美芳的父親今年104歲了,前陣子不小心摔了一跤,事後老人出現了輕微發熱的症狀,這讓蔣美芳非常擔心,她向張鳳琴電話求助。接到電話後,張鳳琴首先安撫好蔣美芳的情緒,並立即帶領團隊,拿齊心電檢測儀等醫療設備前往蔣美芳家,爲老人檢查身體情況。經過檢查,老人並無大礙,蔣美芳這才放下心來,她說:“這樣快速、貼心的服務讓我們感到非常安心和感激。”

作爲一位家庭醫生,張鳳琴深知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她不僅爲患者提供診療服務,還爲他們提供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科普教育。她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向社區居民科普更多防病治病的專業知識,就能幫助更多人養成良好的健康衛生習慣,提高健康素養和生活質量。

張鳳琴表示:“在爲社區居民解讀體檢報告,管理慢病健康檔案時,我感受到他們都很需要專業醫生的幫助。要想爲居民們提供更好的診療服務,就需要我們家庭醫生不斷學習,充盈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更有效地幫助他們。每當我爲一名社區居民們解決健康問題時,我心裏就覺得很滿足,很有成就感。”

從業33年,張鳳琴憑借著她的專業素養和醫德風範,獲得了很多榮譽。近年來,她先後獲得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範人物、江蘇省優秀基層衛生骨幹人才、第六屆江蘇省“百名醫德之星”、南通市崇川區五星級家庭醫生等榮譽稱號。而她所在的狼山鎮街道城山社區家庭醫生工作室也被評爲南通市崇川區五星級家庭醫生工作室,並入圍50家首批星級江蘇省家庭醫生工作室。張鳳琴說:“這些榮譽代表著大家對我的信任,這也將勉勵我更加努力地學習專業技能,更好地爲居民們服務。”

25 陶國全:當好患者的“貼心人”

每天早上,陶國全總是早早來到病房,挨個詢問患者的身體狀況、康複進度,並仔細對患者及家屬叮囑注意事項。他不僅關心病人的身體狀況,還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心理狀況,他的親切和關愛,讓患者和家屬感到放心和安心。

陶國全在查看患者腹腔影像

在患者出院後,陶國全也會經常跟進患者康複情況,詢問患者是否有需要幫助的地方。他的手機經常接到患者打來咨詢電話,只要條件允許,他總是第一時間接聽電話,爲患者提供幫助和指導。陶國全表示:“患者信任我們,我們也必須全心全意爲患者服務。”

爲了提高淮安及周邊地區胃腸病的治療水平,陶國全帶領科室與淮安及周邊地區24家二三級醫院建立了專科聯盟。以促進胃腸病診療技術的推廣,更好地爲患者提供服務。陶國全表示:“通過對基層醫院、縣級醫院、中醫院以及鄉鎮醫療機構進行醫療幫扶,促進腸胃病診療技術的推廣普及,提升地區整體醫療水平,才能更好地爲淮安及周邊地區老百姓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在不斷精進自身與團隊醫術的同時,陶國全還非常重視提高科室的科研能力。爲推動醫院發展的國際化進程,陶國全在全院第一個倡導英文交班,進一步提高醫務人員英語口語及應用能力。“目前,外派進修和培訓的醫生越來越多,英語口語對年輕醫生至關重要。因此我就在科室首先實施了英文早交班的制度,訓練科室年輕醫生的英文口語及應用能力,爲他們搭建一個英語交流平台,便于他們將來外派出國交流學習。”

從業17年來,陶國全已獨立主刀開展胃腸道腫瘤根治手術2000多台,腹腔鏡胃腸道手術1500多台;完成了多例淮安首個、蘇北首個胃腸道手術,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前不久,陶國全獲得“江蘇好醫生”的榮譽稱號。他說:“我要竭盡所能做一個好醫生,要對得起‘江蘇好醫生’的這個稱號,始終以最高標准要求自己,爲淮安及周邊老百姓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26 湯春波:讓牙齒“複生”的“種植工匠”

在江蘇省口腔醫院口腔種植科,湯春波主任的“每天”幾乎都在密集的面診和手術中度過。三十三年,這樣的節奏已經成爲習慣,用精益求精的醫術讓患者一展笑顔是她最開心的事。

湯春波全年無休,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爲“湯鐵人”。口腔種植科護士長張建蘭說:“只要有患者需要,她晚上加班到九、十點鍾,周末也經常加班。”

作爲學科帶頭人,湯春波不僅承擔著臨床醫療工作,還致力于教學科研和統籌管理,她帶領團隊攻克了許多複雜疑難病症。

外胚層發育不全是一種罕見的疾病,患者從出生就沒有牙齒,並終身無牙。孩子長到了三四歲,可以走路和說話時,牙齒的缺失會讓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受到巨大的影響。湯春波通過不懈的努力,爲這些患者提供了幫助,讓他們重新擁有了健康的牙齒和燦爛的笑容。

“做假牙很複雜,成人都很難配合,兒童就更不談了。這類孩子比較可憐,給了她牙以後她就能吃飯了,而且面容撐起來了,外形就跟正常孩子一樣,沒有異常。”這類疾病的家長有個群,孩子家長都在群裏互相介紹,自此,湯春波的患者群進一步擴大,“我本來以種植爲主,現在全國這些患兒都到我這兒來,最小的孩子只有3歲,我還是蠻有成就感的。”湯春波笑稱。

湯春波(右一)在給患者治療

湯春波不僅關注患者的治療效果,還關心他們的生活。她經常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情況,並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指導。她的熱心服務贏得了患者和家屬的高度評價和信任。許多患者和家屬甚至從外地趕來,就爲了能找到湯春波看診。

家在北京的周小雷在南京有個公司,十幾年前偶然牙疼時挂了湯春波的專家號,從此以後,只要需要種植,他都會不遠萬裏來找湯春波。“我的家在北京,每次都從北京過來找湯主任,她每一個細節都做得很好,很親切,感覺是鄰家姐姐。”

湯春波不僅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她始終以患者爲中心,用自己的技術和愛心爲患者服務。正是這種醫者仁心的精神,讓湯春波在口腔種植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和口碑。

她常說:“用自己的技術爲患者服務,能得到患者充分的理解和相互的信任,從而産生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是湯春波的信仰,也是她在口腔醫療領域不斷追求的目標。

在湯春波的帶領下,科室團隊也在不斷進步和發展。同事們對她的評價是:學海擺渡人、書山開拓者。她不僅教給年輕醫生們專業知識,還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向他們傳遞著醫者仁心的人道主義精神。

口腔種植科醫生楊益說:“有時我們遇到吃不准的地方,就會向主任請教,主任都會非常熱心地親自處理,甚至碰到一些疑難病人轉診給她時,湯主任也從來沒有怨言。”這給了年輕大夫非常踏實的支撐,可以大膽工作。“只要願意向主任請教,她就會幫助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湯春波不僅是口腔種植領域的專家,也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學者。她承擔國際、國家、省市級項目或課題,發表SCI等學術論文,主編參編專著,完成江蘇省首台機器人輔助無牙颌種植手術,把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口腔種植。

她2020年主編出版了《口腔種植並發症預防與處理》專著,填補了國內這一難題的學術空白。這本書是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的結晶,受到了衆多口腔種植同仁的好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初學者和年輕醫生少走彎路,爲臨床提供更好的啓示。”

“緩慢積累、厚積薄發,醫者之路永無止境。”這是湯春波經常對同事們說的話,也是她不斷精進的動力。她將繼續在這條路上堅定前行,用技術和愛心爲更多的患者帶來健康和幸福。

27 帥小蘭:守護百姓健康的護士長

用溫情真誠奉獻,做患者的“知心人”;用專業嚴謹盡責,做科室的“定海神針”。從事護理工作24年來,揚州市江都區大橋中心衛生院內科護士長帥小蘭紮根基層,做百姓“家門口”的健康“守護者”,以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奮鬥不止的人生。

帥小蘭接受記者采訪

醫院內科病房裏的住院患者以老人居多,他們大多有心腦血管疾病,生活往往不能自理,因此在護理這些老人時,不僅需要精湛的護理技能,也需要更多的關愛。

每天早晨,帥小蘭需要逐個查看內科病房患者的身體情況,尤其是對于需要特別關心的高齡患者,她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76歲的郭大爺是社區裏的一位五保戶,半年前因爲車禍導致高位截癱。由于沒有親屬陪護,帥小蘭和同事們每天會定時來爲老人翻身、拍背。

帥小蘭解釋道:“高位截癱患者經常會伴有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壓瘡等並發症,對于郭大爺來說,最重要就是安全問題,所以在護理時,我們需要重點考慮飲食安全和環境安全。定時爲郭大爺翻身、拍背,避免老人長期臥床造成皮膚壓瘡,預防感染等並發症的發生。”

考慮到郭大爺沒有子女陪護,帥小蘭對他格外關心。除了基礎護理外,帥小蘭會抽空陪郭大爺聊聊天,她和同事們也會輪流幫郭大爺打飯,照料郭大爺基本生活。

病區裏還有一位曹阿姨因血糖過高多次入院治療,每次紮食指測血糖時,她都特別怕疼。帥小蘭每次爲曹阿姨測血糖時,都會握住曹阿姨的手,反複輕揉食指,然後才捏住指肚快速紮針,讓曹阿姨“疼痛最小化”。每次帥小蘭測完血糖後,曹阿姨都會對她豎起大拇指,誇獎她“不僅技術好,還非常周到”。

如今,護理學已成爲與臨床醫學並駕齊驅的一級學科。從事護理工作,需要具備紮實的理論功底和精湛的操作技能。帥小蘭嚴謹的工作態度,紮實的專業能力,讓她成爲科室裏“定海神針”般的存在。

“90後”護士王潔從入職起就跟隨著帥小蘭學習,她向記者講述了十年前發生的一件讓她印象深刻的“小事”:“當時,我和護士長一起值急診班,遇到一位需要洗胃的患者。雖然我在學校裏學過洗胃,但沒有在真人身上操作過。胃管很粗,我費了很大勁也沒法順利插入患者體內。一般洗胃操作,患者都會有很多嘔吐物,護士長沒有嫌棄患者,一把接過胃管,很快完成了插管操作。事後,護士長沒有責怪我或批評我,反而安慰我,讓遇事不要緊張,加強自身的應急能力。只要護士長在,我覺得工作就有底氣,心裏也會更安心一些。”

內科醫生曹力與帥小蘭共事十多年,他這樣評價帥小蘭:“護士長在工作中是一個特別嚴謹的人,理論知識紮實,實踐經驗豐富,能很默契地配合醫生工作。醫生的醫囑都需要護理組執行下去,患者病情出現什麽波動,只有護理同事反饋及時,醫生才能更從容地應對和處理。護士長對患者生化指標和檢查指標掌握得很充分,她總能精確地告訴醫生患者的情況。例如在高血糖患者需要進行泵胰島素治療時,用多少量,什麽時候停止,她可以精確到小數點。”

作爲江蘇省基層衛生骨幹人才,24年的用心付出,讓帥小蘭先後獲得了江蘇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嘉獎、湖北省最美逆行者、揚州市基層衛生技術標兵、揚州市護理工作先進個人、揚州市優秀護士長等榮譽稱號。

面對這些榮譽,帥小蘭十分謙虛,她說:“這些榮譽只能代表過去,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工作。如今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越來越重視,我會繼續紮根基層,除了完成院內的患者護理工作外,也會積極承擔慢病篩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爲患者提供更多優質服務。”

28 馮麗萍: 從“護士小妹”到護理帶頭人

從“護士小妹”到護理帶頭人,從業二十余載,馮麗萍始終堅守在護理一線,專攻心胸外科的護理工作。在心胸外科每一次重大技術突破的關口上,馮麗萍都會以“場上隊長”姿態身先士卒,帶領科室護理人員給予科室最有力的支持,給予患者最貼心的照護。

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護理部科護士長、心胸外科一病區護士長馮麗萍

每天早晨,馮麗萍都會對心胸外科一病區病房進行例行檢查,詢問患者的恢複情況,詳細記錄交接班情況並對當天值班護士進行指導,明確當天需要重點關注的患者。

心胸外科的資深護士武麗娟與馮麗萍共事接近二十年,在她的眼中,馮麗萍是一位工作十分嚴謹的護士長。武麗娟告訴記者:“護士長對我們的要求比較高,遇到一些重症患者或疑難病例,她會帶領我們一起學習最新的護理理念,在對患者開展護理工作時,她也會對我們進行指導。護士長也很有愛心,她是我們醫院第一位參加骨髓捐獻的醫護,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她幾乎每年都去獻血,現在累計獻血量已經超過2000毫升了。”

正是因爲馮麗萍的這份愛心,她先後獲得全國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奉獻獎、江蘇好人、江蘇省崗位學雷鋒標兵、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武麗娟告訴記者,護士長除了工作嚴謹外,對患者也很有耐心。她向記者講述了馮麗萍胳膊上一個牙印的由來:“當時一名剛做完心髒搭橋手術的患者,在監護病房出現了谵妄的精神症狀。患者不顧我們的阻攔,想要自行拔管,爲了阻止患者的失控行爲,護士長不顧自身安危,沖上去按住了患者的手。患者在護士長右胳膊上狠狠地咬了一口,在注射鎮靜藥物後,患者才松了口。我們才發現,護士長胳膊上被咬的那塊肉幾乎要掉下來了。我們都很心疼,但是護士長沒有抱怨一句。”

當記者向馮麗萍提起這件事時,她卻笑著說:“當時我們三個護士四個醫生都沒能攔住患者的失控行爲,我沒想這麽多就沖了上去按住患者。被患者意外咬傷,確實讓人挺難過的,但是如果再發生同樣的情況,我還是會義無反顧沖上去阻止的。”

談到護理工作,馮麗萍說:“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希望監護病房的患者都能感受到我們的溫暖,我們也會用愛心、耐心和專業讓他們盡早康複出院。”

在馮麗萍的帶領下,心胸外科一病區的護理工作充滿了專業精神和人文關懷。她帶領團隊不斷學習和提高護理技能,同時她也通過實際行動,將“以人爲本”的護理理念傳遞給更多年輕護士。她說:“我們護理工作者要將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要用細心、耐心和專業爲患者服務,讓患者在醫院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29 黃儉儀:年輕的“老中醫”

他是一位標准的“80後”,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他被業內親切地稱爲“年輕的老中醫”;他以沉穩細致的問診方式,嚴謹的理法方藥,顯著的臨床療效,贏得了患者的信任,他就是泰州市中醫院中醫經典科副主任,副主任中醫師黃儉儀。

黃儉儀爲門診患者搭脈診治

一大早,黃儉儀的門診診室外,來求診的患者已經排起了長隊。趙女士(化名)的孩子患有鼻炎,她告訴記者:“黃醫生看病細致、態度和藹,即使病人反複詢問,他也不會不耐煩,關鍵是他開的中藥效果很好。我們從來沒接觸過中醫,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黃醫生這裏開了藥回家吃,孩子吃了兩三天,鼻炎症狀就有了明顯改善。”

黃儉儀曾先後拜入國醫大師幹祖望、國醫大師顔德馨、國醫大師沈寶藩門下,一次次的深造讓他獲益匪淺。他說:“中醫藥學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要先繼承,後發揚,繼承與發揚並重,甚至繼承更爲重要。沒有繼承,就好比無根之水,無本之木,何談發揚?”

2017年11月,泰州市中醫院在全省率先成立中醫經典科,黃儉儀擔任科室秘書,他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從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中摸索總結出中醫經典科的發展模式,獲得患者與業界的一致認可。

黃儉儀的工作總是很忙碌,他就像個“陀螺”,始終轉個不停。他的門診患者較多,同時還需要時刻關注住院患者的病情變化。但是忙碌並不影響黃儉儀的診療服務質量,他始終堅持細致地問診,保質保量地爲患者看病,不能讓任何一個患者失望是他的原則。

他告訴記者:“今天上午實際接診了55位患者,一般我的門診挂號都是挂滿的,但是有一些年紀大的患者或者外地趕來的患者沒挂到號,不能讓人家白跑一趟,我就會給他們加個號。”

作爲泰州市首屆“十佳最美醫生”,泰州市青年崗位能手,泰州市第三屆“十行百星”之醫務之星,泰州市崗位學雷鋒標兵,黃儉儀最大的願望就是做好中醫藥學的傳承和發展,用中醫藥學爲更多患者造福。他說:“中醫的根在臨床,老百姓的口碑勝于一切。在臨床過程中,我很注重中醫藥知識的積累、運用和傳承發展,要以患者爲師,向他們學習生活經驗,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更好地傳承發展中醫藥,提高臨床療效。”

黃儉儀用精湛的醫術和仁心治愈了無數患者,他的執著和努力展現了新時代中醫人的風采,也讓更多人看到了中醫藥的智慧。

30 戚亞蘭:盡職盡責守護孕産婦平安

2018年,她參與創建了宿遷市孕産婦危急重症救治中心並擔任負責人;她帶領團隊救治危重孕産婦近200例,救治成功率達100%,她就是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醫院婦産科主任戚亞蘭。

盡職盡責服務患者

從1991年起,戚亞蘭在婦産科的崗位上一幹就是30多年,她總說:“這麽多年的婦産科工作已經習慣了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治病救人這就是我們的職責。”

戚亞蘭在查房

在疫情防控期間,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醫院成爲了全市孕産婦服務的定點醫療機構,戚亞蘭擔任救治組組長。回憶當時的情景,戚亞蘭說:“當時的工作量達到了近年來業務量的最高峰,全院住院患者比較多,一天要做10台以上手術。我們全員住在醫院裏,隨叫隨到,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當時,醫護人員需要穿防護服進行手術操作,這大大增加了我們手術的難度,原來半小時就能完成的手術,在當時的環境下需要一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戚亞蘭表示:“爲了確保及時回應患者需要,醫護人員分爲A、B班輪換值班,便于向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治療。當時壓力很大,我們醫護團隊都始終堅持著。”

在患者眼中,戚亞蘭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好醫生。高齡産婦王女士(化名)在懷孕期間肌瘤發生了病變,經常腹痛,甚至發展到不能正常行走。在王女士最困難的時候,她經常夜間打電話向戚亞蘭咨詢,戚亞蘭總是耐心地指導王女士進行科學有效的保胎治療,同時耐心地爲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王女士最終順利誕下一名男嬰,母子平安。王女士感激地表示:“戚主任的支持和幫助是我孕期最大的精神支柱。”

在發展臨床業務的同時,戚亞蘭也很注重科學研究。她主導開展的前置胎盤規範管理模式研究,先後獲得了市級指導性課題、徐州醫科大學校級課題及江蘇省婦幼保健新技術引進三等獎。以戚亞蘭作爲第一負責人的宿遷市危重孕産婦存活患者臨床特點及預後相關因素的多中心研究,獲得了宿遷市指令性課題。2019年底,戚亞蘭帶領的團隊獲得了“江蘇省母嬰安全優質服務單位”稱號。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是戚亞蘭的座右銘。她說:“工作這麽多年來,挽救了很多危重症孕産婦的生命,這是我的職責和使命,救治一例孕産婦挽救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挽救了幾個家庭。”

31 陳道桢:援青幹部把愛寫在河湟大地上

2020年,跨越2000多公裏,陳道桢從太湖之畔來到青藏高原,支援青海省海東市醫療工作。在擔任海東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期間,他帶領當地醫院幹部職工錨定“區域綜合性現代化醫院”建設藍圖,用心耕耘。如今,三年援青工作結束,他定下的援青目標也已經圓滿收官,並結出了累累碩果。

無錫市援青幹部,無錫市婦幼保健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醫學檢驗科學科帶頭人、主任技師陳道桢

2020年8月,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人民醫院整體劃轉爲海東市第二人民醫院。同年9月,海東市第二人民醫院首任院長陳道桢到任,曾經有過三年援疆經曆的陳道桢在到任前雖然已經做好了心理准備,但現實情況還是讓他感到深深的壓力。

陳道桢向記者介紹了剛到任時當地醫院的情況:“海東市第二人民醫院體量龐大,各級政府向醫院投入的資金達11.45億元,先後購置了大量先進醫療設備,但由于醫院專業技術人才短缺,重點學科技術力量薄弱。”

如何盡快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是陳道桢需要解決的最迫切問題。陳道桢首先在醫院開展了全面調研,分析了醫院當前存在的問題,制定了詳細的《援青三年工作計劃》。他以“人才立院、科研強院”爲發展目標,明確了醫院的發展方向。他深知,一家優秀的醫院不僅需要先進的設備,更需要專業的人才。

陳道桢表示:“我剛到海東市第二人民醫院時,發現受制于當地醫療水平,每天轉往省會西甯大醫院的患者多達十幾個。”爲了改變現狀,陳道桢從完善醫院規章制度入手,建立健全了黨委會、院長辦公會議議事制度,增強了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促改革、保落實的能力和定力。

他還建立健全了當地醫院人才培養制度,制定了中層幹部選拔、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員工獎懲等規章制度,從選人用人、規範員工行爲、激發工作熱情等方面爲醫院建設發展提供了可遵循的制度依據。

“通過三年的績效改革,如今績效好的科室每人每月可以拿到8000元,相比之前每人每月1000元的‘大鍋飯’,這樣的激勵制度不僅留住了好醫生、好護士,更把患者留住了,爲患者節約了兩地奔波的成本,正向帶動醫院全體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升了整個海東市的醫療服務質量。”

讓當地群衆可以就近得到及時有效的診療服務,是陳道桢心中最樸素的願望,也是他的從業初心。在有了制度保障後,陳道桢開始著手提升醫院軟實力,在他的帶領下,當地醫院開始建立臨床科研“河湟醫學人才”培養計劃。

在陳道桢的推動下,當地醫院成立了青年醫師沙龍組織,大力開展“銀發援青”、“師帶徒結對子”、外派學習等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工作。他的目標是爲海東市第二人民醫院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專業醫療隊伍。

“人才流動是必然的,如果送出去學習的10個人才能‘回來’五個,就實現了醫院的人才‘造血’和人才‘回血’,這些人就是海東二院的中堅力量,也是海東二院的未來。”陳道桢說。

在擔任海東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期間,陳道桢還捐出了自己的科研獎勵,成立了成“桢”人才發展基金,用于當地醫院人才培養。

種下“杏林”滿山坡,香溢河湟潤澤多。如今,陳道桢結束了三年的援青工作,他定下的援青目標也已經圓滿收官,並結出了累累碩果。在陳道桢的領導下,海東市第二人民醫院在人才隊伍培養和醫療服務質量上都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讓當地醫院從原來的落後狀態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也給海東人民帶去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十年間,陳道桢兩次支援祖國西部醫療建設,他的大愛行爲不僅收獲了支援醫院的認可和感謝,也讓無錫市婦幼保健院的同事們欽佩不已。

無錫市婦幼保健院醫務處處長趙紫榆表示:“我一直在想是什麽力量讓陳院長一直堅持在支援祖國西部醫療事業的道路上走下去?我想應該是信仰的力量,他心中有一種信仰,哪個地方需要他,他都會義無反顧地去支援,陳院長這種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7月底,陳道桢結束了援青工作返回江蘇,他告訴記者,雖然已經回到無錫,但是每天依然不斷地收到來自海東的問候和感謝,而他的心裏也依然牽挂著海東市第二人民醫院。他說:“我是海東市第二人民醫院整體劃轉後的首任院長,在海東的三年,我也得到了很多曆練,我對海東二院有很深的感情。”

32 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自2020年2月援湖北抗疫以來,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的骨幹醫師們持續對湖北省陽新縣人民醫院開展醫療幫扶,爲當地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團隊

2021年4月,在得知湖北省陽新縣人民醫院想要創建胸痛中心後,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派出骨幹團隊組成醫療隊前往當地支援。醫療隊不僅爲當地提供技術幫扶,也爲當地建設胸痛中心提供經驗、方法和建議,還將“實事”辦到了“老區”人民的生活中去。

2021年10月,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首批援陽醫療隊啓程,帶隊的是該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趙新華。他表示在援陽新縣期間,醫療隊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幫助當地建設胸痛中心,二是提高陽新縣人民醫院冠脈介入診療技術水平。

剛到陽新縣的第一周,一位突發急性心髒病的老人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趙新華爲其實施了冠狀動脈介入手術。趙新華表示:“建設胸痛中心開展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意義就在于此,盡可能地縮短開通血管的時間,爲心血管疾病患者爭取更多救治時間。”

2022年1月,趙新華結束援陽工作,在他的技術指導下,陽新縣人民醫院心內科已經可以獨立完成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PCI)。趙新華表示:“在我們去之前,當地醫院不能獨立開展急診冠脈介入手術,經過我們的技術幫扶,醫院在三個月內爲患者實施了三百多台冠脈介入擇期手術,開展急診冠脈介入手術70多台。”

2022年8月,趙新華被陽新縣人民醫院邀請進行第二次援陽工作,同行的還有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楊凱。楊凱表示:“我們在陽新縣人民醫院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包括進行了第一台房顫消融手術,我們希望把前沿的診療理念和規範的診療方法留在當地。”

2023年2月,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徐良成帶領第三批援陽醫療隊來到陽新開展幫扶工作。在陽新的三個多月裏,徐良成帶領醫療隊指導協助陽新縣人民醫院醫護開展了300多台心內科介入手術,每周平均20多台。

徐良成表示:“醫療隊經常在夜裏接到急診手術電話,即使是在淩晨兩三點鍾接到電話,我們都會第一時間上台協助陽新醫護開展手術。醫療隊每一位成員都堅持下來了,沒有一個人脫崗請假。對我們來說,這是一種責任,我們希望盡自己所能幫助到更多患者。”

在醫療隊的幫扶下,目前陽新縣人民醫院已培養可實施冠脈介入手術的專業醫生6人,該院急診已實現常規化實施冠脈介入診療技術。

此外,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免費接收了9名陽新縣人民醫院臨床醫生,讓他們在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跟班學習冠脈介入診療技術。劉慧娟就是9名臨床醫生中的一位,她說:“連雲港的老師們給了我們很多指導,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新技術,我們會將這些新技術帶回家鄉幫助更多患者,成爲守護家鄉百姓的‘健康衛士’。”

在連雲港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團隊的技術幫扶下,陽新縣人民醫院建立了規範的“大急診”體系,急診科實現了由“擔架隊”到從容應對搶救事件的轉變;搭建起了“胸痛中心”縣級平台,讓當地心梗患者能得到及時救治,實現了取栓手術、射頻消融手術“零”的突破。

在2023年4月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胸痛中心大會授牌儀式上,陽新縣人民醫院順利通過國家標准版胸痛中心認證,成功獲得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授牌。在授牌儀式上,陽新縣人民醫院與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同台領獎。趙新華作爲陽新縣人民醫院的代表參加了此次大會,他自豪地說:“醫學要注重傳承,能把先進的診療技術留在陽新,看到他們從剛開始的一個小科室慢慢成長成如今的國家級胸痛中心,救治了那麽多患者,他由衷地爲他們感到高興。”

33 蘇州市眼視光醫院:做“心靈窗戶”的守護者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科醫生就是這扇“窗”的“守護者”。近年來,蘇州市眼視光醫院醫生團隊不懈探索,潛心研究醫術,用真誠的服務爲患者帶去了光明和幸福。

蘇州市眼視光醫院副主任醫師黨黎君在爲小患者檢查視力

在醫院視光門診,副主任醫師黨黎君的專家門診號很“熱”。帶著兒子來看近視的單女士(化名)告訴記者:“我朋友的兩個孩子都在黨醫生這裏矯正視力,療效不錯,近視沒有進一步加深。我就帶著孩子來看看,黨醫生會根據不同孩子的情況進行分析,治療也比較有針對性。”

黨黎君總能設身處地爲患者著想,她深知家長帶孩子來看病的不容易。她說:“我們會用心地對待每一位患者,全方位關注患者近視防控的效果,幫助患者度過每一個治療階段。在盡心盡力爲患者做好檢查的過程中,患者自然會感受到我們的專業。”

在醫院視光部低視力康複室工作的醫護人員,不僅需要專業的態度,還需要耐心和童心,因爲在這裏進行康複訓練的患者大多是學齡前的小朋友。

視光部視力康複師翁曉露表示:“和孩子們做精細類穿珠子或運用弱視治療儀進行康複訓練時,我們的動作表情和說話語氣會像幼兒園老師,讓康複訓練像‘做遊戲’一樣,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孩子們感受到樂趣,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康複訓練。”

唐女士(化名)的孩子今年4歲,患有遠視、散光、斜視和弱視,經過半年的康複訓練,目前視力矯正有了明顯成效。她說:“剛來矯正視力時,孩子的視力只有0.2-0.3,現在戴上矯正眼鏡,孩子的視力能達到0.7-0.8。這樣的矯正效果讓我們感到很欣慰,特別感謝康複師這麽耐心地幫助孩子進行康複訓練。”

從2006年起,蘇州市眼視光醫院開始從事低視力兒童基本康複服務項目。2013年,蘇州市眼視光醫院成爲蘇州市“視力殘疾兒童基本服務”定點醫院。醫院通過不斷總結臨床經驗,學習鑽研最新診療方法,突破以往單一、簡單的康複訓練形式,開發出多種適合低年齡患者的視力康複訓練項目,增加了康複訓練的樂趣,避免低齡兒童在訓練中感到枯燥。

視光部副主任醫師邢潇英表示:“低視力兒童基本康複服務項目已經服務了上萬患兒,幫助他們矯正視力,恢複視功能。有一些孩子通過專業的康複訓練,視力從0.05恢複到1.0。”

在蘇州市眼視光醫院,致力于低齡兒童近視防控的醫生有很多,他們堅守在臨床一線,用專業技能幫助患兒矯正視力,提升視功能。視光部視光師周玉潔表示,醫護人員在臨床一線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在工作以外的時間,積極進入幼兒園、中小學,根據不同年齡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近視防控科普宣傳,讓孩子們了解近視的危害,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在幼兒園進行近視防控科普宣教,我們更注重的是互動性,通過和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的方式,讓科普宣傳更有趣味性,孩子們能更好地理解。在小學進行近視防控科普宣教,我們會通過PPT的形式,讓孩子們更直觀地了解眼睛高度近視或在眼睛受到傷害後,眼底發生什麽樣的病變;同時通過有獎競答的形式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據了解,蘇州市眼視光醫院已成爲蘇州市殘聯系統康複專業技術人員市級規範化培訓基地、江蘇省中小學職業體驗中心,該院視光學專科被評爲蘇州市臨床重點專科。蘇州市眼視光醫院醫生團隊將繼續秉持“以患者爲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提升診療服務水平,全心全意做好低齡兒童近視防控工作。

來源 :江蘇省文明辦 江蘇省衛生健康委

校對 徐珩

0 阅读:0